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孤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021-05-22 22:16:51 字數 6092 閱讀 8364

1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以及自己長年漂泊,流離他鄉的孤獨之苦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悲傷而執著的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飛著、叫著,追尋它的同伴。詩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實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詠物詩寫於大曆初杜甫居夔州時。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全詩的詩眼是(孤 ) 詩骨是(飛鳴聲念群 )

依常法,詠物詩以曲為佳,以隱為妙,所詠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則不然,他開篇即喚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地飛著,叫著,聲音裡透出:它是多麼想念它的同伴!

不獨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這真是一隻情感熱烈而執著的「孤雁」。清人浦起龍評曰:「『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讀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領的。

次聯境界倏忽開闊。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雲」間,此時此際的心情該多麼惶急、焦慮,又該多麼迷茫啊!天高路遙,雲海迷漫,將往何處去找失去的伴侶?

此聯以「誰憐」二字設問,這一問間彷彿開啟了一道閘門,詩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滾滾流出:「孤雁兒啊,我不正和你一樣悽惶麼?天壤茫茫,又有誰來憐惜我呢?

」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清人朱鶴齡注此詩說:「此託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詩人所思念者恐不獨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

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盪不安的年月裡,詩**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三聯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它被思念纏繞著,被痛苦煎熬著,迫使它不停地飛鳴。它望盡天際,望啊,望啊,彷彿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喚聲聲,喚啊,喚啊,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

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浦起龍評析說:「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

寫生至此,天雨泣矣!」(《讀杜心解》)

結尾用了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著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王風·黍離》),與這般「不知我者」有什麼可談呢?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它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安雖命薄卻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人以「立體感」,彷彿電影鏡頭似的表現那雲間雁影,真神來之筆。 (徐永端)

1.全詩的詩眼是(孤 ) 詩骨是(飛鳴聲念群 )

2.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意思是「一片孤單的雁影 ,遺失在萬里雲天中,真令人心生憐意」:「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

頷聯兩句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悽苦之情。

杜甫的《孤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沃燕楠羽馨

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以及自己長年漂泊,流離他鄉的孤獨之苦

4樓:bv規範

《孤雁》 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

這首《孤雁》詩, 表達的就是亂離飄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杜甫的孤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句話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的是作者亂離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第二句「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中作者以雁自喻,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

而且詩人所思念的不單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經歷了安史之亂

,在那動盪不安的年月裡,詩**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杜甫的孤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用簡

6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個悲傷而執著的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飛著、叫著,追尋它版的同伴.詩人同情失群權的孤雁,其實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詠物詩寫於大曆初杜甫居夔州時.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相見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樓:百利天下出國考試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的將愁緒直接表達於無言獨上樓的情緒中,以月如勾的景象,傳述一種孤清與不圓滿的遺憾意境,緊緊的扣住西樓獨處的人,月如勾,人獨悴;織就一幅淒涼的景色,此情此景,一個失敗的君王何人不感到內心的惆悵呢?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寂寞描述所處的情境,用寂寞統領整個情緒,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鎖住了秋,或是清秋鎖住了寂寞,只因作者的情緒眼中所見皆是寂寞。

而在句法上簡單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將寂寞與清秋緊密的扣在一起,更增添了秋的蕭瑟與作者的孤獨無言。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這樣的情緒想要拋開不理,卻是怎樣也無法割捨,想要好好的梳理,卻又更加的雜亂失序,是一種矛盾的對峙的情緒。

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樣惱人的情緒是因為離愁的發酵,有不同的覺受在心裡頭醞釀著。

在最後調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思念著故國,卻無能挽回,哀嘆著這離愁。不過在這淡淡的背後,卻隱藏著作者極深的哀痛,在離愁的煎熬下,痛極而無淚的感覺,後主只瀟灑豁達的說出,又是另外一種滋味在心裡頭,是怎樣的一種滋味就須讀者慢慢的去體會了!

崔塗的孤雁和杜甫的孤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8樓:匿名使用者

孤雁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孤雁》是唐代詩人崔塗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詠孤雁的詩描繪了孤雁獨自飛翔,孤苦無依的淒涼情狀,藉此以喻詩人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感情真摯,悽婉動人。

這首詩字字珠璣,沒有一處是閒筆:一聯寫同伴歸盡,只有大雁獨自飛翔,寫「離群」切題。二聯寫孤雁神態,先寫失群原因,再寫失群后的倉皇。

三聯寫失群的苦楚,儘管振羽奮飛,仍然是隻影無依,淒涼寂寞。四聯寫疑慮受箭喪生,表達詩人的良好願望和矛盾心情。

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孤雁》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這是一首詠物詩,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表達的就是亂離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詩通過對雁孤苦伶仃的描寫來象徵詩人自己。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

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孤雁 杜甫 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9樓:都說好事多磨

已孤雁自比,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淪落天涯的無奈之情

杜甫野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樓:匿名使用者

全詩由望字著筆,因野望而生愁,國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遠望安史在河北縱橫,加之遲暮多病,報國無門,感慨無限。結句點題並與首句呼應。語言凝練,感情深沉。

(表達了作者救國無望的思想感情!)

11樓:輕鬆的信仰

這首詩作於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鬆、維、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縣一帶),此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南浦,南郊外水濱。清江,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家國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

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供」,付託。「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

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

「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

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12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13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出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國破家亡,天涯漂泊的情懷。

14樓:匿名使用者

你把那首詩也傳上來呀

15樓:心之王者

表達了作者感傷時局、懷念諸弟,迫切想要報效國家,愛國愛民的思想感情。

原文: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釋義: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悽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

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

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杜甫的見螢火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見螢火巫山來秋夜螢火飛源,簾疏巧入坐人衣。忽驚屋裡琴書冷,復亂簷邊星宿稀。卻繞井闌添個個,偶經花蕊弄輝輝。滄江白髮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此詩的重點是悲秋。秋天是螢火蟲成蟲最多的時期。古人認為,秋天是隨螢火蟲出現而開始的。這從賈島的 一點新螢報秋信 夏夜登南樓 可以明顯看出。所以,杜甫見到螢火蟲,感...

《梅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鬥雪迎春的高尚品格。又用 暗香 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梅花 是北宋詩人王安 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於艱難 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 主張正...

《霧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霧凇 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霧凇 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七冊課文,全文原文如下 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裡,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