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歷史題

2021-05-30 23:25:08 字數 6059 閱讀 7153

1樓:匿名使用者

1.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炎黃時代至堯、舜、禹時期,黃河中游的炎、黃兩大部落,不斷地碰撞融合,結成聯盟向東推進,戰勝了以泰山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團,建立起號令黃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聯盟,並擊敗江漢流域的苗蠻集團,成為可追溯的中國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

所以,我們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華夏族肇興的腹地。

2.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夏」一詞常被用以區別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其周邊的民族(即蠻夷戎狄),然而,華夏族實際上也並非全為中原之旅。

它融夏、商、週三族初具雛形之後,就像滔滔東注的長江,涵化萬水,匯合百川,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族集團。大體在周代,在這個族體中,既有涵蓋了共同尊奉黃帝為始祖的夏、商、週三族的「華人」,又有華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3.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當時,中原地區「華夷」逐漸走向一體,內遷異族已被華夏吸收、融合。

中原四周,齊、魯吞併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統一諸蠻,邊疆地區民族融合、兼併的速度也在加快。而華夏諸侯經過激烈的兼併、分化、吸收、統一,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小國了。即使是原來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已同被稱為「諸夏」或「中國」,與周邊各族出現了進一步融合的趨勢。

地區性的區域性統一,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舞臺。

4.自東漢時期開始,北部和西部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渴、氏、羌等陸續內遷,居住於今甘肅、陝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

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漸改變原來的遊牧生活,學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成為農業居民。

5.宋時期,民族政權長期並存,戰爭連綿。儘管這些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

這突出表現在戰後的議和活動上,例如北宋和遼訂立的「擅淵之盟」,有利於滿足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增進了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了邊疆地區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因此和平共處仍是本階段民族關係的主流。

6.元朝統一後,又一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並出現了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由於爭霸戰爭普遍進行,華夏族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齊、秦、楚、燕等國成為所在地區民族融合的核心。

自東漢時期開始,北部和西部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渴、氏、羌等陸續內欠,居住於今甘肅、陝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明顯差異。由於東漢和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尖銳的****,這是形成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國家大**的重要原因。

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漸改變原來的遊牧生活,學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成為農業居民。漢族人民也學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業經驗,豐富和提高了生產知識。

他們還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鬥爭中,加強了聯絡和友誼。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而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遊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其餘措施如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成為國家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

宋元時期,民族政權長期並存,戰爭連綿。儘管這些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這突出表現在戰後的議和活動上,例如北宋和遼訂立的「擅淵之盟」,有利於滿足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增進了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了邊疆地區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因此和平共處仍是本階段民族關係的主流。

特別是元朝統一後,又一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並出現了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

三、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四個重要時期及其特點

(一)華夏—漢民族的形成與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

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炎黃時代至堯、舜、禹時期,黃河中游的炎、黃兩大部落,不斷地碰撞融合,結成聯盟向東推進,戰勝了以泰山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團,建立起號令黃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聯盟,並擊敗江漢流域的苗蠻集團,成為可追溯的中國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們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華夏族肇興的腹地。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夏」一詞常被用以區別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其周邊的民族(即蠻夷戎狄),然而,華夏族實際上也並非全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週三族初具雛形之後,就像滔滔東注的長江,涵化萬水,匯合百川,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族集團。

大體在周代,在這個族體中,既有涵蓋了共同尊奉黃帝為始祖的夏、商、週三族的「華人」,又有華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當時,中原地區「華夷」逐漸走向一體,內遷異族已被華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齊、魯吞併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統一諸蠻,邊疆地區民族融合、兼併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華夏諸侯經過激烈的兼併、分化、吸收、統一,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小國了。即使是原來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已同被稱為「諸夏」或「中國」,與周邊各族出現了進一步融合的趨勢。地區性的區域性統一,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舞臺。

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併、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自誕生之日起,又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等諸多方式,頻頻與周邊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融入眾多非華夏族的氏族和部落。這樣,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的民族融合,是為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點。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自東漢末年,由於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並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這政權**、戰亂頻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動盪的旋渦之中。

與此同時,由於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絡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臺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

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在北方,史稱「五胡」的匈奴、鮮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紛至沓來,在黃河流域建立了許多政權。這些民族政權,一般不管哪個民族居統治地位,大都與漢族世族階級相聯合;同時,在政權的組合上又往往採取多種形式的聯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紛紛建立政權,一個最為直接的後果是:

在中原地區形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民族在與漢族的長期雜居相處與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絡。漸漸地,他們與漢族在經濟、文化、語言、服飾、姓氏、習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逐漸縮小,與漢族逐漸融為一體。

如至北魏後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數民族已不見於史乘,柔然、吐谷渾、敕勒等也與漢族逐漸融合。到隋朝統一黃河流域,從北方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被漢族融合了,連鮮卑族也最終完成了漢化。當然,在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須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權後,為了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他順應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模仿漢政權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實行了三長制、均田制,改胡姓為漢姓,改胡服為漢服,提倡胡漢聯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遊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遷都洛陽,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這大大加速了胡漢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漢以來,就有不少華夏或漢族大批進入蠻族區、西南夷及嶺南地區。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為了逃避戰亂和苛重的稅役,或遷往河西隴右,或隨晉室南遷而偏居江左,甚至在傳統的蠻、俚、僚、爨等族聚居區,也能看到他們的蹤跡。與此同時,豫州蠻、荊、雍州蠻向北推移,爨人被徵調內地,成為南朝的編戶齊民。

通過這種雙向的、對流式的遷徙雜居,以及不間斷的武力征伐、聯姻結盟和左郡左縣的設定等多種渠道,南方地區漢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漢化現象也日漸普遍。

(三)遼宋夏金元時期

自五代十國以後,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大混亂之後的大統一的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融合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權統治區域內進行,亦即主要在邊疆進行。

二是在北宋——遼——西夏、南宋——金——西夏對峙、紛爭、衝突與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中,由於民族大遷徙而再次改變民族分別格局,從而促進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為元的空前統一奠定了基礎。

在宋的北部,遼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進了這一地區的民族融合。

建立遼的契丹源於鮮卑。它是在東滅渤海,頻繁征伐回鶻、新羅、吐蕃、党項、室韋、沙陀、烏古等民族和不斷向南擴張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向南發展,遼治下的漢人日益增多,在與中原的衝突和交融之中,縮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了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遼文化。

西夏為党項族所建,而党項族又是以党項羌為主體,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區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發展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民族融合過程。西夏建國後,勢力迅速擴大,相繼與北宋、遼、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時轄今寧夏、陝北、甘肅西部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為我國西北部的開發、統一與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源於黑水靺鞨,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滅遼亡宋建立了金。金滅遼,承繼了遼文化,直接與漢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過程中,金把大批俘獲的漢人遷往東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遷出故地,散居契丹、漢人地區。

這種民族間的遷徙、雜處,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統治下的青藏高原諸部族,大理國統治下的烏蠻、白蠻等民族,南僚蠻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彼此間的融合以及與宋的交融。

這一時期,各大政治實體之間,在衝突與紛爭的同時,還通過遣使、朝貢、互市、聯姻等方式進行頻繁交往,進行更為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其結果不僅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融於漢族,還有不少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具體如契丹人在南宋時大批進入中原,至元代中葉已被元朝**視同於漢人。

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所列漢人8種就有契丹人,元代後期「契丹」之名便逐漸消失了。女真人的內遷從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壓迫遷都汴京,內遷的女真人更多,約佔女真人總數的一半。他們與漢人錯雜而居,互為婚姻,改用漢姓,提倡儒學,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漸喪失。

元代統治者將女真人、漢人、契丹人同列為第三等級,政治待遇相同,這在客觀上消除了女真人與漢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漢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區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漢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一個重要時期。較之前代,這時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並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實現了滿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大融合。早在清軍入關,滿漢之間已經有了接觸。清軍入關後,隨之滿族大批遷入關內,客觀上打破了滿漢之間的地域界線,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局面。

同時,為了鞏固統治,滿清統治者還主動尋求與漢族地主階級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的聯合。這樣,在多民族長期的雜居相處中,滿族因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漸壯大。同時,也有部分成員分離出去,融入其他民族。

這種血緣的交流,既有利於滿漢之間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間的關係。

其次,邊疆地區各民族的融合較前代有所加強。清初,今天我國境內的55個少數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們主要分別在邊疆地區,呈大雜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狀態。清朝定鼎北京後,先後平定了準噶爾部的**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冊封了**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與管理。

這在客觀上,既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絡,又有利於邊疆各民族間的融合。如清代在對北部邊疆的經營與管理中,先是把散佈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遷入東北腹地。接著,又經過多年的征戰,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統治歸附的蒙古各部。

同時,內地漢族人民因戰亂、災荒、饑饉等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邊疆,與他族雜居。這種不同民族成分之間的輾轉流動與交錯雜居,在北方廣闊的地區,掀起了以漢、滿、蒙古的融合為核心,維吾爾、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也紛紛捲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統治和抗擊列強入侵中,增強了彼此間的凝聚、交往和融合。滿族貴族在入關之初,曾推行過圈地、投充、剃髮等一系列擾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權、平定「三藩」戰爭中,八旗軍也曾擾害漢民。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階級對立和各族反抗,客觀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統治中加強了聯絡。

清後期,統治日益腐朽,列強紛紛染指中國,狼煙四起,邊患頻仍,民族危機加深。在內憂外患交相逼迫的情況下,在患難與共的鬥爭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與聯合,加強了各民族的凝聚與融合。

一道高一歷史題,一道高一的歷史題

內服與外服制度 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屬國,商王通回過兩種不 答同的管理制度來處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務。由此,商王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附屬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臣服於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於武力征服才承認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強大的軍事征服下才結成的一種臣屬...

一道歷史題

d政啟開元是指,為唐朝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治巨集貞觀是指,將貞觀之治進一步的推進,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由此觀之,此人應生活在貞觀時期 唐太宗 和開元時期 唐玄宗 之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之間的人物而期間最著名的就是武則天 她是唐高宗的皇后,常年干政,最後坐上皇帝,立國號為周。但歷史上預設...

一道歷史題

改革開放前人員流動一般上是黨組織安排,比如從上海天津派遣大批技術工人支援三線建設,這些技工奔赴四川 貴州 陝西等地的三線軍工企業。改革開放前工人們一般不可以自己去外地工作,第一,當時不是自主擇業,你在哪個單位就業基本上一輩子的勞動關係就固定下來,允許調動但是審批手續麻煩。只有特殊情況才允許調動到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