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麼意思

2021-03-27 15:27:46 字數 5260 閱讀 8282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的

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選段: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2樓:蘇冰堰

你好!「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主要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人類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指自然規律會把萬物進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低處的水位也因此而變高。

濃的氣味會擴散到淡的地方,於是淡的地方的氣味就變濃。

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是指人因為懶散,有貪念等等小心思,希望藉助權威,藉助貴人,藉助富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大多數人會奉承討好,希望得到他們的照顧。

其結果勢必使富人擁有更多資源,富者愈來富,貧者愈貧。

該句是老子在《道德經》裡的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講的是: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是這樣,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

3樓:乄小兔幾

該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意思是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觀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老子以辯證思維方式總結出的一條自然規律。

具體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參考譯文如下: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

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4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5樓:好主意公民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參考譯文如下:...

6樓:輪迴判決

對於天道來說,是無私普渡眾生的,把多餘的拿出,給不足的,而普通人,往往容易被財色名食睡這些世間慾望迷失,產生過度的貪慾,已經很足了還要貪得無厭,不足的貧苦人卻被搜刮的更貧苦。這樣就違背天道,一旦過度就會大亂出嚴重後果。

所以小到個人,大到世間萬物,我們都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勿因自私和貪念獲取太多的身外之物,這世界能量是守恆的,當你擁有得太多了,別人擁有的就會相應越少。當你擁有過盛,即你功成之後,卻還藉助馬太效應居功繼續獲取更大的回報時,這就違背了「功成弗居」之道。

這樣的你容易在人道中迷失,從而離天道越來越遠。反之亦然,如果你過少了,那就不能再「損」自己了。因為天之道也是補不足的,人在這時候也是要講究自強的。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往往是貪得無厭,而忘記了平衡兩字。只有少數人明白:「聖人無私,故能成其之私」,功成而弗居的道理,實際也是一種無私而成其私的表現。

所謂無私,就是你要時刻做減法,丟棄掉自己多餘的東西,當你要建功立業行有為法的時候,你功成了, 恰到好處地已經完成了你所要做的,那之後其餘的都是包袱,都沒有什麼好捨不得的。如果強行居功,則很容易與天道相逆,在人道中漸行漸遠,到後面指不定是福是禍呢?

7樓:龍葵青黛

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觀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老子以辯證思維方式總結出的一條自然規律。

釋義: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

 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

8樓:匿名使用者

說好 說的秒 說的味道呱呱叫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譯: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

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但人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有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所以,開悟的道者不會儲藏財物,而是把多餘的財物用來幫助別人,他們越這樣做,反而越是會擁有財物.越是給予別人,自己反而越多.

道的創造總是利於萬物,而不是去傷害它們.開悟的道者無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去與人相爭.

10樓:金湖三河兄弟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是專心致力於陰性生存智慧的,其實天之道和人之道都損不足奉有餘的。

天地有力在就有主次大小在,就有爭競在,宇宙中有各種各樣的力,宇宙起初的力是亂的多,後來亂的力彼比抵消著只有有序的領頭的一向力在順稍為偏向了的力。

大力是一種自私行為,大力在順小力在並著小的力,宇宙中充滿著引力,大的星球吸引小的星球圍著它轉,這情形尤如將軍和衛兵,宇宙中的星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一把手讓副手怕他服他從他,官大一級壓死人,這是權力作用也是力量的作用,權大有大的威攝力。

11樓:遠端力量

意思是,天道是取長補短,人道是越窮越受剝削,越富錢越多,把窮人的錢變成富人的錢才是人道!

12樓:雙飛粉

自然的大道規律,是損壞那些有多餘的,而補充那些有所不足的

人間的規律卻不一樣,往往是要損壞那些不足的,而補充那些有多餘的 天道自然,就是順乎萬物的自然規律,所以只要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一定會相互轉換的

13樓:七葉一心無語

是老子在《道德經》裡的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註釋】

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觀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老子以辯證思維方式總結出的一條自然規律。

【意譯】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

 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

14樓:圓圓o圈

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從這一章的語言,我們可以明顯的又從人性的角度、人之道的角度就有了一個比較。天之道、人之道;天之道是怎麼樣呢?天之道就是利而不害,說通俗一點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而人之道損不足以補有餘,這說明人心它是個非常乖戾的事物。

這個乖戾的事物,意思是說它偏偏不按自然的這種規律去辦,它非要按自己的心情和慾望去辦。所以它越是有的時候,它越是奢望;越奢望,那麼它越是有為,越是有為,它的心機就越是發達,越發達,它越是擾亂自己的存在,同時也擾亂了天道的這種運作。

當然這個天道的運作,你再怎麼擾亂,它還是要幫助你的,因為你的所有的存在它已經給你匡定了,這個匡定的意思就是說你擾亂不了它,但是你擾亂的結果,最後就是你擾亂了自己。

所以說天之道猶張弓乎?無非就是說要我們學會一個方法,那就是說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像我們昨天談到日本的山岸主義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大家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裡面的時候,本身就是把有餘的部分拿過來補充不足的一面,然後獲得這種平衡,這種平衡實際上就是因為精神上的合一才叫平衡,精神上的合一實際上是最富足的這一面。

但是作為我們現代人他不是這樣去衡量,往往是衡量來,衡量去,衡量的是金錢,就是以金錢去衡量人的現狀,衡量人的未來,總認為金錢才是最靠得住的。這就使得我們人類,特別是我們現代的中國人這種狀態離道就越來越遠了。

解釋加上分析和聯絡現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麼意思

15樓:向上攀爬的

釋義: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做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

1、原文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釋義

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做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3、出處

出自老子《道德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什麼意思

原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譯 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

翻譯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

楚國有多餘的土地但不能滿足百姓的需要,殺掉土地不充足的百姓而去徵收土地充足百姓的稅收,不能說是明智的選擇.僅供參考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荊州楚國這個地方土地富足有餘,可老百姓人口卻不足,把本來不足的人給殺了,卻為了爭取它富足有餘的土地。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

心有餘而力不足,請寬恕我吧。這句話深意是什麼,表達了一種什麼感情?謝謝

心裡肯定,想支援一個人或想做一件事,但能力有限或因某種原因而不能支援或做不了,想支援,支援不了,想做,做不了 很無奈的一種情況,希望您能理解和原諒。主要表達一種無奈和愧疚。自己想做 但迫於現實或現在 自己又沒能力做到!請原諒自己的不能!從而從側面諷刺那些可以做到去不做的人 剪愛作詞 林秋離 作曲 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