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到底是哪泉州寧波還是廣州

2021-03-07 03:28:02 字數 6026 閱讀 7540

1樓:匿名使用者

公認的是泉州。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在宋元時期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人文薈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長期在這裡交流匯聚,造就了燦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戲、南音、南少林為代表的輝耀古今的文化遺產和大量世人罕見的中外歷史文化瑰寶。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開元寺、老君巖、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草菴等中世紀世界幾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陽橋、安平橋、崇武古城等傳統建築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風石刻等見證著宋元時期泉州與外國商人友好交往的遺址,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墓、著名的民間信仰宗廟天后宮、德化屈鬥宮古窯址等12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到處瀰漫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古樸幽雅,中世紀宮廷**「活化石」南音,被海外遊子視為最親切的鄉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鯉城木偶頭、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產,聞名遐邇,是饋贈親朋摯友的上乘禮品,遠銷海內外。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泉州拉,宋元時期的全國第一大港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泉州還是廣州?

3樓:匿名使用者

泉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面積11220.5千方千米。

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區,石獅、晉江、南安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5縣。人口654.62萬(未含金門縣)。

通行閩南方言。泉州為著名僑鄉、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在宋元時期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人文薈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長期在這裡交流匯聚,造就了燦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戲、南音、南少林為代表的輝耀古今的文化遺產和大量世人罕見的中外歷史文化瑰寶。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開元寺、老君巖、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草菴等中世紀世界幾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陽橋、安平橋、崇武古城等傳統建築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風石刻等見證著宋元時期泉州與外國商人友好交往的遺址,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墓、著名的民間信仰宗廟天后宮、德化屈鬥宮古窯址等12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到處瀰漫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古樸幽雅,中世紀宮廷**「活化石」南音,被海外遊子視為最親切的鄉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鯉城木偶頭、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產,聞名遐邇,是饋贈親朋摯友的上乘禮品,遠銷海內外。

泉州是我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佈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達600多萬人,港澳同胞68萬多人;在臺灣漢族同胞中,有44.8%約900多萬人祖籍泉州。長期以來,泉州的廣大海外鄉親和臺胞愛國愛鄉,為我市的各項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4樓:1個高中僧

泉州 其實不用什麼材料 海絲起點經過歷朝歷代有過變遷 大概有9個 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只認定泉州是起點 因為泉州當時的**量是最大的 北方的那些起點 都是在秦漢時期的 還不夠發達 航線也單一

5樓:蘇流白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

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6樓:國家鍊金術

說不清楚,各有各的說法,樓主問這種有爭議的問題,是得不到答案的

海上絲綢之路為何以泉州為起點

在中國漫漫的五千年曆史當中,絲綢之路鑄就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輝煌。泉州這顆嵌在我國東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經沐浴在絲綢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以泉州為起點的。今天,我們重提這個話題,就是要**泉州當時所具備的歷史條件,更好地解讀這段歷史。

首先,從它的歷史前提條件來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給泉州提供了一個歷史契機。在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之前,東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過陸路絲綢之路來進行溝通的。然而隨著戰爭的硝煙,加之另經濟重心的南移,陸路絲綢之路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直至最後被取而代之。

應該這樣說,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有著必然性,但同時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國當是處於四分五裂的時期,一個興起於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蒙古族,帶著他們的騎兵,帶著他們的思想,席捲中華大地,繼而統一整個中國,開創了另一個新的歷史天地。它大力發展漕運和海運,拉直大運河,溝通南北航路,進一步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這種歷史機遇的推動下,走在了歷史的最前頭。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圖說它"可以和埃及的亞歷山大山港並駕齊驅,是世界上的兩大港口之一。"後來遊歷中國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更說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載:

"當時泉州港中有大船百餘艘,小船不可勝數,這裡出產的綢緞,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見當時泉州的繁榮景象,這也正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典型表現。

當然,維繫著這一繁榮景象,除了當時商品及海外**的發達之外,還在於當時統治者的統治策略。這與後來明清實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開放的心態,正是當時元**的施政理念。

隨著海外**的發展,元**於至元十四年(公元2023年)在泉州、慶元等地設立了市舶司,即專門用來管理海外**的機構,基於這樣一個有序的管理,國際**範圍更廣了,出口的商品更多了。沿著這樣一條絲綢之路,泉州,無疑扮演了陸路和海路的中轉站的角色。

再者,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商人之一的閩商,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福建自古以來就有"八分地一分水一分田"的說法,因為耕地少,從商的人也就相對多,尤其是閩南這一帶。閩南人秉承"愛拼才會贏"的理念,開創了屬於閩商的新天地。

姑且不論它形成的根源所在,只要看看當時的情況,便可略知一二。南宋末年,泉州有一蒲氏巨賈,原是阿拉伯人的後裔。後南宋滅亡,投元,做了市舶司的主管,有條不紊地管理著當時泉詐的海外**。

此外,閩商還廣泛地奔波於這些航路之間,不僅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也開拓了與各國交往日益密切的新局面。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閩商似京劇中的"跑龍套",是牽線者,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者。

我們看其歷史,看其現實,還要看其自身的有利條件。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介於上海和湛江兩大港口之間的海岸線中段。

大陸海岸線蜿蜒曲折,多海灣良港。正是這樣一個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一個基本的條件。當時的起點就是從泉州港開始的。

泉州港就在晉江的入海口處,不凍、不冷、不淤、避風港灣寬廣。所有的這樣的地理條件,足足讓泉州港輝煌時。只是後來由於淤積泥沙,這種優勢才逐漸減弱的。

泉州之所以成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真可謂是天造地設。

泉州,正是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才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研究課題:海上絲綢之路為何以泉州為起點

指導老師:黃毅琳、黃桂玉

課題組成員:鄭宗偉、呂燕玲、陳麗雪、陳素燕、鄭素花

課題組長:鄭宗偉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

http://****84tom.***/pex/ 加入日期:2006-7-17 10:07:21

廣州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210多年的建城歷史。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它又有著很準確的歷史定位一一漢唐以來的大港口,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

南越造大舟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從西漢初年我國就已形成了對外**的廣州港市,一直延續至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廣州還遺存著秦代造船工場遺址(秦漢)、南海神廟(隋)、懷聖寺光塔和蕃坊(唐),以及十三時夷館(明)等一大批文物和史蹟。

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位於廣州市區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內,在深5米的第八文化層。2023年試掘,結果發現有3個並排的造船臺和木料加工場。其中1、2號船臺還各揭開了一部分造船工場。

由平行滑板組成滑道,下墊枕木,上置木墩構成造船臺。滑道寬1.8米和2.

8米,長度在100米以上。這裡還出土有錛、鑿等鐵工具和秦、漢半兩錢、銅鎖等。

造船工場建造於秦代,至西漢文、景年間廢棄。造船臺發掘後就地覆蓋儲存,至於船臺結構、船體構合方船體如何下水等問題,還有待擴大挖掘與進一步研究。

由此可見,秦代廣州地區已有了造船工業的萌芽。

從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來看,中國原始航海活動始於新石器時期,尤其是嶺南地區,瀕臨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線長,大小島嶼星羅棋佈。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南海之濱的南越先民就已經使用平底小舟,從事海上漁業生產。

秦漢時代是開發海上**,將航海向遠洋發展的重要時期。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平定嶺南時期,當時處在番禺(即今廣州)的一支秦軍,專門建造了大量的船隻,供平定甌越所需。

廣州是中國古代的造船基地,從廣州東漢墓出土有不少船模,有貨艇、渡艇,還有人貨並載的航船。單從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看,船分前、中、後三艙。前艙低矮寬闊,蓬頂為拱形;中艙略高,成方形;後艙稍狹而高,是舵樓;坡式篷蓋,船尾還有一間矮小的尾樓。

這種船吃水深,負載量大,適合深水航行。這反映出兩千多年前廣州造船技術和生產能力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而從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來看,兩千多年前的造船工場頗具規模——當時是可以造出寬8米、長30米、載重五六十噸的木船來。

兩晉南北朝時期,廣州已能造出載人五六百、載貨萬斛的船舶,而最壯觀的是廣州的樓船,有四層,樓高三四米,抵禦風浪的能力十分強,可把大量的絲綢運到外國去。

唐代中後期廣州有了大規模的造船業,能造樓船、鬥艦、遊艇等六種船隻,在效能、裝置、載重、動力、作戰能力各方面,已列人世界的前列。難怪外籍《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載:「只有龐大堅固的中國漁船,才能抵禦波斯灣的驚濤駭浪,而暢行無阻」。

外國商人十分喜歡搭乘中國船。

宋代廣州的造船業更具規模 所造船舶大,可載數百人和備用一年的食品,還能在船上養豬、釀酒。此時海上已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裝置指南針導航。

元代,廣州建造了可遠航爪哇(印尼)的大船五百艘。大船可載上千人,共四層,臥室、客廳、貨倉、廁所一應俱全。

在中國近代史上,外國資本企業在中國出現最早的任廣州的船舶修造業。2023年英國蘇格蘭人約翰·柯拜在廣州黃埔長洲興建了「柯拜船塢」,這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個船塢,也是中國現代造船工業的開端。

航路通四海

中國的絲綢之路主要有陸路和海路之分。

最早繁盛的陸上絲綢之路,是從中國長安(今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爾高原,然後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還可到達終點站羅馬帝國。然而到了唐中期後,陸上絲綢之路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衰落了。

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幾度阻塞中斷、漸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路又先後從廣州、泉州出發,隨著世界航運業的發展而發展。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對外**在中國歷史上開了先河,它最早將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連線起來,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口岸。

(1)秦漢時期海上航道的開闢,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初步形成。

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裡,有一捆五支原支的非洲象牙,同墓出土的還有一隻與伊朗出土的波斯薛西斯王的類同的銀器——銀盒,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海上舶來品。

(2)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這400多年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時期。

此時,廣州至大秦(古羅馬帝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形成。那時,從那婆提(今爪哇)至廣州,定期航船的航班期是50天。東晉末,高僧法顯大師去天竺(今印度)取經,就是從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回國的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淺談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是什麼海上絲綢之路的由來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 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 網路。海絲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 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

海上絲綢之路始於何時,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什麼時候

海上絲綢之路 陶瓷之路 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 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泉州 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和歷史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 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 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開闢後,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