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本詞出自杜甫《前出塞》一共九首,以其六最為著名,其原詩為: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2樓:老北京土豆
杜甫的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3樓:鳳迪水施詩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
這兩句是說作戰要先除敵之首惡。馬易射,馬倒,人不降則斃,王擒,敵不敗則潰——射人就要先射他的馬,擒賊就要先擒他的王。似謠似諺,頗富韻致,饒有理趣。
兩個「先」字,開人胸臆,提出了對敵要有方略,智勇並用。這兩句也用來比喻做事情要抓住關鍵,處理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
4樓:v天天向上吧
是杜甫的組詩《前出塞》的第六首
前出塞其六 唐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註釋:1.挽弓:拉弓。
2.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3。長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6.列國:各國。
7.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10.豈:難道。
【譯文】:
用弓就要用堅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首領。
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誰的詩句﹖
5樓:孔秋芹迮癸
擒賊先擒王釋義
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關鍵。出處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事例~,把主使人拿住,學生自然就老實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誰的詩句﹖
6樓:v天天向上吧
是杜甫的組詩《前出塞》的第六首
前出塞其六 唐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註釋:1.挽弓:拉弓。
2.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3。長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6.列國:各國。
7.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10.豈:難道。
【譯文】:
用弓就要用堅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首領。
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7樓:另氣一氣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所蘊含的哲理
8樓:暴走少女
射人先射馬,哲學上稱為「圖難於其易」。從目的和手段上來說,採用簡便的手段(馬比人目標大,容易射擊)來達到相似的目的(人落馬,也就在劫難逃)。
擒賊先擒王,哲學上叫做「關鍵的少數」。一般的事物都具有決定性因素和關鍵部位,抓住要害處理問題,其餘的便會迎刃而解。在集團內,王為首,全力以赴抓住首領,其他的便會散夥,或自投羅網。
擴充套件資料:
一、原詩及譯文
唐代杜甫的《前出塞·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譯文: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
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二、相關賞析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後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
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巨集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裡說,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
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9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做事情要抓住關鍵,處理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從根本上去做,往往事半功倍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兩句是說作戰要先除敵之首惡。馬易射,馬倒,人不降則斃,王擒,敵不敗則潰——射人就要先射他的馬,擒賊就要先擒他的王。似謠似諺,頗富韻致,饒有理趣。
兩個「先」字,開人胸臆,提出了對敵要有方略,智勇並用。
這首詩表達了詩聖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激昂的殺敵鬥志,同時也揭示了一個淺顯的作戰道理:以威力強大的**集中攻擊敵之要害,往往可以從根本上動搖敵方陣腳,進而取得勝利。 這兩句也用來比喻做事情要抓住關鍵,處理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
11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所蘊含的哲理是做事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或過程的多種矛盾中,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種矛盾居於支配的地位,起著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作用,這種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則是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決規定著次要矛盾的解決,主要矛盾解決的好,次要矛盾就容易解決。這一哲理告訴人們,必須善於以主要精力從多種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的任務,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體現的哲理正是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語出唐代詩人杜甫《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和民間「打蛇要打七寸」的說法意思相同,也就是說蛇無頭不行,打了蛇頭,這條蛇也就完了。
「射人先射馬」,是指「射人」時只要把其所騎的馬射死,對手就會像沒有了腳一樣不能移動,從而失去戰鬥力;而「擒賊先擒王」,意即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打垮敵軍主力,擒拿敵軍首領,就會使敵軍像「蛇無頭」了一樣徹底被瓦解。「射人先射馬」,和「擒賊先擒王」,都是用來比喻做事要抓關鍵,體現了做事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哲理,主要抓住和解決了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其它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12樓:張文
你懂群龍無首會怎麼樣嗎?就這個意思,會讓全軍崩潰.....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全詩是什麼 詩名
13樓:金牛咲
出自唐代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全詩為: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譯文: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寶十一載(752年),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伴隨著生長期的,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預估大多是樂觀的,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14樓:無拘無束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出自杜甫的《前出塞》一共九首,以其六最為著名,其原詩為: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本詩作者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15樓:易客
前出塞九首·其六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全詩是什麼詩名
16樓:易客
前出塞九首·其六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什麼意思
前出塞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註釋 挽弓 拉開 開弓。擒 捉 拿。譯文 用弓就要用強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頭。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的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成...
「擒賊先擒王」有多少個故事,擒賊先擒王講的是什麼故事?
擒賊擒王,語出唐代詩人杜甫 前出塞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民間有 打蛇要打七寸 的說法,也是這個意思,蛇無頭不行,打了蛇頭,這條蛇也就完了。此計用於軍事,是指打垮敵軍主力,擒拿敵軍首領,使敵軍徹底瓦解的謀略。擒賊擒王,就是捕殺敵軍首領或者摧毀敵人的首腦機關,敵方陷於混亂,便...
擒賊先擒王我不太懂為什麼,擒賊先擒王 為什麼?
擒 抓,捉。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出 處 唐 杜甫 前出塞 詩之六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示 例 所謂 這就是辦事的訣竅。清 李寶嘉 文明小史 第四十四回 用 法 聯合式 作謂語 比喻做事先要抓關鍵 近義詞 擒賊先擒王 三十六計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