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具有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滿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又由於浸染釋、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具體則表現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在詩、文、詞諸方面都有傑出成就,又兼精書法、繪畫。
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詩想象力豐富,清新活潑,富有情趣,開詩一代新風。他的散文,生動自然,有創造性,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詞,一掃當時綺豔柔靡的風尚,清新勁健,風格豪放,著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然而,蘇軾讓後代文人普遍熱愛,受到他們景仰的主要原因還有他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進退自如,寵辱不驚。
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像蘇軾那樣,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主要用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那麼,作為一代名家的蘇軾,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首先,良好的家庭環境賦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實現經世濟民思想的重要過程。 蘇軾出生在一個富有文學傳統的家庭,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
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曾對蘇軾和其弟蘇轍悉心指導。母親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曾為幼年的蘇軾講述《後漢書 範滂傳》,以古代志士的事蹟勉勵獨生子砥勵名節。當蘇軾21 歲離蜀進京時,他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成熟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想象,這時候的蘇軾,是懷著大用於天下的雄心壯志的。在此以後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實現儒家經世濟民的理想的重要過程。宋仁宗嘉祐二年()他22 歲中進士,26 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後奮厲有用士之志。
他為人坦蕩,講究風節,有志於改革朝政且勇於進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實際效果。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書反對,結果被謫至密州。密州之遷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蘇軾是如何對待的呢?我們可以從他在當時寫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略窺一斑。 (一)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
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是他被謫貶的第一站,對此意外的失落,蘇軾並沒有頹廢不振,相反,他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力求在生活尋找情趣,但就連出獵這一件小事,蘇軾也並沒有忘記報效國家,還依然把著眼點落在「射天狼」上。
從百姓的「傾城隨太守」我們不難看出蘇軾在當地是卓有威望的。只要環境允許,蘇軾總是盡為有所作為。他在上任時勤於政事,盡力為地方上多做實事。
他曾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滅蝗救災,抗洪築堤,政績卓著。甚至在貶到惠州後,他還捐助修橋二座。這正是儒家經世濟民思想在他身上閃光的表現。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蘇軾的思想充滿著出世與入世的矛盾 自22 歲進士以來,蘇軾一直在宦海中沉浮。神宗熙寧年間新法實施,蘇軾雖然有志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況,但不主張遽變,反對「求之過急」,於是接連上書反對,自請外任,先後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處地方官。後因作詩被指為「謗訕」朝廷,在湖州**入獄。
又於元豐三年(公元 年),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哲宗元祐年間,保守派執政,又因反對盡廢新法而再度外調。紹聖初年,上臺,被遠貶惠州(今廣東省惠陽縣)、儋州(今海南島),與黎族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
後遇赦北歸,病死在常州。可以說蘇軾的一生受到兩次嚴重的,第一次是在45 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 59 歲時被貶往惠州,62 歲貶至儋州,到 65 歲才遇赦北歸。
前後在貶所六年。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像》)這雖然是其對事業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這樣木 ? 水調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比較突出地體現出了蘇軾當時的心情,充滿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
以來對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難以對今後的人生道路作出選擇,是繼續汲汲於仕途還是激流勇退。既嚮往「瓊樓玉宇」的純潔又嫌其寒冷,既憎惡現實社會的惡濁又留戀人世的溫暖,在詞裡我們可以感知這一層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瓊樓玉宇」般,但卻是「高處不勝寒」。只能以月下起舞為勝境,千里嬋娟為祝願。
從少年時就飽受濡染的儒學入世思想站了上風,不可能放棄長久以來的理想,於是傾向了「人間」,選擇了仕途,只是在這當中又加強了自身的修養,即在個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為主,採取一種寵辱不驚,名利身外的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對當前情狀的無奈,也是一種勸慰。至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是一筆盪開,又用狀似淺淡無意的祝福對未來作了規劃。
上闕中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下闕是理智與情感的交戰,理智又戰勝了情感。這也正是儒家思想與佛道思想的在蘇軾內心猛烈的交鋒。 第三浸染釋、道的思想又令蘇軾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 並非蘇軾對苦難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也不是逆來順受,他是在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載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
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是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這跟他讀書的過程有莫大關係。蘇轍記述蘇軾的讀書過程是:「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
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
」(《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軾不僅對儒、道、佛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他曾說「莊子蓋助孔子者」,莊子對孔學的態度是「陽擠而陰助之」(《莊子祠堂記》)。他又認為「儒釋不謀而同」,「相反而相為用」(《南華長老題名記》)。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但在幾次大起大落的仕宦經歷中,蘇軾卻最終以「外儒內道」的形式將其統一起來。宋代釋智圓說:「儒者飾身之教,故謂之外典也;釋者修心之教,故謂之內典也。
」「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釋。」(《閒居篇 中庸子傳上》)在宋代三教合一日益思想界一般潮流的情勢下,對此濡染甚深的蘇軾將其大大地具體化了:任職期間,以儒家思想為主;貶居時期,以佛老思想為主。
他將這兩件思想**,隨著生活遭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盡心》)變得旨趣相通。「烏臺詩案」以後,人生命運的倏然變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艱難和命運的變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嘆「人生如夢」(《念奴嬌 赤壁懷古》)、「笑勞生一夢」(《醉蓬萊》)、「萬事到頭都是夢」(《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世事一場大夢」《西江月》)。所謂「人生如夢」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暫和命運的虛幻易變,也指命運如夢般地難以自我把握,即《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詞所說的「長恨此身非我有」。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伴隨著仕途上的起起落落,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這一哲學就是「外儒內道」,他的內心痛苦,只在幽深的自我反省之中,只在對佛老思想的日益追尋中,只在對人生的善意自嘲中,而他的外在,卻是極為恭謹,極為合乎儒家理念的。這不僅影響著他在各種境遇中的狀況,也從另一方面影響著他的創作風格。「外儒內道」,蘇軾不是第一個。
如陶淵明,如王維,如白居易,幾乎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都有這一特點。但是在這些人裡,蘇軾是做得最好的一個,因為他的這種思想已經達到三者溶而為一的境地,不論是在做人還是做官,或是做文上,都已經形成自己獨一的風格,在文學作品中則造成一種筆力縱橫、揮灑自如的氣象。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此詞作於黃州任上,表面上是談古事,其實是藉此抒發自己一腔感慨。貶官黃州,是蘇軾人生中又一次重大變故。
但這時的他,可以說對人生哲學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規定,並且影響著他的人生態度了。雖然心中一腔憂憤,卻能夠坦然面對,不再拘泥,於是才有了這氣象豪邁、詞氣曠達的《念奴嬌》。既寫出了三國古戰場的雄奇壯麗,又生動勾畫了周瑜的形象,令人感受到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這裡不再有為國建功立業的心情,只是一種歷盡滄桑後對現實的平靜回顧,而這種滄桑豁達的美,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交融後的人生哲學的最佳體現。 第四。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是其人生觀的最終表現形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詩也中有充分的體現。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面,如在黃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寫「空皰煮寒菜,破灶燒溼葦」的生活困境和「君門深九重,墳墓在****」的心態,語極沉痛。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黃州這座山環水繞的荒城在他筆下是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多石崎嶇的坡路則被寫成「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東坡》)。嶺南荒遠,古人莫不視為畏途。
韓愈貶至潮州,柳宗元貶至柳州,作詩多為悽苦之音。然而當蘇軾被貶至惠州時,卻作詩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食荔支二首》之二)及貶儋州,又說:「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 真吾鄉。」(《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
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這種樂觀曠達的核心是堅毅的人生態度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所以蘇軾在逆境中的詩作依然是筆勢飛騰,辭采壯麗,並無衷疲頹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這是蘇軾從儋州遇赦北歸時所作,詩中流露出戰勝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寵辱不驚的闊大胸懷,氣勢雄放。
又如《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這首詞中,比較有代表性地體現出作者由積極進取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追求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正規化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痛苦。隨意吐納,自成高妙。
明快動盪,已超然世俗之外。
挫折人生類事例左右,要挫折人生類事例100字左右,要5個
霍去病屢立戰功,獲得了 厚祿,但他把個人的享受擱在一邊,一心以國家利益為重。河西戰役勝利後,漢武帝為了獎勵他的卓越戰功,特意命人在長安為他建造了一座豪華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滿意。霍去病謝絕了漢武帝的好意,氣概豪壯地說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傳誦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輝一生的寫照。霍去病在顯貴的待遇...
談談挫折在人生中的發展意義,挫折在人生發展中有哪些積極意義
沒有誰的人生是沒有挫折的,挫折是每個人成熟路上必須經歷的,它能夠激發人的鬥志,挖掘人的潛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同時它也能夠打倒一個人,讓他從此一蹶不振。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直順風順水的,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面對挫折,我們要正確對待它,不能視它為洪水猛獸,要把它當成墊腳石,努力想辦法解決,...
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
千難萬苦人生路,輾轉紅塵為修行!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修行,哪有不苦不累的修行呢?不苦不累就不叫修行了,而是享受了!再說了,不苦不累的修行,能達到修行的效果嗎?生活就是這樣,存在必有道理!就拿受苦受累來說,這裡我可以舉一個例子 如果我每天都讓你吃大量的糖,要不了幾天,你就膩了,讓你再吃,你就會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