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
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程序,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
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2、比較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併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併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
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2)不同點:①戰國兼併具有封建兼併戰爭性質,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
而戰國兼併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3)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3、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集權;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4、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著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儘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盪之後(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
但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集權,有消極的一面。
(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著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鬱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
(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
(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
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著你死我活的兼併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後世「民本」思想的重要**。
(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
(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於直面大變革、大動盪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法治」過度易導致**,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後秦王朝因**短命而亡,說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三)、難點知識剖析
1、運用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關係來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從上面的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變革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稅收問題(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徵」);變革的社會條件:
經濟基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
2、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援,變法措施執行堅決,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於同舊勢力堅決鬥爭。
提醒: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表現,因此,商鞅變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道理。
3、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原因
(1)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2)階級關係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以及封建制度的確立,為思想文化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
(3)動盪的社會環境和劇烈的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界異常活躍,這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4)各國統治者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上的需要,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養「士」蔚然成風,這種寬鬆的環境和優越地位,也有利於文化的繁榮。
(5)私學興起與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才幹、敢於發表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斷加強,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擴大,豐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時代的成果奠定了後來科技文化繁榮的基礎。
思想文化是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因此,其繁榮的原因離不開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
2樓:威力四射
根本原因是經濟的發展
直接原因是為富國強兵,在激烈的爭霸運動中佔取優勢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就是戰爭的威脅了,
為了求得生存,富國強兵,以後保全自己之外最好還能擴充點地盤,各國都力爭發展經濟,擴充軍備;
但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原來的社會體制已經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束縛,為此各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
4樓:匿名使用者
1樓的回答很全面,思想很片面。落後啦!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什麼相繼變法,這些變法產生什麼重大的影響
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 不同 春秋改革的目的是版富國強兵,為權爭霸奠定基礎 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 生產 軍事 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 鞏固地主階級 完成統一 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 集權 特點為封建制度取...
春秋戰國時期大變革,當時諸侯國的變法史實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法家思想在秦國佔統治地位 但其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秦朝產生了消極影響 春秋時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齊國管仲改革,管仲輔佐齊桓公,採取措施 政治上,國野分治,士農工商分業定居。軍事上,建立軍政合一的軍事體制。經濟上,實行 相地而衰徵 鹽鐵...
戰國七雄中,位於最東邊的諸侯國是
從地圖上看應該是燕國 記住口絕 東南西北後中間,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七雄中,位於最東邊的一個諸侯國是?我怎麼看著是齊國啊?應該是齊,就是現在的山東!應該是越國吧。山東的經度沒上海靠前,如果算上海域的話,上海更加靠東了 戰國七雄中最東邊的國家到底是哪個 齊,就是現在的山東 戰國七雄 指我國東周後期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