解釋王昌齡的《出塞》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解釋

2021-03-06 22:12:56 字數 5133 閱讀 9778

1樓:手機使用者

前人也有懷疑不是王昌齡作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司空圖《詩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雜錄》提要)。考唐時日本僧人遍照金剛所作《文鏡祕府論》已述及王昌齡評詩之語。在遍照金剛所作的《獻書表》中也說到《王昌齡詩格》 1卷(《唐文續拾》卷十六),可見王昌齡確曾作過《詩格》。

至於現存的《詩格》和《詩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齡原著,則尚待考證。

2樓:手機使用者

你說的是這首吧?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作者是從遠古的歷史立意,把抽象的時間概念和有特定含意的具體景物聯絡起來,構成「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

這種藝術構思是很有一番匠心的。我們乍一看,「關」 上冠以「漢時」倒還可以理解,明月這種永恆的東西,怎麼說它是哪個朝代的呢?似乎費解。

其實只要看看下—句也就明白了。原來作者第一句是作為第二句的背景的,「關」固然是邊塞征戰的表徵形象,但明月又何嘗不是戰士出塞入塞,沙漠苦戰的長期伴侶和最能勾起鄉愁別恨「此物最相思」 的呢?所以自古以來的從軍歌行總是愛提到它。

這裡在明月和關口加上「秦時」、「漢時」,主要強調「萬里長征人未還」由來已久了。雖然「古人不見今時月」,可是「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樣通過明月和關這兩個吸引起人們無限聯想的形象,就把古今戰鬥生活在想象中貫串起來了。

現在,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瞭解前兩句的意思了:從秦代漢代起,我們戰士就頂著星星頂著月亮轉戰在萬里關山的邊疆,可是,千百年來,有幾個勝利而歸呢?作者發的也就是「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浩嘆,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

如果說第一層提出問題,那麼第二層就是解答問題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的主要形象是李廣,李廣是漢代一位保衛邊疆的英雄,同時也是一個在權貴壓抑之下始終壯志未酬的悲劇角色。很久以來,許多詩人都不斷為他謳歌。

人們總是既歌頌他勇敢戰鬥的精神,又惋惜他的悲慘遭遇。作者這裡在回答戰爭為什麼長年不息時舉出他來,認為只要李廣這樣的人物,就可以保衛邊疆停息戰爭,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敬慕和愛好和平的願望。

但是,全詩的含義還不止於此,聯絡起上一層意思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還有更深的蘊藉:戰爭打了千百年,難道因為群眾中沒有出現過李廣這樣的人才嗎?不,人民中李廣是有的,只不過統治者不能重用他們罷了。

第一個李廣在漢代遭遇不過如此,後代縱有李廣,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這才是「萬里長征人未還」的真正原因!這裡作者實際上替王維《老將行》中那樣的無數壯士表達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委曲衷腸。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早年曾漫遊四方,到過塞上。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開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職祕書省校書郎,七年後應博學巨集詞科考試中選,授汜水(今屬河南)縣尉。

開元二十七歲年(739),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舊唐書》本傳), 終於本年獲罪被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自嶺南北歸,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 但幾年後,王昌齡又被貶至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

安史之亂髮生,王昌齡北還,路過毫州郡時,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一生是比較坎坷的。他早年家境貧寒,「多知危苦之事」,但他又十分渴望建功立業,嚮往軍中生活。他在《九江口作》中說:

「何當報君恩,卻系單于頭」?《變行路難》中說:「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

這種強烈的事功精神,慕俠尚氣,慷慨豪爽的個性和他親赴塞垣的生活經歷,使他在邊塞詩的創作方面,能有獨特的成就。

3樓:

王昌齡《出塞》的賞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征戰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明代詩人李攀龍選唐詩七言絕句,取之為第一,推之為壓卷之作.此詩起筆非凡.

月照關塞本為尋常景象,而且多人寫過.王昌齡自己也寫過"高高秋月照長城".但他並不停留於此.

他這首《出塞》獨出心裁,用上兩個互文見義的偏正短語"秦時明月"與"漢時關",極蒼蒼茫茫之致,使時空顯得廣闊浩渺,一下子就把人帶進一種深遠的意境:還是那一輪明月,照著秦漢以來的這些關塞·.…人們從而由秦漢以來就設關備胡,想起世世代代的邊境戰事,深切感受到戍邊將士"萬里征戰"的艱險與長年不得還家團圓的困苦.

於是,眼前的明月關塞一下子深沉起來,具有深重幽遠的歷史感,詩的開頭因而不同凡響.非凡處還不止於此.《出塞—》與《關山月》同為"橫吹曲辭"一類樂府舊題,然而王昌齡這一首並不像南北朝以來諸多文人所作的歌詞《關山月》那樣流於單純寫兵士久戍不歸,思婦望月懷遠,而是接著"萬里征戰人未還"的喟嘆,發出無限感慨:

只要"飛將軍"李廣還在,就決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外敵休想入侵一步!陰山,長城北面橫亙於現內蒙古自治區,與興安嶺相接的山脈,一道天然屏障,古時候匈奴常越過此山侵擾內地.李廣,漢代鎮邊名將,曾為"右北平"太守,郡府在龍城.

他善於體恤士卒,與匈奴作戰非常勇猛,行動迅捷,匈奴稱之為"飛將軍",避之,不敢入侵他的駐地.王昌齡在詩中深深懷念這位"龍城飛將",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嚮往之情,表達了一種強烈的願望:能有像李廣那樣的"飛將"來消除邊思,維護****,使徵人得以回家團圓,百姓得以過太平日子.

這樣把個人安樂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在當時以思鄉為主要傾向的邊塞詩中也是別具一格的.邊塞詩在王昌齡的詩作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語言明決,筆意含蓄.

《出塞》代表了這種風格.它被推為唐人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這是一個重要因素.

4樓:寂寞的牧羊人

王昌齡守衛邊關,感嘆戰爭之長,寫下此詩。

譯文:從秦到漢戰爭沒有停止過,被徵集去打仗的人又有幾個可以活著回來?幸而有飛將李將軍在,才得以儲存江山。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

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祕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

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巨集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

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人稱「詩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寧」。

他的七絕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並稱。今存《王昌齡集》2卷,輯入《唐人小集》、《唐詩二十六家》,《王昌齡詩集》 3卷,輯入《唐百家詩》。《全唐詩》編錄其詩為 4卷。

又《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王昌齡《詩格》2卷、《詩中密旨》1卷。現在所見到的《詩格》與《詩中密旨》,收於明人所編的《格致叢書》。但前人也有懷疑不是王昌齡作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司空圖《詩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雜錄》提要)。

考唐時日本僧人遍照金剛所作《文鏡祕府論》已述及王昌齡評詩之語。在遍照金剛所作的《獻書表》中也說到《王昌齡詩格》 1卷(《唐文續拾》卷十六),可見王昌齡確曾作過《詩格》。至於現存的《詩格》和《詩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齡原著,則尚待考證。

6樓:手機使用者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句話最棒!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解釋

7樓:金牛咲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原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 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6、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擴充套件資料

思想感情:

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文學賞析: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

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

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

這裡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迴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

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

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杆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

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

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解釋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註釋 1 但使 只要。2 龍城飛將 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3 不教 不叫,不讓。教,讓。4 胡馬 指...

王昌齡除了出塞還有哪些詩急啊急除了王昌齡的《出塞》,還有哪些古代軍歌?

王昌齡詞條裡很多 出塞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從軍行 xing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從軍行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

王昌齡的《出塞》和《從軍行》對比

出塞 1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古詩譯文 1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2 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只要讓龍城飛將軍 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