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鎮龍閣主
十大洞天
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
第一王屋山洞
週迴萬里,號曰小有清虛之天。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里,屬西城王君治之。
第二委羽山洞
週迴萬里,號曰大有空明之天。在臺州黃岩縣,去縣三十里,青童君治之。
第三西城山洞
週迴三千里,號曰太玄總真之天。未詳在所,《登真隱訣》雲,疑終南太一山是,屬上宰王君治之。
第四西玄山洞
週迴三千里,號三元極真洞天。恐非人跡所及,莫知其所在。
第五青城山洞
週迴二千里,名曰寶仙九室之洞天。在蜀州青城縣,屬青城丈人治之。
第六赤城山洞
週迴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之洞天。在臺州唐興縣(現台州天台縣,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曾改名唐興,屬台州。,屬玄洲仙伯治之。
第七羅浮山洞
週迴五百里,名曰朱明輝真之洞天。在循州博羅縣,屬青精先生治之。
第八句曲山洞
週迴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壇華陽之洞天。潤州句容縣,屬紫陽真人治之。
第九林屋山洞
週迴四百里,號曰尤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屬北嶽真人治之。
第十括蒼山洞
週迴三百里,號曰成德隱玄之洞天。在處州樂安縣,屬北海公涓子治之。
三十六小洞天
太上曰:其次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
第一霍桐山洞
週迴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第二東嶽太山洞
週迴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第三南嶽衡山洞
週迴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第四西嶽華山洞
週迴三百里,名曰總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第五北嶽常山洞
週迴三千里,號曰總玄洞天。在躭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第六中嶽嵩山洞
週迴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鄭雲山治之。
第七峨嵋山洞
週迴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真人唐覽治之。
第八廬山洞
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第九四明山洞
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越州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上虞縣就是現在的紹興上虞區,四明山是紹興寧波交界的主要山脈),真人刁道林治之。
第十會稽山洞
週迴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第十一太白山洞
週迴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第十二西山洞
週迴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第十三小溈山洞
週迴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第十四灊山洞
週迴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第十五鬼谷山洞
週迴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第十六武夷山洞
週迴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第十七玉笥山洞
週迴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峽江縣,真人樑伯鸞主之。
第十八華蓋山洞
週迴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羊公修治之。
第十九蓋竹山洞
週迴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岩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第二十都嶠山洞
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之。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
週迴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縣,是白真人治之。
第二十二岣昚山洞
週迴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屬仙人餞真人治之。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
週迴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
週迴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
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人治之。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
週迴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
週迴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新昌縣東北),屬趙仙伯治之。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
週迴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
週迴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屬趙真人治之。
第三十青田山洞
週迴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傅真人治之。
第三十一鍾山洞
週迴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
週迴三十里,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屬李真人治之。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
週迴八十里,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
週迴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
週迴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
週迴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雲:「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誌》和《孔丘福地》。
「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於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於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磑山,在溫州樑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樑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臺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臺州黃岩縣嶠嶺;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江文成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鬱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峽江縣境內)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臺州唐興縣(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新昌縣)東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新昌縣)以南。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紹興新昌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雲: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嶽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皁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雲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重慶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靜福山,在連州(今屬廣東),或雲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鄱陽縣)。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常德);
第五十四,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五,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陝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第五十七,天柱山,安徽安慶市潛山縣;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陝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新昌縣斑竹,是唐代高道司馬承楨從天台山受唐玄宗詔命回長安,經過此處後悔赴詔,現留有司馬悔橋(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或雲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實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雲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後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雲中郡(治在今四川南充);
第六十九,雲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雲臺山。
以上據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和李思聰《洞淵集》所說,順序及具體名稱均多與此異。茲錄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洞淵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於下,聊以備考:
地肺山、蓋竹山、青遠山、安山、石磕山、東仙源、青嶼山、鬱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頂後、君山、桂源、靈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馬嶺山、鵝羊山、真墟、清玉壇、光天壇、洞宮、陶山、洞靈源、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白水源、逍遙山、閣皁山、始豐山、金精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羅山、彰縣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馬跡山、地德山、藍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張公洞、魚湖洞、中條山、地靈墟、綿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靈山、北邙山、武當山、女幾山、少室山、廬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犢山。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嗎,世界上真的有神仙的存在嗎??
現實生活中,大多人一生都很幸福,身體強壯,做了許多壞事還是平平安安,然而死後卻大吃一驚,傳說中的陰間,地獄確實存在,一生的罪要一條條向神交帳,一個小小的錯就要受懲罰.神經常賜給人夢,就是讓人深刻反省自己,知道離棄罪惡,歸向神,將來不受審判懲罰.這就是神的方法,可能夢太玄妙,不好理解,聰明的人就會思考...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嗎,世界上真的有神仙的存在嗎??
要是幾年前這個問題就是個疑問,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確實無法推翻神仙的存在痕跡,超越人類認知的力量時有發生,如果愛因斯坦的一些理論能證實,神仙很有可能真的存在,他們不出現也很正常,在他們眼裡我們連螻蟻都算不上,所以根本不會理睬我們的死活,中國很多神話記載裡都有描寫神仙是超然物外的,道教經書裡也確實...
神仙是怎樣的,神仙是怎麼來的真的有神仙麼?
神話傳說中指有超凡能力,可以長生不老的人 道家指修煉得道而獲得神通的人。道教以 道 為最高信仰。道 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 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 德 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故道教徒既通道德,又拜神仙 關於仙品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