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誤認的翻譯

2021-03-07 21:49:31 字數 6219 閱讀 9548

1樓:穆子澈想我

一、翻譯

卓茂曾經有一次坐馬車出門。有一個人認作他的馬是自己的 。於是卓茂問他:

「您丟失馬多少時間了?」回答說:「一個多月時日了。

」卓茂擁有這匹馬已經好幾年了,心裡知道不是這人丟的馬,但還是解下馬給了他。

自己拉了車離開,將要離開時,回頭看著那人並對他說:「如果這不是您的馬,希望你把馬牽到丞相府還給我。」過了幾天,那個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去把馬還給了卓茂。

二、原文

卓茂嚐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

」對曰:「月餘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去。

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馬,乃詣丞相府歸馬。

一、啟示

這件小事告訴我們應該寬厚待人 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同時從丟馬人身上學習誠實的美好品質。世間本沒有所謂的大事、偉業,一個成功的人與平凡人的差別就是成功的人能將每一件所謂的小事做好。

二、總結

這件事表現了卓茂寬容大度的品質,表現了「馬主」講究信用的品質。「子亡馬幾何時矣」的用意:卓茂問此句是想知道此人是否真的是此馬的主人。

三、人物簡介

卓茂(?―28年),字子康,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漢朝大臣,雲臺三十二將之一。

生性仁愛恭謹,頗受鄉鄰朋友喜愛。漢元帝時,前往長安求學,師從博士江生,學習《詩經》、《禮記》和曆法算術,深得師傅之學,號稱「通儒」。初為丞相府史,頗受丞相孔光稱讚,後任黃門侍郎。

出為密縣令,政績突出,深得百姓愛戴、官吏信服。

王莽執政時,升任京部丞。王莽篡漢,稱病辭官回鄉。更始元年(23年),擔任侍中祭酒,得知更始政權政局混亂,以年老為由告老回家。

東漢建立後,前往河陽覲見光武帝劉秀,拜太傅,封褒德侯。建武四年(28年),卓茂去世,光武帝身著喪服送葬。漢明帝即位,補位雲臺三十二將。

2樓:匿名使用者

卓茂曾經有一次(坐馬車)出門。有一個人說那馬是他丟失的。於是卓茂問他:

「你丟失馬多久了?」回答說:「一個多月了。

」卓茂這匹馬已經養了好幾年,心裡知道不是這人丟的馬,但還是卸下馬給了他,自己拉了車即將要離開,回頭對那人說:「如果這不是你的馬,請牽來丞相府還給我。」過了幾天那個人在別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把馬還給了卓茂。

[本文註釋]

卓茂:人名,字子康,宛(今河南南陽)人。西漢元帝時,以博學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 侍郎、給事黃門等職。東漢光武帝時,為太傅,封褒德侯。

嘗:曾經。

認:誤認

顧:回頭看。

公:對人的尊稱。

幸:希望。

至:到達。

歸:歸還。

亡:丟失。

詣:到……去(見),謁見。

解:通假字 ,同「卸」

詣:造訪;去

3樓:conceal殤

通過誤認 卓茂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文言文翻譯

4樓:我最厲害酷

【原文】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四子:

純祐、純仁、純禮、純粹。」

【譯文】

當初,范仲淹病重,皇帝曾經派遣使者賜給藥慰問,他死後,皇帝哀傷悲嘆了很久。又派使者去慰問他的家人,下葬以後,皇帝親自寫碑文,稱為「褒賢之碑」,碑文的內容如下:

「范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因為他母親在世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所以)後來雖然他做了**,但不是家中除非來了客人從不吃兩樣葷菜。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充飢、禦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對別人卻樂善好施,在鄉族中設定田莊,用以贍養(生活有困難的)族人。

博愛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門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一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訊息的,都替他嘆惜。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老實,所至之處都對百姓有很大的恩惠,邠州、慶州兩個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族部族,都畫上他的肖像為他建立祠廟來祭祀他。

等到他死時,數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領,都像失去父親一樣為他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范仲淹有四個兒子,分別是:範純祐、範純仁、範純禮、範純粹。

」【註釋】

1、常:通「嘗」,曾經。

2、存問:慰問;慰勞。多指尊對卑,上對下。

《史記·高祖本紀》:「病癒,西入關,至櫟陽,存問父老。」唐鄭棨《開天傳信記》:

「路之父老負擔壺漿,遠近迎謁,上皆親加存問,受其獻饋。」宋李綱《論唐三宗禮遇大臣》:「光弼畏禍不敢入朝,代宗猶輦致其母,存問甚渥。

」《清史稿·穆宗紀》:「傳旨存問疫疾將士。」

3、嗟悼:哀傷悲嘆。晉潘岳《楊荊州誄》:

「聖王嗟悼,寵贈衾襚。」唐韓愈《薦士》詩:「況承歸與張,二公迭嗟悼。

」《紅樓夢》第1回:「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

4、重肉:謂兩種以上的肉食。《北齊書·楊愔傳》:

「汝輩但如遵彥謹慎,自到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

」明唐順之《王母繆孺人墓誌銘》:「諸子有進重肉者輙不食,至奉賓客,未嘗不豐潔。」

5、自充:自足。

6、施予:也作「施與」。給予,以財物賙濟人。

《韓非子·奸劫弒臣》:「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者不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怨。」《後漢書·張奮傳》:「常分損租奉,贍恤宗親,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

」宋歐陽修《瀧岡阡表》:「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清昭連《嘯亭續錄·轉庵和尚》:

「家甚豪富,喜施予,鄉人感其惠。」郁達夫《過去》:「有時候因為想受她這一種施與的原因,故意地違反她的命令,要她來打。

」7、義莊:舊時族中所置的贍濟族人的田莊。《宋史·范仲淹傳》:「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清馮桂芬《覆宗法議》:「惟宋範文正創為義莊,今世踵行,列於旌典。」

8、裡中:指同裡的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裡中。」清袁枚《新齊諧·賣漿者兒》:「西鄰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裡中祀東嶽帝,唐主其事。

」9、泛愛:亦作「氾愛」。猶博愛。

《論語·學而》:「泛愛眾,而親仁。」《莊子·天下》:

「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

」《漢書·遊俠傳序》:「觀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絕異之姿。」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

「多情乃佛心,泛愛真君子。」許地山《無法投遞之郵件·給琰光》:「啟芳說我是泛愛者,勞生說我是兼愛者,但我自己卻以為我是困愛者。

」10、樂善:樂於做好事。《孟子·告子上》: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清顧炎武《山陽王君墓誌銘》:

「雖不學古而闇合於義,仁而愛人,樂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11、里巷:猶街巷。《墨子·號令》:

「吏卒民無符節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閭者失苛止,皆斷。」《漢書·五行志下之上》:「京師郡國民聚會裡巷仟佰,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宋蘇洵《蘇氏族譜亭記》:「其輿馬赫奕,婢妾靚麗,足以蕩惑里巷之小人。」清周亮工《書影》卷三:

「其人在當時,已不免姍笑於里巷,而見侮於褒衣博帶之儔,何況後世!」葉聖陶《窮愁》:「阿鬆所識,不出里巷鄙夫。

」12、尚:推崇;追求。

13、忠厚:忠實厚道。《荀子·禮論》:

「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楊倞注:「忠厚,忠心篤實。

」《史記·鄭世家》:「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

」唐 韓愈 《劉公墓誌銘》:「長子 元一 ,樸直忠厚。」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

「凡作傳奇者,先要滌去此種肺腸,務存忠厚之心,勿為殘毒之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辦事正派,待人忠厚,一個心眼看人,從不計算別人,也很少想到別人對他耍花招。

」14、屬羌:眾多的羌部族。

15、畫像:畫肖像。《後漢書·蔡邕傳》:

「邕遂死獄中……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年八十二薨」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汝南聞其死也,悲之,既為畫像,又就為立碑銘。

」唐李白《司馬將軍歌》:「功成獻凱見明主,丹青畫像麒麟臺 。」清袁枚《隨園隨筆·畫像不始於勾踐》:

「《事物紀原》以畫像始於句踐鑄范蠡,不知殷高宗夢傅說已有圖形以求之說矣。」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哥哥會為人畫像,藉此謀生。

」16、生祠:為活人建立的祠廟。《漢書·於定國傳》:

「其父於公為縣獄史,郡決曹,決獄平。羅文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郡中為之生立祠,號曰於公祠。

」唐顏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君表墓碑銘》:「百姓詣闕請立生祠,仍乞再留觀察使。」清趙翼《陔餘叢考·生祠》:

「《莊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蓋已開其端。《史記》欒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立社,號曰欒公社;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

」聶紺弩《關於哀悼魯迅先生》:「魏忠賢當權的時候全國都有他的生祠。」

17、羌酋:羌族部落頭領。

18、齋:即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以示虔誠莊敬,稱為齋戒。

《孟子·離婁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37回:

「先一日就請老先生到來祠中齋戒一宿,以便行禮。」

5樓:文以立仁

這是《宋史·查道傳》的一部分。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寧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親筆硯。未冠,以詞業稱。

侍母渡江,奉養以孝聞。母嘗病,思鱖羹,方冬苦寒,市之不獲。道泣禱於河,鑿冰取之,得鱖尺許以饋,母疾尋愈。

端拱初,舉進士高第。寇準薦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

有使兩川者,得道公正清潔之狀以聞,優詔嘉獎。遷祕書丞,俄徙知果州。時寇黨尚有伏巖彀依險為柵者,其酋何彥忠集其徒二百餘,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

詔書招諭之,未下,鹹請發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懼罪,欲延命須臾爾。

其黨豈無詿誤邪?」遂微服單馬數僕,不持尺刃,間關林壑百里許,直趨賊所。初悉驚畏,持滿外向。

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諭以詔意。或識之曰:「郡守也,嘗聞其仁,是寧害我者?

」即相率投兵羅拜,號呼請罪,悉給券歸農。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災民歉,道不候報,出官廩米賑之,又設粥糜以救飢者,給州麥四千斛為種於民,民賴以濟,所全活萬餘人。二年五月,卒,訃聞,真宗軫惜之,詔其子奉禮郎循之乘傳往治喪事。

」翻譯:查道,字湛然,安徽翕欠州休寧人。查道幼年時沉穩不合群,很少言談嬉笑,但喜歡接近紙筆墨硯。

未成年時便以詩詞著稱於世。後來,陪伺母親由長江以北遷到長江以南居住,以孝聞名於天下。一次,母親生病,想吃鱖魚羹湯,當時正值數九寒冬,市場上買不到鱖魚。

查道到河邊哭泣禱告河神,鑿開堅冰,得到一條尺多長的鱖魚獻給母親吃不久,母親的疾病痊癒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進士。寇準推薦他有才幹,被提拔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強盜反叛朝廷,朝廷任命查道擔任遂州(今四川遂寧市)通判。

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將查道的政績上報朝廷,皇上下詔書優厚地嘉獎了他。接著升任祕書丞,不久又調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當時強盜們在山間巖洞據險架設柵欄(以抵禦官軍),頭目何彥忠聚集200**徒,盤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縣)大木槽一帶,劍拔弩張,(勢與朝廷為敵)。

朝廷打算招安他們,但詔書還未下達。大家都請示查道派兵剿滅,查道說:「他們是愚民,因為害怕承擔罪過,打算苟延殘喘。

那些嘍囉們難道沒有(因一時糊塗而)誤入歧途的嗎?」於是,查道喬裝打扮,單人獨騎,不帶一尺兵器,只帶幾個僕人,輾轉穿越于山林溝壑中,行走100多裡,徑直來到強盜盤踞的地方。強盜們驚慌害怕,拉滿弓嚴陣以待。

查道(到後)鎮定自如,盤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訴他們朝廷招安的意圖。其中有認識查道的人說:「此人是果州知州,聽說很仁慈,這樣的人難道會害我們嗎?

」強盜們隨即拋下兵器羅列跪拜在查道腳下,大聲呼喊請求赦免罪過。查道全部發給證明文書讓他們回家當農民。

天禧元年,查道被調到虢州任知州。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災,百姓歉收。查道不等朝廷的答覆,開啟官府糧倉賑救災民,又設粥棚施粥救民,並拿出種麥4000斛作為百姓開春的種籽。

老百姓多虧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萬餘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訃告傳到京師,真宗十分痛惜,下詔書讓其子奉禮郎官趙循之坐傳車前去治辦喪事。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唐時幽州主將趙德勻連年發動戰爭,老百姓人力 物力受到很大消耗。趙普的父親趙回率領全族人遷居常見,又遷居河南洛陽。趙普為人忠厚,寡言少語,鎮陽豪門大族魏氏把女兒嫁給他為妻。太祖經常便裝出行訪問功臣之家,趙普每次退朝,都不敢隨便穿戴。一天,傍晚時分下起了大雪,趙普估計皇帝不會出行...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註釋 知 掌管。平糶 ti o 平價出賣糧食。右窶 j 子而左富商 保護貧苦人而壓抑豪富人。監生 此指儒生。駝錢騾 只看重錢財的畜牲。這是罵人的話。皁卒 穿黑衣的官府差役。摔 zu6 揪住。黥 q ng 面 本是古代的一種刑罰,用刀刻額頰,再塗上墨。此指用墨筆在監生臉上亂塗。無算 無數。譯文 鄭板橋...

文言文翻譯問題,文言文翻譯的問題

是指代李成 暗地用重金賄賂營丘在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輾轉用計賺取到李成的畫,未過多久就果然賺得數幅畫而歸 他叫李營邱,即李成 這裡的營邱是指地名。曾有知名人士孫氏聞知李成善畫有名,因此派使致信邀請他。李成得信且憤且僅道 自古以來士農工商不相雜處,我本儒生,雖留心藝事,然寬心而己,哪能讓人束縛於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