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楊延朗、楊延浦、楊
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
其中楊延玉隨乃父征戰,於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餘六子,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官名)。
這七個兒子除楊延玉戰死外,餘皆善終。並無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
(3)楊六郎應為楊大郎,楊宗保應為楊文廣。
在"楊家將"的傳記中,楊府男性主角,除了老令公楊繼業以外,最有名的就是楊六郎和楊宗保這父子二人了。
這兩個人物也非歷史之本貌。
楊六郎者,楊大郎之謂也。他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朗(後改名為楊延昭),這沒錯,但他卻並非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他卒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2023年),《宋史》上說他:"智勇善戰。
所得賞賜悉犒軍,未嘗問家事。出入騎從如小校。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
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下,故人樂為用。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
"楊宗保,應為楊文廣。
《宋史》記載,文廣系楊延昭之子。他字仲容,"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北宋赫赫有名的范仲淹宣撫陝西時"與語奇之",曾把他收為部下,後又隨狄青南征,最後官至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楊家將"既然半真半假,撲朔迷離,那麼"楊門女將"呢?
"楊門女將"純屬子虛
中國古代雖然向有"男尊女卑"的傳統,但女將女帥倒也並非沒有。
據《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記載:王莽新王朝天鳳元年(公元14年),山東琅琊就出了個奇女子,此人名呂母,後來成為統領一方的女將軍。《後漢書》上說:
"呂母之子為縣吏,犯小罪,宰論殺之。呂母怨宰,密聚客,規以報仇。母家素豐,資產數百萬,乃益釀醇酒,買刀劍衣服。
少年來酤者,皆賒與之;視其乏者,輒假衣裳,不問多少。數年,財用稍盡,少年欲相與償之。呂母垂泣曰:
'所以厚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縣宰不道,枉殺吾子,欲為報怨耳。諸君寧哀之乎!'少年壯其意,又素受恩,皆許諾。
其中勇士自號猛虎,遂相聚得數十百人。因與呂母入海中,招合亡命,眾至數千。呂母自稱將軍,引兵還攻,破海曲,執縣宰。
"呂母以後,有名的女將還有隋末唐初的平陽公主。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記載,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時,平陽公主逃到戶縣,散家財招納南山的亡命之徒,得到好幾百人以響應李淵。又派遣家奴馬三寶招降義軍領袖何潘仁,與他合兵一處,攻克戶縣。
接著又陸續收降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人,連克周至、武功、始平等縣。"勒兵七萬,威振關中"。
李淵渡過黃河以後,平陽公主領精兵一萬與李世民會師渭北,並開設幕府,儼然行軍主師"分定京師,號'娘子軍'"。
這些都是見諸信史的。
十分遺憾的是,在**和電視劇裡轟轟烈烈的"楊門女將",正史中卻連點影子都沒有。
《宋史·楊業傳》中只收錄楊業及其子延昭等七人,和其孫文廣一人,並無一字提及女眷。
倘若楊門女將確曾有過的話,那麼,專收"義婦節婦"之事蹟的《烈女傳》也會記載。
但我們仔細地查詢了《宋史·烈女傳》,該傳共收近40名"奇女子",她們是:
朱娥、張氏、彭列女、郝節娥、朱氏、崔氏、趙氏、丁氏、項氏、王氏二婦、徐氏、榮氏、何氏、董氏、譚氏、劉氏、張氏、師氏、陳堂妻、節婦廖氏、劉當可母、曾氏婦、王袤妻、塗端友妻、詹氏女、劉生妻、謝泌妻、謝枋得妻、王貞婦、趙淮妾、譚氏婦、吳中孚妻、呂仲洙女、林氏女、童氏女、韓氏女、王氏婦、劉仝子妻。
沒有一個人出自楊門。
2樓:匿名使用者
楊家將的真實歷史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
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
而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
《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
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
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
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
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
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訊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訊息,又慌忙撤退了。
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之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
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
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
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
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鹹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配合宋軍,全力固守。
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紮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
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
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讚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鹹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
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
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鹹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
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鹹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
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
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裡,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
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
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訊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
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
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
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
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
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
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詳見(《劉娥》第五章西夏之亂)可能是由於王洗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
楊延昭為什麼稱為楊六郎?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歷史上真有楊林嗎歷史上真有裴玄靜嗎
沒有,楊林是 裡的虛構人物。楊林,字虎臣,說唐全傳 興唐傳 中的虛構人物,隋唐第八條好漢,隋煬帝楊廣的叔父,隋朝開國九老之一,為隋王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過汗馬功勞,被封為靠山王。他武藝高強,手持一對囚龍棒,後在隋朝統治瀕臨瓦解之際,設計做最後殊死一搏,事敗,被第七好漢羅成的絕技回馬槍刺死,其歷史原型是...
歷史上真有白蛇傳說嗎,歷史上真有楊林嗎
有白蛇傳說,傳說唐朝的 白蛇記 和宋朝的 白蛇傳 就有提及,但可惜這兩本書都已失傳,所以我只能用傳說這個詞了。現存的最早見於書面的是 警世通言 這裡面就已經有白素貞的名字了,不過具體的情節和大家熟知的不太一樣。現在大家熟知的白蛇傳是經過後世不停的修飾才得來的,算是廣大人民的一種同情的體現吧。這問題問...
歷史上真有個叫姜子牙的嗎,歷史上真有姜子牙(姜太公)其人嗎
有。人物簡介 姜子牙,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嶽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 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 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 道 法 兵 縱橫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