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幸福的我和小小
政治和諧的基石:為政以德
孔子認為,「德」在治理政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因此,執政者應施行德治,用道德來教化民眾,這樣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援,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權。
「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落實在「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的實踐層面上,這就要求執政者在政權建設時重點要做好五件事: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誠信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在農閒時役使百姓。執政者把這些事做好了,實際上就實現了政治和諧,社會也得到全面發展。
「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和諧思想的基石,那麼「德」的基本內涵是什麼,執政者怎樣做才算達到「德」?在孔子看來,作為政權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就要像泰伯一樣「三以天下讓」,「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也就是說「德」的核心是「讓」,泰伯為了父親的遺願讓天下給三弟季歷,在孔子看來,是最高的德性。在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禮樂崩壞,各地諸侯為了奪取權勢到處殺戮,使民眾流連失所,整個社會出現「白骨露千里」的慘狀,面臨慘淡的社會,孔子多麼希望執政者少一份慾望、多一份責任,像泰伯一樣,讓出自己的權力,那麼社會就沒有了血腥的局面,民眾則可以生活在其樂融融的社會中。
與為權勢而爭鬥相比,泰伯的讓難道不是「可謂至德」嗎?另一方面,執政者也應關注民風,合理引導。整個社會真正的和諧必定是老百姓所構建的群體平衡,厚德的民風也是社會和諧的反映。
而底層民眾的和諧主要靠執政者合理的引導,他們既能「眾星共之」,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也能揭竿而起,推翻政權,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怎樣培育厚德的民風?孔子認為: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老百姓不可能像士大夫那樣為了國家政權而煞費心血,英明的執政者應是引導他們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的祖先,通過這樣的形式讓老百姓形成對祖先的孝,進而實現對國家的忠,這樣國家就會安定,社會就會得到和諧發展。
孔子倡導以德治國並不反對以法治國,他也認識到法令的重要性:「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且無恥。」(《論語為政》)有一次,季康子曾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道:「子為政,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顏淵》)執政者應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根本措施,而不應片面強調殺戮,只有這樣,政權才能贏得老百姓的支援,否則,必然會引起老百姓的反對。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種以道德自律為主的社會機制,因為道德是法律文明的內在、深層的精髓與核心,是法律文明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的最終目標,是法律的最高原則。
法律和道德是作為主體人蔘與社會活動要受到的兩種控制力量,如果社會絕大多數成員都與法律相牴觸,拒絕遵守法律,法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從根本上說,法律的社會認同離不開道德教化,只有藉助道德教化的力量,使法律條文轉化為道德的善惡判斷標準,才能對社會成員產生實效,正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且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政治和諧的內容:行之以仁
現代國家實行公共管理的關鍵是在於建構起人與人之間能夠產生「仁」的責任,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價值導向應該對人性起重要的引導作用,使社會成為一個由真正善良的人來治理的政治共同體。孔子「仁」的思想將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建立在關注人、保障人、凝聚人與引導人的目標之上,以人的自身和諧為出發點,正確處理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係,實現人際和諧,為尋求和諧社會的建構尋找一條現實的途徑。因而,作為一種內化於人的行為之中的「仁」比外在的法律、權力等制度對人的行為具有更加現實的約束力和規範力,只有這樣社會的整合與和諧也才將會更加有效。
政治和諧的途徑:約之以禮
約之以禮是實現政治和諧的途徑,對執政者來講必須以禮待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君主對臣下以禮相待,臣下就會忠於君主,君臣之間和睦相處,整個國家政權管理層一定會出現和諧的局面,政權的和諧必定實現社會的和諧;如果執政者「為禮不敬」(《論語八佾》),那麼政權就得不到和諧,國家也會很快瓦解。另一方面,好的執政者絕不應該用武力去強迫人們接受他的管理,而應該以禮為**,去征服民心,讓人們心悅誠服地追隨自己:
「上好禮,**莫敢不敬」(《論語子路》),「上好禮,則居易使也」(《論語憲問》),如果這樣「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孔子所提倡的不是僵化的「禮」,而是人們內心真情的流露: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誘導人們向自然攝取更多的資源,以滿足社會的需求,隨之而來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就凸現出來,與此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緊張,人們內心的躁慮也不斷增加。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個人是無法完全解決的,必須靠**加以引導,也就是說是**在推進技術革新、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下大力氣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這不僅是**的社會責任,而且也是執政能力的體現。孔子一生倡導的為政以德、行之以仁、約之以禮的思想,最終目的是為實現自己構建的大同社會。
這個理想的社會關鍵靠政權來推進,沒有穩定和諧的政權,怎能實現和諧的社會?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是使「社會更加和諧」,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表明我們黨高度重視國家的政權建設,因為政權建設不僅影響黨的執政能力,而且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實現。我們要建立和諧社會,不僅要遵循社會法則,更重要的是迴歸傳統文化,重新整理傳統思想中的精髓,以企先哲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能夠再次綻放出嶄新的花蕾
2樓:
這種文化不適合個人,個性,和西方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簡單的說儒家是小到家裡宗系,大到社會拉幫結派,人治為大的權術思想,對個人的發展很不利,是動物界最原始有效的社會結構,但不適合人類往未來發展!畢竟太陽都有熄滅的一天,人類固守於儒家的思想後是不會有發展的~精力只會放在人治和人鬥上
3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現在的中國人,到底繼承了多少儒家思想呢?韓國從咱們國家學走了多少精華,而我們身為中國人,又學到什麼啊!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當今世界的影響力
儒家思 想對當今教育制度的影響 執筆人 湯莉 成員 盛曉春 陳玉利 徐璟 內容摘要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維護封建君主 的理論基礎。雖然 維持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早已土崩瓦解,但 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對當今社會仍有借鑑意 義。本文從大一學生的角度 儒家思想對中國教育制度的影響。關鍵字 ...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和文
小題1 b 小題2 c 小題3 b 小題4 c 試題分析 小題1 a強調等級觀念,c強調啟發式教學,d強調重義輕利思想,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b符合題意,體現孔子 仁 的思想,主張以仁愛之心協調人際關係。小題2 a是統治者的治國思想 b是體現天人合一,d強調學問解決現實問題,c符合題意,宋明理學強調倫...
文景之治的內容及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你怎麼會想起問這個?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和內容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 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 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 的政策。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史書上記載當時的情況是 老百姓無法在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