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士族階層什麼時期形成的

2021-03-07 09:19:07 字數 5139 閱讀 3172

1樓:夢寐冬季

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2樓:ysy殤

士——士大夫階層

士——士大夫是對中國古代官僚人文知識分子的統稱。這是一個精英社會群體,中國的**選拔制度(指「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證。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傳承者。

這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社會集團。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

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各國有名有錢的諸侯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都以「養士」為時尚,最多時可達數千人,還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薦」的典故說明,當時的「士」並沒有特別的標準,甚至是自稱有才,也可以說服貴族成為一個「士族」。

提出「士」的理論標準的是孔子。《論語·子路》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孔子答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這就是說,只要嚴於律己、忠君愛國的人就能稱為「士」。

孔子的這個「士」和「君子」的概念基本上是重疊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既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又有高潔的道德操守,但一方面又狂放不羈,放浪形骸。他們中的許多人情願醉酒而死,也不在腐敗的朝廷中工作。

這種精神氣質對孔子的「士」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即如果政治黑暗,那麼因為不願同流合汙而遠離政治,醉心於文學藝術,也是符合「士」的操守的,即「隱」。這種精神也可在老莊哲學中找到母體。

雖然隋唐時期就有了科舉制度,但真正稱為選拔****的唯一途徑還是在宋代以後。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發展了儒家思想,佔據了哲學的主流地位。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化考試成了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徑。

「學而優則仕」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開始稱為讀書人信奉的格言。反過來說,一個****,也必須是一個飽讀儒家詩書經典的文化人。這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了「士大夫」群體必然是一個精英知識分子階層。

宋代以後,一般歷代的大詩人、大畫家、大書法家,絕大多數也都是曾在**中擔任要職的**。如蘇軾、米芾、蔡京等等。像唐朝的李白那樣,沒有太多政治經歷,全憑詩文著名的「自由知識分子」幾乎絕跡。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清末(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治在內憂外患中已經面臨全面崩潰。科舉制度在西學東漸的風潮中也越發顯得落後,成了束縛人才的「瓶頸」。而被迫的開放,卻讓中國的讀書人看到了新的知識和新的獲得知識的方式。

2023年9月2日,慈禧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這不僅標誌著科舉制度的千年絕唱,更對中國的教育、文化產生了重大改變。「士大夫」從此也成了一個空有「士大夫情結」,而再也沒有實際地位的歷史名詞了

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3樓:匿名使用者

人類自古以來的政治主要就是圍繞:土地私是私有還是公有王大人 生不逢時而已 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對於錯無其它。。。

都那樣歷史不值得一提

4樓:夢醉西湖橋

性質:是統治集團主動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運動。

積極性:起到了增加財政收入,緩和社會矛盾,富國強兵。

侷限性: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的 但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貴族衣肌膚上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加之地方**執行不善,激起民間不滿,成為反對派的口實,變法最後失敗了。

結果:但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穩定了北宋的統治。

5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變法時機不對

北宋的變法阻力太大,假如是漢武帝那時變法,那就容易多了,再不行明太祖時期,也會容易點,(不過有朱元璋在,也不用王來變法了。)王的變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而北宋做不到,雖然北宋的政策是強幹弱枝,但是枝是弱了,幹未必強,士族雖然沒有了,但是士大夫在地方的勢力卻是無比強大,就算是神宗這樣在北宋算是比較強硬的皇帝也無法抵禦士大夫的壓力。而且王安石變法一大目的是強兵,但是要強兵先要強將,北宋那防範武將的政策做的到嗎?

西漢就不同,那時法制殘酷(隨秦制嘛,雖然比秦好些,但是比之後的各代殘酷許多。)地方上的勢力自景帝掃七國,再打壓各貴族功臣,等到武帝上臺,頻繁提拔下層,培養新勢力,打擊舊勢力,鞏固君權,再這樣的背景下,要變法就容易得多,即便比王安石變法更激進的也可以作到。

北宋之後防範武將,重視文人,幾代之後,已經養成士大夫階層,關係盤根錯節,要變法什麼就要觸動他們的利益,由於武將不成氣候,皇帝只能依靠士大夫內部的鬥爭,北宋黨爭何嘗沒有皇帝刻意的目的。而王安石變法依靠的是這個階層,打擊的也是這個階層,變來變去,只是一派上臺打擊另一派,換湯不換藥,變法卻成了加強自己權利的工具,這樣還能不失敗?[cchere.

*** 西西河 沉睡的天空]

不過王也有自己的緣故,用人不當,權力又受到限制,象張居正的權力和政治才能就高出王甚多。當然,明朝的那種環境使得張受到的壓力小於王。但是即便如此,失去皇帝的支援,變法都不免失敗的下場。

6樓:龍之自豪

surongxu185

說的好,可謂字字珠璣,一針

見血,但是還有一個就是,中國的皇帝本身的性格形成因素,皇帝從小就在脂粉堆和太監叢中長大,無可避免的會陽剛氣不足,辦事魄力不夠,想在宋朝,皇權集中達到顛峰,只要皇帝魄力十足的辦一件事,不管阻力多大,總會成功的,哪怕事後象處理商鞅一樣把王安石殺掉來平息氏族怒火,那也成呀,要是曹操之類的卓絕人物,當會如次,變法亦無不成之理,相對來說,王安石只不過是個契機而已.

7樓:五躍招環

(1)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2)應肯定變法的進步意義:(1)變法的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統治,但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2)王安石能夠針對北宋統治錯綜複雜的積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這種勇於改革和敢於鬥爭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唐詩宋詞 元和體 詩的特點是什麼?

8樓:大愛詩爽

唐詩:高度的藝術成就.

廣泛開拓的詩境.

廣泛的思想存留.

宋詞:起源於唐朝民間.叫"曲子詞".後文人改為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漸成熟.還有詩餘,樂府,琴趣的別稱.特點句式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

一.詞分為三類:1.小令:58字以內;2.中調:59--90字;.3.長調:91字以上.

二.調分為四類:1.單調:不分段;2.雙調:分兩段;3.三疊:分三段;4.四疊:分四段.後兩種少用.

三.1詞牌與**結合成曲調名稱;2.詞牌與**脫離就成了填詞的格式.

3.詞牌不是標題,與內容無必然聯絡.4.

押韻對135句不嚴,對246句較嚴.5.詞牌有800多種,常見的有100多種.

四.兩大階段:1.北宋;2.南宋風貌不盡相同.

元曲:六大特點

1、民間性。元曲是人民群眾的戲曲,與聖殿神曲、宮廷詩劇不同,它是市民和農人的藝術;

2、廣泛性。元曲題材極為廣泛,絕不侷限於朝政權位、貴胄家事之類,涉及士農工商,婦幼老弱各種人間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種社會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態掩蓋階級矛盾與****;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樣而複雜,既是現實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間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劇,也有大喜劇,悲與喜相互轉換、涵融,追求團圓結局;

6、藝術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藝術硬功將歌、話、舞、鬥緊密結合,虛擬與實演相生,形態與神理兼備。

現代詩:1、內容上:美麗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寫出動人的情意。就是說,要加入個人的情感和體會;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內容分行。

9樓:蘭璃若水

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開始流行的詩體專稱。有廣狹二義:廣義指唐憲宗元和以來各種新體詩文。

狹義是指元稹、白居易詩中的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和包括豔體在內的流連光景的中短篇雜體詩。

古文詞彙: 元合體

文學含義: 一種詩體格式

年代: 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

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開始流行的詩體專稱。有廣狹二義:廣義指唐憲宗元和以來各種新體詩文。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元和以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於元稹,俱名為元和體。」認為元和以後流行的新的文風、詩風,是由韓愈等元和時的著名作家開創的,所以總稱之為元和體。

狹義是指元稹、白居易詩中的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和包括豔體在內的流連光景的中短篇雜體詩。《舊唐書·元稹傳》說,元稹「與太原白居易友善。工為詩,善狀詠風態物色。

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閭閻下俚,悉傳諷之,號為元和體」。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予始與樂天同校祕書之名,多以詩章相贈答。會予譴掾江陵,樂天猶在翰林,寄予百韻律詩及雜體,前後數十章。是後各佐江、通,復相酬寄。

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說明元和體即元和時流行的新體詩,專指元、白詩體中的一個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

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的並稱。二人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文學觀點相同,作品風格相近,在中唐詩壇影響很大。但在主題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鮮明等方面,元稍遜於白。

對元白的評價,歷來有揚有抑。揚者始自張為,抑者始自杜牧。

《新唐書·白居易傳》載:自居易「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白居易在《〈劉白唱和集〉解》中也說:

「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元白並稱,當時已行於世,又經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後世遂相襲沿用。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並稱他們的詩體為「元白體」。

 元稹、白居易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二人文學觀點相同,作品風格相近。他們強調詩歌的諷諭作用,寫有大量反映現實的作品,都擅長於新樂府、七言歌行、長篇排律等詩體,注意詩歌語言的平易淺切和通俗性。

在中唐詩壇上,元白的影響很大。《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論贊指出:「若品調律度,揚榷古今,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

」但元稹詩在主題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鮮明等方面,都比白居易詩稍遜一籌。葉燮說:「元稹作意勝於白,不及白舂容暇豫。

」(《原詩》)趙翼則認為:「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甌北詩話》)

代表作家:韓愈、元稹、白居易。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階層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階層是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階層是士階層。士 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相關研究書籍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周初,士為奴隸制度下的一種階級身份,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大多為卿大夫的非嫡長子,也有周天子與諸侯加封的士大夫,是...

北魏時期但鮮卑族和漢士族之間,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

南北朝時期,天下 動亂,政權更迭頻繁。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政權,改國號為 魏 史稱 北魏 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到了公元471年,北魏第七位皇帝拓跋巨集登基,是為孝文帝。由於拓跋巨集繼位時僅有5歲,年紀尚幼,便由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因為,馮太后是歷史上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元朝時期,形成的回族,明時期,強制回族說漢語,導致回族本民族語言絕跡。還能找回來嗎

恐怕不行啦,我也在找。不過東干民族說的是120年前陝西 甘肅地區的回族語言,但是現在我們中國土地上的回族人。反而說老祖宗的回語的,很少了。元朝沒有實行民族歧視,強制同化,回族語言保留了。而明朝存在了300多年,強凌弱,眾暴寡,明朝漢族 不許回族之間通婚,不許因為戰亂而在外地的回族人回家。因此,今天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