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021-03-07 04:24:08 字數 6793 閱讀 3375

1樓:匿名使用者

1、促進了文化之間的交流,不僅包括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也包括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得唐朝的文化得到了繁榮。

2、也使得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得到了促進。

3、第一,唐朝之所以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首先是因唐朝在客觀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外交通發達便利,科技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國際聲望很高,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這為唐朝統治者對外推行開明政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在主觀上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可以說唐朝開明的對外政策就是開明的民族政策的發展與延伸。

第二,唐朝開明的對外政策表現在眾多方面:一是鼓勵中外平等交往。如唐**中有鴻臚寺等機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和來賓,許多地方設有商館接待外商,另設有互市監、市舶司等掌管對外**,唐**接受外國的留學生,又將大批的使臣、僧侶派往國外進行回訪。

二是尊重外國人員。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國定居,他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都受到應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國人,可以有自己的禮拜寺、專用墓地,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授予相應官職,甚至亡國的波斯國王和王子也得到應有的待遇。三是對外交往形式多樣,範圍廣。

唐朝對外交往是**與民間並行,既有人員往來、也有經濟文化交流等。交往範圍不但包括亞洲周邊國家,還包括歐洲和非洲。

第三,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有力推動了中外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造就了前所未有的中外交流盛況。既豐富了唐朝的經濟文化成果,又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這時,印度的佛教文明,西亞的阿拉伯文明,中亞的許多文明相繼進入中國,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學習佛教真諦的玄奘,傳播佛教精義的鑑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

日本、朝鮮在先進的唐文化影響下,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中國的先進科技文化遠播亞非歐大陸,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2樓:hla張揚

中國周邊的這些國家,都受漢文化影響。

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哈薩克等等,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中國唐代的一些習俗,建築。

尤其是日本,他們的民族性物品--和服、文字這些全都是由唐代的唐裝改制而來。日本文字中的「假名」就是當年來唐朝的日本公派留學生,在唐潛修多年回國後,將漢字的「草書」稍加改動形成現在的「假名」,在此之前,日本都用中國的漢字,叫「真名」。據說「空手道」也是那時候,日本人通過一些手段得到的中國「唐拳」,回去後,做些更改,後來感覺叫「唐拳」不好聽,就集合眾人改名叫「空手道」。

(本人感覺有:"空手套白狼之意",這是玩笑話)

戶口是封建王朝賦稅基礎。650年唐朝統計戶380萬。705年達到615萬戶,3714萬餘口。

到了開元盛世740年,戶841.2871萬,口4814.3609萬。

安史之亂前一年的754年,戶達906.9254萬,口達5288.0488萬。

安史之亂時期760年戶193.3174萬,其中不課戶117.4592萬,口1699.

0386萬,其中不課口1461.9587萬。唐朝後期戶籍統計和管理混亂廢弛,資料難以信任。

基本上在

三、四百萬戶。

唐朝中期780年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餘緡,谷215萬七千餘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一貫=一緡),唐後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餘緡,其中鹽利達278萬餘。

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

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樑渠、絳巖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

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鬥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鬥僅五文。

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

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

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

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製茶業。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唐朝的民族政策與對外政策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

3樓:自乃逍遙去

1,正確處理好bai與少數民族du之間的關係

2,唐zhi朝開明的民族dao政策以靈活多樣著稱。專能從各少數民屬族的實際出發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

3,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絡,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化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及民族融合,平等,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

4,唐朝對外交往的範圍更加廣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同亞洲國家的交往最為密切,唐朝是亞洲文化的中心

5唐朝對外交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使節往來、留學生、技術交流、宗教往來、藝術交流等多種形式。

6唐朝頻繁的對外交往影響巨大,顯示出容納百川的氣魄,促進了東亞、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

4樓:悲欣交集的人生

民族政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事例:對突厥的治理

對外政策:相容幷包、對外開放

事例:與日本、朝鮮的對外交流

唐朝的民族政策與對外政策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

5樓:relena莉莉娜

開放,這是主題詞,當然還有和諧,多元,技術交流,文化交流的特點,對他國影響深遠。兩個差不多,具體的事件,對民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對外:接納遣唐使,設立市博使,鑑真東渡等。

唐太宗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是什麼?

6樓:安徒生的淳美

以**開明民族政策而對四夷產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兩者有機結合則「遠人自服

影響:導致唐太宗採取開明寬柔與以武撥亂相結合,剛柔並濟的民族政策

7樓:一棟前塵

唐朝的政策是「融合」,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有胡人(少數民族)血統,所以他一向標榜胡漢一家,這點由文城公主遠嫁吐蕃就可以證明,事實上,許多名字有「胡」字的事物都是在唐朝引進我國的。唐太宗雖然使用了武力鎮壓一些少數民族,但是好是非常成功,唐太宗打敗東西突厥,統一了中國北方.後來有恢復了西域的統治,也使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重新得到了暢通,加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交流,同時在利用戰爭以軍事打擊震撼的同時又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改變了當地的風俗習慣,使他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還有的就是和親政策,如公元640年的文成公主入藏,為經濟的發展開啟了很多局面,此時唐朝的經濟達到了鼎盛的時期。

8樓:沃凌文黎翮

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點和作用

1)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大整合。

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交換使節,文化交流修德政等,都說明了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表明了其政策比較開明

2)作用: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祖國的歷史是有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開明的民族政策對於各民族的發展是有利的,社會安定有利於經濟等方面的發展。

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主要從民族交往的雙方去理解相互發展的好處。

9樓:杞雪峰安懷

唐朝的對外政策應該說是比較開放、開明和廣泛的。對後世的影響也頗為深遠。

第一,抗擊突厥,保衛中原封建

農耕文明

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

第二,對外和親,如

文成公主

的出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

少數民族地區

的開發。

第三,玄奘西遊和

鑑真東渡

,接收遣唐使

,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第四,與西域各國密切交往,把一些物種引進中原地區,促進了內地農業文明的發展。

第五,鞏固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

唐朝不同時期的民族關係和民族政策如何?

10樓:早安掃把

唐太宗時,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對待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平等待之唐高宗武則天時期設立了西域都護,主要以武周政策為主唐玄宗和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相比基本沒變

唐玄宗後期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向回紇求援,幫助唐軍收復了長安、洛陽。

11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時期是懷柔,開明的對外政策,所以是國家強盛,稱她為「天可汗」,唐僧去取經,唐玄宗時,鑑真去日本傳授

12樓:匿名使用者

唐高宗時期應該繼承了太宗時期對外政策,對少數民族如果你稱臣就非常友好,如果反抗,則派兵圍剿,武則天時期,經常派兵對少數民族開戰,比如對契丹,突厥都用兵,導致國庫空虛。玄宗時期是唐朝最強盛的時期,對外政策比較友好,後來導致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集權大大降低,節度使的權利越來越大,藩鎮割據越來越多,**還有宦官亂政,唐朝由此走向衰敗。

唐朝和清朝採取了怎樣的對外政策?分析其原因?造成的影響?你得到什麼啟示?

13樓:軍事天才吳起

唐朝對北方遊牧民族平等對待。讓北方民族「和平崛起」結果使得唐朝中後期開始,周遍異族異常強大,吐蕃,回鶻,契丹,党項,女真,蒙古一夥強於一夥。

容許胡人加入軍隊,僱傭胡人軍隊,

結果導致了唐朝的滅亡和宋朝的滅亡。唐朝有點類似於羅馬帝國,僱傭蠻族軍隊,最後蠻族征服了羅馬

唐朝的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掌握兵權亂國的胡人。與羅馬帝國的結果類似。

清朝對外簽定「尼不楚條約」忍讓政策。沒有乘機侵佔**的疆土,結果導致**後來趁中國衰弱的時候,強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對日本心存幻想,想與日本「聯日抗西」結果日本向中國發動可甲午戰爭。

得到的啟示:對待外國異族,一旦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則要儘可能打壓敵國,絕對不能手軟。防止對手東山再起。對敵國的仁慈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殘忍。

14樓:吳語儂依

唐朝開明的對外政策表現:

一是鼓勵中外平等交往。如唐**中有鴻臚寺等機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和來賓,許多地方設有商館接待外商,另設有互市監、市舶司等掌管對外**,唐**接受外國的留學生,又將大批的使臣、僧侶派往國外進行回訪。

二是尊重外國人員。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國定居,他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都受到應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國人,可以有自己的禮拜寺、專用墓地,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授予相應官職,甚至亡國的波斯國王和王子也得到應有的待遇.

三是對外交往形式多樣,範圍廣.唐朝對外交往是**與民間並行,既有人員往來、也有經濟文化交流等.交往範圍不但包括亞洲周邊國家,還包括歐洲和非洲.

清朝的對外政策

一是清朝前期對外**政策具有閉關性.

二是清朝前期對外**政策具有排外性.而正是這種對外國人的排斥性決定了清朝前期對外**政策的閉關自守性.

唐朝對外政策的其原因

第一,唐朝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第二,唐朝之所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一是唐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正確處理好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是統治者鞏固統治必須應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唐朝統治者總結了秦漢以來處理少數民族關係政策的得失,認為搞好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即「治安中國」),增強實力,善待少數民族(即多用「撫」,少用「剿」的手段),比修長城要好得多。

二是唐朝國力強盛,增強了統治者的自信心,為唐朝統治者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以靈活多樣著稱。唐統治者在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時,能從各少數民族的實際出發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或用人不拘民族,各族上層分子在京師任官與漢族官吏待遇等同;或採取和親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等;或實行冊封制度,如唐玄宗先後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南詔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等;或依據民族實際設定管理機構,如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等;或與少數民族會盟,如唐蕃會盟等;或對那些主動挑起戰爭個別少數民族,實行先戰後撫,如唐與東突厥的關係就是如此。

第四,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絡,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化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及民族融合。唐時,邊疆各地發展很快,各族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共同創造了大唐盛世

清對外政策的原因是:

第一,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主要地位,統治者認為**的物產豐盈,無須同外國互通無關;

第二,害怕外國商人和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威脅其統治。

唐對外政策造成的影響

1 唐朝經濟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唐朝也吸收了外國許多成

果,豐富了自己的經濟和文化

2 與周邊各族關係密切友好,國家穩定與統一

清對外政策造成的影響

1.閉關,限制了對外**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發展,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得不到發展。中國一直呆在中古時代,不愛出來。

2.助長了統治階級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詡**上國,盲目排外,不思進取,保守愚昧。

3.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無法傳入我國。中國當時的教育還是以科舉為核心的,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

啟示:唐

①唐朝的對外關係前所未有,主要取決於經濟文化的繁榮發達。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經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②唐朝和睦的民族關係也為對外交往頻繁提供了必要條件,因此我們應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發展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

③唐朝統治者對待外國和外來文化採取開明的態度,重視對外交往。因此,我們應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擴大對外**,加強與外國的經濟技術合作

清啟示從中國外貿發展史可以看出,當中國社會制度先進、國力強盛時,總會採取積極主動的外貿政策,拉動自身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社會制度落後、國力衰微時,總想閉關自守,自我封閉、自我孤立,最終日益衰落、被動挨打。由此可見,對外開放開明,外貿活動的發達,是一個國家走向興盛的標誌。

唐朝民族政策的作用

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點和作用 1 特點 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大整合。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交換使節,文化交流修德政等,都說明了唐太宗的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的態度,表明了其政策比較開明 2 作用 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祖國的歷史是有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開明的...

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唐朝的民族政策與對外政策分別具有怎樣的特

民族抄 1,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bai民族大整合。金城du公主 文成公主 2,以議代zhi戰,太dao宗被稱天可汗 3,尊重民族習慣 4,交換使節,文化交流 5,修德政 外政 1,戰爭 對突厥用兵 2,設定管轄機構 在突厥故地設督護府 3,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 玄奘西行 民族政策是聚攏人心,對外政策也...

歷史上元朝和清朝的民族政策清朝的民族政策與元朝的民族政策有何不同

蒙古人在中原建立元朝後,已不可能再按蒙古舊法去統治較先進的漢族地區,從忽必烈開始,就有意地接受漢文化,實行漢法。但對人口眾多的漢人進行防範與歧視,始終被元朝統治者視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元代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四等民制,列為第 三 四等的是漢人 南人,其主體多為漢族人。他們在政治和法律上,都受到歧視和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