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韓琴
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句中的「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選用綠字為的是生動。
而其中的「又」字更暗含詩人的思鄉之情,無情之春風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詩人卻恰恰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裡有自責,更有著人生的無奈,還有著對前途的擔憂。一個「又」字,融情於景,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遺的鄉愁的自然的流露。
該句出自《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該詩是詩人乘船路過瓜洲,懷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抒情小詩。這是一首典型的鄉愁詩。抒發了作者的憂鬱、傷感、消沉之情,以及對將遠離的家鄉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意。
全詩原文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全詩白話文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註釋:泊船:停船。
泊,停泊。指停泊靠岸。京口:
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瓜洲:
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這裡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
鐘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區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乎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由於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
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
這首七絕觸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了詩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迴歸江寧的願望。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不願赴任的複雜心理。
後兩句以景寫心,既有變法給自己帶來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照著瓜洲渡口,也照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很有餘韻。
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於景,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於景的層層鋪墊作勢,結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抒寫鄉愁的淋漓之筆,才水到渠成地直瀉出來,把鄉愁的抒寫發揮到了極致。
2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是這首詩的詩眼。「綠」,本來是植物莖葉的顏色,是靜態的;但是這裡卻活用為動詞,將「綠」轉化成動態的過程,也將詩人眼中那一刻靜態的春天的江南大地轉化成生機湧動的世界。因而,「綠」字運用了化靜為動的藝術手法,不僅寫出了江南大地由枯變綠的過程,也呈現出了江南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
3樓:
間接地表現出了春草初生,綠滿大地,江南大地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用「綠」的妙處是什麼?急急急!!!
4樓:水岸菖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詩中的「綠」字用得巧妙,自古以來廣為稱道。據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續筆捲八)記載,王安石先後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
那麼,這個「綠」字究竟好在哪呢?原來這個「綠」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
從修辭上講這是一種移覺手法,也叫通感。風一般只能以聽覺和感覺辨別,但春天卻是惠風和暢,吹面不寒,過耳無聲的。現在用「綠」去描寫它,化不十分容易傳達的聽覺、感覺而為視覺,即見出春風的到來,又表現出春風到後江南水鄉的變化,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
5樓:千島雲
以一個「綠」字寫活了初春江南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景色。「綠」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是吹綠的意思,用得絕妙。春風所到之處無不染綠,這就使看不見、摸不著的春風擬人化了,正是「綠」的妙處。
6樓:脛下逆鱗
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
選自《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運用的妙處是什麼?
7樓:數學訓練營
「春風又綠江南岸」 一句中的「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典型,一詞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詩活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
也就是語文裡常說的一個詞寫活了全文.
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什麼說綠字用的巧妙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泊回船瓜洲 詩中答的 綠 字用得巧妙,自古以來廣為稱道。據南宋洪邁 容齋隨筆 續筆捲八 記載,王安石先後用了 到 過 入 滿 等十多個字,最後才選定這個 綠 字。那麼,這個 綠 字究竟好在哪呢?原來這個 綠 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
據說, 春風又綠江南岸 中的 綠 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最後定稿時才用了 綠 字 為什麼最後用 綠
詩中的 綠 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景象,表現了春天到來後江南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既有色彩又有動感,極其傳神。因為詩中的綠字將無形的春天化為鮮明的呃,景象,表現了春天到來後江南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鶯歌燕舞,既有色彩又有動感,極其美麗。王安石是撫州臨川 今江西省臨川縣 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熙寧二...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可以換成別的字嗎?為什麼
不可以換成別的字,因為詩中的 綠 字用得巧妙,自古以來廣為稱道。原來這個 綠 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從修辭上講這是一種移覺手法,也叫通感。風一般只能以聽覺和感覺辨別,但春天卻是惠風和暢,吹面不寒,過耳無聲的。現在用 綠 去描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