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一下九葉詩派(中國新詩派)把主觀抒情變為戲劇性的客觀化處

2021-03-19 12:49:03 字數 5532 閱讀 7291

1樓:齊東人也

「新詩戲劇性」是九葉派詩人、詩論家袁可嘉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提出的一種詩學思想,該學說的核心就是現代新詩一是應具備戲劇性在美學範疇的本質,二是要吸取戲劇化的表現手法,如運用戲劇化的結構、情景、對白獨白等,使詩更有客觀真實性。所謂的「戲劇性在美學範疇的本質」就是說現代新詩要像戲劇一樣具有立體交叉的舞臺佈景和故事情節,從而讓觀眾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並客觀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提出這一思想的歷史背景就是當時詩壇上充斥著傷感和說教兩大派,受「詩言志」這一中國傳統詩學思想的影響,中國詩壇的主流就是傷感派,什麼傷春悲秋、悲歡離合、風花雪月、卿卿我我,總離不開個人感情宣洩這個小圈子,美則美矣,但卻無法與時代同呼吸,要知道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國家民族命運如何發展的重大關頭;而說教派則把詩變成了政治口號,既肉麻又空洞乏味(令人可悲的是文革中該派竟發展成了中國詩壇的主流),可如何用詩把握時代的脈搏、體現社會現實是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詩人無法迴避的問題,九葉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通俗一點說「新詩戲劇性」就是以李商隱《無題》詩的筆法來描寫杜甫「三吏三別」的命題,讓讀者在美的享受的同時客觀地感受到社會現實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用多種意象的組合出一個像戲劇一樣的多維空間,讓讀者設身處地地客觀體驗一下。九葉派的理論根據**於瑞恰慈、艾略特、奧登等現代詩人的詩學主張,而艾略特「詩人不是放縱情感而是逃避情感」的詩學思想對九葉派的影響最大,所以九葉派自覺形成了詩應「感情內斂不致外溢,將感情寓於意象之中」的共同認識,這是為了矯正傷感派對情緒的痴迷,過分誇大情感在作品中的作用,甚至直接將未經沉澱轉化的情感等同於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其藝術性,也就是說在詩中詩人已經退距到了作品以外,他只是一個站在岸邊的攝影師,把事物的本來面貌客觀真實地反映給讀者,而不是用詩人字的情感去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當然任何作品都帶有作者的思想和感**彩,特別是詩這種特殊的文學載體,如果抽掉了其中的情感色彩,那詩就不叫詩了,但九葉派要求的就是保持距離的綜合審美把握,以詩的多層結構為載體,全面化解藝術與現實的矛盾,以多種意象的組合、暗示,寄託作者的感情。

九葉派歷來不主張對事物的直接再現,這就是我用攝影師一詞的用意所在,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不用文字說明就可讓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帶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這就是九葉派追求的吧主觀抒情變為客觀化處境。

再打個較簡單地方比方:你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女孩,我正在追求你,那麼傷感派就會用各種比喻來形容你的美麗可愛,再說明我是多麼愛你,其中的情感只是我的感受,即使其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寫你的美麗可愛也只是烘托我的情感,而說教派就會直呼你是多麼的美麗可愛,你是我的女神,我愛你一萬年,海枯石爛等等,但九葉派則會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用一系列意象組合、暗示向世人表明你的美麗可愛,以證明我對你的愛。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戲劇性」的問題,因為中國曆來講求「詩畫同源」,而中國畫一向是平面佈局,這表現在詩中就是感情單一,但現實卻是立體多維的,於是九葉派就引進了戲劇的概念,所以九葉派的「戲劇性」除了其美學範疇的本質外還有表現手法上的運用·。

因為九葉派詩學思想的理論根據就是就是現代派的「非個人化」,所以九葉派的「客觀化處境」和現代派的「非個人化」很容易被混淆,但九葉派的詩學思想不是現代派的翻版,而是融合了中國詩的一種新詩學主張,他們的區別就像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和神秀的「身是菩提樹」一樣,現代派的「非個人化」是現場轉播的解說著,而九葉派的「客觀化處境」則是場外的攝影師。

什麼是九葉派詩人?

2樓:庫春柔樸軒

「九葉派」則是40年代以《中國新詩》等刊物為中心的另一風格趨向的詩人群(又稱「中國新詩派」),代表詩人是辛笛、穆旦、鄭敏、杜運燮、陳敬容、杭約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3樓:暮年

九葉派的詩

歌是「詩歌歷史意識」和「詩歌的戲劇化」的完美結合。 他們的詩歌,接受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多樣的反映,糾正了此前的象徵派過於脫離生活實際的毛病(「詩歌歷史意識」)。同時在詩歌藝術技巧上,他們積極學習採用歐美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如「反論」(「你給了我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穆旦)等(「詩歌的戲劇化」)。

在現當代中國,九葉詩人最得西語詩歌戲劇化之精髓,並具體體現在漢語新詩現代化的創作實踐文字之中;而把戲劇化與漢語新詩現代化聯絡起來的學者也不乏其人,如孫玉石、潭桂林先生等,但他們的認知都沒有達到語言思維偏向這一高層次上,自然難以解決戲劇化的吸收中化問題。事實上,漢語詩歌的意象化並不排斥戲劇性,只是戲劇性服從於意象化,漢語詩歌中虛實、動靜等對比手法,正反意質的意象組合等,都有很強的戲劇性效果。因此,漢語新詩吸收西語詩歌的戲劇化元素,對漢語新詩現代化以及豐富漢語新詩新質,都是十分有益的。

但如果漢語新詩以戲劇化作為現代化的最高目標,漢語新詩可能很難與西語詩歌比肩。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漢語詩歌的意象化與西語詩歌的戲劇化都是中西詩歌各具的長處,契合於各自的語言思維偏向,在這裡,我之長是他人之短,我之短是他人之長,這是由漢語與西語之間的差異所決定的,即使到了現代漢語也沒有根本改變。我們既不應將兩者人為對立,製造學習交流障礙,也不應生吞活剝地「洋為中用」。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能夠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精華,觀念上已從「洋為中用」轉變為洋為中化,但是這種可喜的情況,文學領域遠不如經濟政治領域。里爾克無疑是西方的一座詩歌高峰,也受到不少國人的崇拜、追捧,應該是很有營養了。但如果把里爾克前後不同的「情感」與「經驗」兩種詩觀,放到漢語詩歌來看,也就是把西語思維偏向的「情感」「經驗」轉化為漢語思維偏向的「情感」「經驗」,那一點新鮮感都沒有,它們不過是唐詩宋詩形成的詩觀中的兩滴水罷了。

誠然,漢語詩觀與西語詩觀不可避免要受到各自語言思維偏向的影響,分析某一種詩觀不能不追溯其根源。里爾克「經驗」的詩觀,體現了西語思維偏向及其片面性,是西方傳統詩學摹仿說的繼承與發展,它從物質性摹仿走向精神性摹仿,從觀念上說,它的追求是用詩概括客觀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詩的客觀化,可以概括為「知覺思想化」,是西方傳統的主流。從詩觀上分析,里爾克詩歌中的「物我同一」與漢語詩歌中的「物我同一」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說事理,後者講情理。

因此,用「天人合一」來闡釋里爾克詩歌,更像用國畫的神韻來解說西洋畫的理趣。詩人里爾克真能客觀化嗎?從把人也視為客體的宇宙觀來看,人的主觀也是客觀的,但人作為主體面對客觀時,不僅有純粹形式的客觀,還有主觀上的客觀。

科學家要驗證前者,而後者是詩人的世界。實際上任何客觀都要經過人的意識把握、命名,才能與人建立聯絡,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地留下主觀的烙印。詩應該是超越自我的生命體驗,但詩的客觀化不會是科學家面對的客觀。

里爾克的「豹」永遠是里爾克主觀上的「豹」,「豹」所體現的精神首先是里爾克的精神,別人沒有這個「豹」的精神,不等於沒有豹的精神。在「物我同一」中,里爾克所能做到的僅僅是意識上的物我同一,這與他的詩觀有一定差距,但與漢語詩歌中的「物我同一」實質上是相近的。「思想知覺化」的西方象徵派和意象派反撥了西方詩歌的智性化傳統,這種對傳統的背離,其根源在於西語思維偏向的一種感性向擺動,雖然仍是西語思維偏向,但畢竟是更靠近漢語思維偏向一些,寫作實際與詩觀差距不太大。

他們的意象詩比不上漢語的意象詩,主要不是他們的詩觀問題,而是他們的西語思維偏向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里爾克是有營養的,但要知道在漢語詩歌裡「經驗」不是情感的對立面,而是情感豐富的本錢,詩永遠離不開情感。因此,如果你入得里爾克而出不了里爾克,你將走進詩的死衚衕,而不是坦途。

"九葉詩派"主張"詩歌戲劇化",汪曾祺反對"**戲劇化",都與他們的藝術追求與主張密切相關,也是他們藝術探索與創新的表現."詩歌戲劇化"是"九葉詩派"提出的實現新詩現代化的主要方案,戲劇化原則的提出,是針對當時文壇上流行的"感傷"與"說教"的傾向,其目的在於尋求詩歌表現的客觀性和間接性."詩歌戲劇化"主張的理論前提,是現代人生日趨豐富複雜,人的意識也充滿著更多的衝突,要捕捉表達這種人生現實,單一的感傷抒情或空洞的說教都是無能為力的,因而,必須擴充套件詩歌的表現方式,讓它溶入更多的因素,以求詩歌對人類意識揭示的最大化.

總之,"詩歌戲劇化"的目的是提高詩歌表現複雜生活的能力和詩歌表現生活複雜矛盾的能力. 汪曾祺強調一種單純,明淨的生活,其**不太注重情節和人物塑造,他**的主要筆墨都放在風俗人情及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的描寫上,重視**的一種氣氛或氛圍,形成所謂的抒情**的風格.而**的情節的起伏是戲劇性的重要表現,顯然同他的追求不一致.

另外,戲劇性也包括矛盾和複雜,這也與汪曾祺的單純明朗相悖.

幫忙找兩首現代詩

4樓:罪惡de神

5樓:木嬡倪

郭沫若的《雷電頌》和魯迅的《藤野先生》

中國近現代有哪幾派詩人,比如徐志摩是新月派 10

6樓:牙牙的弟弟

嘗試派、文學研究會(人生派)、創造社(早期浪漫主義)、湖畔詩派、新格律詩派(新月派)、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等。

1、嘗試派

2023年,胡適的個人詩歌專集《嘗試集》出版,受到讀者的歡迎,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的現代詩歌個人專集,因此有更多的詩人開始效仿胡適的白話詩體寫作,形成了中國的文學史上的第一個流派「嘗試派」。

2023年劉半農、沈尹默也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詩,中國的現代白話文詩歌從此誕生。

代表人物有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劉大白等。

2、人生派

「五四」新文**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2023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

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作家:王統照、周作人、冰心、魯迅、朱自清、劉延陵。

3、創造社

2023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2023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創造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

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4、湖畔詩派

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和馮雪峰於2023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詩社,被稱為中國的湖畔派詩人。

湖畔詩社於2023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詩歌合集,在此之後有魏金枝、謝旦如、樓建南等詩人加入詩社。

詩社沒有固定的組織和章程,只是一種友愛的結合,其成員絕大多數是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

他們曾先後出版馮、應、潘、汪的詩合集《湖畔》(1922),馮、應、潘的詩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靜之詩集《蕙的風》(1922)和《寂寞的國》(1927)等。

5、七月派

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風長期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領導工作,與***等黨在後方的領導人保持緊密的聯絡。

艾青、田間、鄒荻帆、阿壠、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崛起於文壇,在他的帶動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學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歷時甚長、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劇命運的進步文學流派」。

誰能解釋一下這首詩,誰能幫忙解釋一下這首詩?

斷碑藩鎮記當時,杯酒談兵少牧之。山色何曾間今昔,人才初不限華夷。水波風起心猶壯,木杪秋生鬢已知。莫更候雲臺上望,武陽禾黍亦離離。第一句開始 想起當年鎮壓平亂時,喝酒帶後還在做少牧 官職 第二句 那時候怎麼會想到如今的天下,人才遍地都是啊第三句 現在一聽到什麼風吹草動戰鼓聲就像年輕時一樣熱血費騰,只是...

哪個解釋一下中國的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 英來語 ping pong diplomacy 指1971年期間中源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兩國乒乓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乒乓外交實際上推動了20世紀70年代的中美兩國的外交恢復。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過十多年的越戰,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軍費,與蘇聯比較起來,美國的國際地位也相對下降,客...

誰能幫我解釋一下這首詩的含義謝謝了

個人覺得,應該是每個人或事物都會有一剎那的輝煌,就像煙花一樣。但只要留下美麗就足夠了,人生總是漫長的。只有用樂觀的心去面對才會獲得更有意義的人生。大致的意思是 輝煌或者成就只是一剎那的,前方有著更高的追求。不該只停留在暫時的自我滿足之中,那隻會葬送你的前程。學著更加努力 積極 快樂的進步 個人是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