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考試大綱中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是哪些

2021-03-11 11:02:50 字數 6434 閱讀 9405

1樓:匿名使用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1.【而】 (一)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33662

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關係。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

可不譯。 7.表示因果關係, 8.表示目的關係,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三)通「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而後】才,方才。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三)何:通「呵」,喝問。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何乃】譯為「怎能」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3.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

不能作賓語。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乃爾】譯為「這樣」。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2.第三人稱代詞。

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6.

【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係,而且,並且。例:

2.遞進關係,況且,再說。 3.讓步關係,尚且,還。 4.並列關係:

又,又……又……,一面……,一面……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2.暫且,姑且。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且如】就像。

7.【若】 (一)動詞,像,好像。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3.至,至於。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若何】怎麼樣。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1.

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2.表示原因。

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所謂】所說的。 【所在】 1.

到處。 9.【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2.以為,認為。 3.判斷詞,是。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3.介紹涉及的物件。給,替。 4.對,向。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

呢。 10.【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從**」等。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2.**,怎麼。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⑴表示判斷語氣。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例: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

拿,用,憑著。 2.表示憑藉。譯為:

憑,靠。 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為:

把。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

於,在,從。 5.表示原因。譯為:

因為,由於。 6.表示依據。譯為:

按照,依照,根據。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

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

例: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2.用,任用。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2樓:匿名使用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求高考大綱要求的18個文言虛詞和120個文言實詞及解釋(要全,謝啦)

3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有高考大綱要求的18個文言虛詞

這個是120個實詞的

4樓:童鑫來

一、高中文言文160個實詞

哀愛安按案 拔白敗拜報 暴悲北備被 倍背奔本逼 彼闢蔽畢便

求高考大綱要求的18個文言虛詞和120個文言實詞

5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虛詞共18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

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幾種方法。

(1)文字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藉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

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文言實詞釋義九法

解答文言文試題的關鍵在於牢固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分析判斷的綜合能力。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要注重實詞、虛詞學習,逐個落實詞義、用法,進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下面介紹幾種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

1. 從字形推詞義。

在漢字中,形聲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分聲符和意符兩部分,其中的意符為我們推斷字義提供了條件。例如:

「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製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格。

2. 從通假字推字義。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順文句的一種障礙,但我們只要根據通假字規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義來。如「兵不頓而利可全」,把「頓」理解為「勞頓」,就成了「**不勞頓就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意思顯然不通,這時「頓」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關鍵了。這時,如果我們根據同音形似通假的規律,聯想到表示「不鋒利」意思的「鈍」字,就可以將全句譯為「(未經戰鬥)**還很鋒利而勝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暢明白了。

3. 根據詞語結構推詞義。

漢語的構詞規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詞法就可以推斷詞義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這是一個並列關係的片語。我們只要知道「恤」有「憐憫」之意,那麼,「存」與之同義並列,就具有與「恤」有聯絡的「安撫」之意了。

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義並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詞義。

互文這種組合格式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現象。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裡的「殫」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盡」,就可以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了。

5. 憑對文推詞義。

在句中,如果表達的意思互為相反,其所用詞語的一方對另一方就構成了反義。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我們知道「終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這樣就可以由「終日」是「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了。

6. 憑上下文推詞義。

這種方法就是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如繆賢對趙王稱讚藺相如時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釋為「勇敢」或「勇氣」顯然不妥,但如果聯絡到後面詞語「有智謀」和他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的表現來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膽識的人」。

7. 隨文引申推詞義。

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去考慮。如「朝服衣冠,窺鏡」中的「窺」的本義是從小孔或隙縫向裡看,按這一本義顯然解釋不通,我們可以順其本義聯想而推斷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補省略成分推詞義。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這無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難度。例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義難以落實,若在「奔」字後面補上一個「馬」字,則「奔」字意義就可落實為「奔跑的馬」,這樣整個句子就文通字順了。

9. 用析句法推詞義。

在文言文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據詞類去推求詞義。這種方法,對解釋跨幾個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例如:

「信」字在「煙濤微茫信難求」一句中,從結構上看是在狀語「難」和謂語「求」的前邊,可以推斷其詞性為副詞,這樣就可以解釋為「確實」的意思了。

上面談的幾種釋義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具體要求採用某一種,也可以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覆推斷,以提高解題的準確率。

考試大綱中的理解掌握和了解有什麼區別

1 拼音不同。瞭解 拼音為 li o ji 理解 拼音為 l ji 掌握 拼音為 zh ng w 2 含義不同。瞭解 指對考試大綱範圍的定義 公式 運算性質 定理 公理等回憶和再認。理解 指對考試大綱範圍內的概念 定義 公式 運演算法則 定理等有一事實上的理解,要求知道概念的內涵,以及內部各知識點之...

山東專升本旅遊管理專業每年的考試大綱變化大嗎

旅遊管理每年變化不大,考試課程就是這些不變 公共課是計算內機和英語。專業綜合一是容 旅遊概論 旅遊心理學。專業綜合二是 旅遊市場營銷 旅遊資源與開發。一般是有臨沂師範學院,泰山學院,濰坊學院這幾個學校招收。下面這個是旅遊管理專業近三年的報考人數 招收人數和錄取比列,你可以參考一下。大綱變化不大 你可...

高中語文考試中遇到沒學過的古詩 文言文,然後讓你分析,該怎麼

文言文的話,如果你課內的有好好聽,一些基本字詞的解釋都掌握了的話,考試中的文言文基本就沒有問題了。就像英語一樣,對個別不認識的字詞是要用猜的,但不能亂猜,要根據學過的 知道的部分並且結合語境分析。其實高考的文言文不難的,考點絕對是教過的東西。古詩的話,就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要了解,比如月亮 月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