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杜甫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杜甫的歸雁詩和詩意

2021-05-14 12:12:50 字數 5778 閱讀 3995

1樓:檾茗蔏菏荼

詩人營造了一種蒼涼,孤寂的氣氛。

《歸雁》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羈旅蜀地,不能及時返鄉,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看見隊隊大雁向北歸飛向中原地帶,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

此詩寄託了深切的鄉思感情,並流露出對朝廷的繫念和對國事的關心。全詩情景交融,構思精巧,先賦後興,獨具特色。

歸雁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白話譯文

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2樓:瀟嘎嘎嘎喔

杜甫這首《歸雁》作於廣德二年(764)暮春,當時詩人居住成都草堂。從《杜甫傳》載看,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最後來到四川的成都。這年初春,他有來到川北的閬州,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回河南老家。

但由於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擔任東西川節度使,並邀請杜甫到成都,於是舉家重新回成都,居住在草堂。這首詩借「歸雁」表達了深切自己鄉思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國事的關心。全詩如下: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詩歌寫道:「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首先點明瞭時間和客居情況,同時表達急切渴望迴歸故鄉的心情。

其中,「萬里客」三字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流落他鄉而身為客;二是表明了離開家鄉遠,暗示了難以迴歸;三是表現了「身為客」而產生悽楚之情。按說安史之亂已經平息,詩人應當回家了,而如今又來到成都,又無法歸回。詩人這裡用了一個問句,不但表明了不能歸鄉的事實,也強化了詩人不能回鄉所產生的愁緒。

接著寫道:「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正當詩人「亂定幾年歸」時,突然一隊大雁正從天空中高高地向北歸飛。

其中,詩人用了「斷腸」一詞,表現了自己客居他鄉,思歸而不得,真讓人肝腸寸斷。面對「大雁」的「高高」飛起,那樣的自由自在、暢通無阻,增強了詩人思歸的強烈情感。可以說,詩人在此借大雁一年一度按時遷徙,表達了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而不能歸鄉,不由得悲上加悲,愁思綿綿。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在藝術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短小雋永,餘味無窮。

這是一首絕句,僅僅二十字,詩人把自己思歸的情感融於字裡行間,如此生動感人。

其次,開門見山,表達情意。

詩人開門見山地寫了自己思歸的心情,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

再次,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詩歌開始就表現了自己思歸之情,可詩人卻在三四句中卻寫道大雁這一意象,融情入景,更加突出了詩人思鄉之情。

再次,對句散句,表達自由

詩歌一、二句用了整齊的對偶句,後兩句卻用了散句。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和諧結合,讀來不但節奏優美,而且表意也很自由。

杜甫的歸雁詩和詩意

3樓:匿名使用者

歸雁 杜甫

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揹人飛。

雲裡相呼疾,沙邊自宿稀。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雲。卻過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傷弓流落羽,行斷不堪聞。

歸雁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

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古時的書信傳遞不發達,離鄉之後兩茫茫,如果再有兵荒馬亂,思鄉之情實難託。借雁寄情,屢屢可見,只是滲透了幾多的傷感。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杜甫春來萬里客,

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

高高向北飛。

杜甫詩鑑賞

此詩作於廣德二年(764)春暮 ,在成都草堂。詩中寄託了深切的鄉思,並流露出對朝廷的繫念和對國事的關心。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點明瞭時間和客居情況,表達急切渴望迴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以後,八年來,杜甫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輾轉流離到四川成都。

所以詩中「春來」二字亦作「 東來」。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準備,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於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於是打消了出峽的念頭 ,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

「萬里客」三字,飽含著經年奔波的悽楚況味和濃烈的鄉思之情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按說應當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滿懷激情地表示過: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如今又來到成都,早就縈繞於懷的回鄉之願,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實現?

一個問句,表現了詩人渴望回鄉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一隊隊大雁正從濱臨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歸飛。 「高高」有自由自在、暢通無阻之意。大雁北飛之地就是中原地帶,它既是作者故鄉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政權的所在地。

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

這首詩短小精悍,含義雋永,餘味無窮。這原因,一方面是詩人將自己的一片真情,融於字裡行間,在平易樸實的語言裡,蘊含著強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

這樣,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

而本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

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周嘯天《唐絕句史》)從這首五言絕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

4樓:匿名使用者

杜甫春來萬里客,

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

高高向北飛。

杜甫詩鑑賞

此詩作於廣德二年(764)春暮 ,在成都草堂。詩中寄託了深切的鄉思,並流露出對朝廷的繫念和對國事的關心。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點明瞭時間和客居情況,表達急切渴望迴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以後,八年來,杜甫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輾轉流離到四川成都。

所以詩中「春來」二字亦作「 東來」。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準備,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於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於是打消了出峽的念頭 ,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

「萬里客」三字,飽含著經年奔波的悽楚況味和濃烈的鄉思之情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按說應當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滿懷激情地表示過: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如今又來到成都,早就縈繞於懷的回鄉之願,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實現?

一個問句,表現了詩人渴望回鄉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一隊隊大雁正從濱臨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歸飛。 「高高」有自由自在、暢通無阻之意。大雁北飛之地就是中原地帶,它既是作者故鄉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政權的所在地。

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

這首詩短小精悍,含義雋永,餘味無窮。這原因,一方面是詩人將自己的一片真情,融於字裡行間,在平易樸實的語言裡,蘊含著強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

這樣,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

而本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

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周嘯天《唐絕句史》)從這首五言絕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

杜甫歸雁中詩人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情感

5樓:匿名使用者

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6樓:丁小芳

這首詩作於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逃難州,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

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悽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

杜甫的古詩《歸雁》和《月夜》分別表達了詩人怎麼的思想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歸雁: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月夜:應該承認,這首詩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於它所抒發的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觸發的鬱勃真切的離情別緒。回溯詩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天寶十五年(756)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軍破潼關,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攜眷北行,至鄜州暫住。七月,肅宗李亨即位靈武,杜甫隻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身陷賊營的杜甫八月在長安所作。

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禍,便沒有詩人的這番家人離散,身陷絕境的悲慘經歷。而如果沒有這番特殊的經歷,要產生詩中的哀惋悽切、深摯纏綿的離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詩的重要價值,確乎在於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這一點上。

不過使得這首詩在眾多的抒寫亂世之離情的作品中高標獨秀的,卻無疑是作者匠心獨運的新奇角度與抒寫章法。在這裡,老杜並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緣情述事,而是別出心裁從思念物件一邊落筆,從頭至尾細緻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對方的景況。無限的深情、痴情都從這一系列想象描寫中流瀉而出,達到了抒情的極致。

首聯二句,絕不說自己望月而憶妻,偏說妻子見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訴自己的情感的憶內之作,一開篇意思就深了一層。前人寫過「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和「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一類的名句,那都是兼及「憶」與「被憶」雙方的,這裡卻偏偏只提被憶的一方,抒寫角度的轉換,使得辭旨婉切,更顯出詩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邊,是時時尾隨著可愛的小兒女的。

詩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頷聯二句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偏說兒女隨母望月,又想象兒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將何以堪!

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內之情,又在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層。第三聯,想象愈加具體化,虛擬妻子在這個夜晚望月懷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詩中意境最優美,辭采最清麗的抒情句子。鬟溼而臂寒,狀看月之久與懷人之痴。

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渾然不覺。這位閨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執著,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詩人深切思念嗎?王嗣奭《杜臆》認為此聯「語麗情悲」。

實為中肯。詩的末聯,方才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擺進去,仍以想象之筆結情。這是盼望相思之願能償,有朝一日伉儷重逢,雙雙對此明月舒愁,抹掉戰亂帶來的傷痛痕跡。

這裡對前文的承接照應十分細密周到,表現出詩人情感之深婉沉綿,如「雙」承「獨」,「照」承「月」,「淚痕幹」反襯雙方各自「獨看」時的淚流不止,這些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

杜甫《登高》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意象 急風 高天 哀猿 清渚 白沙 歸鳥 落木 長江 意境 沉鬱悲涼 蕭瑟淒涼 雄渾開闊。情感 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時世艱難,憂國傷時。登高 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 767 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為區域性近景,頷聯為...

杜甫所在唐代是怎樣的?杜甫是唐代的什麼詩人

唐玄宗後期,沉溺於聲色,揮霍無度,且又沉迷於道教和密宗佛教,很少過問朝政。朝廷大權先後落入權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手中。自開元二十四年 736 張九齡罷相到天寶十一載 752 李林甫專權16年 天寶十三載 754 之後,楊國忠又獨攬大權。李楊屢起大獄,朝政在傾軋與清洗中一塌糊塗。正直的士人無法立足朝廷,而...

山村即事王維前四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首聯二句是作者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他引用了庾信 擬詠懷二十七專首 其十七 日晚荒城上。屬 蒼茫餘落暉 詩句。顧安 唐律消夏錄 謂此詩首句 掩柴扉 三字是虛句,不是實句。其實不必強作 虛 解,作 實 解亦通。人在門外亦可掩扉也,當是室內寂寞,故出門掩扉,環視山居外景以解悶,正切詩題 即事 者,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