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佛教是迷信還是智信

2021-03-04 04:12:54 字數 3766 閱讀 1278

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不是

迷信。首先,燒紙、燒替身、看仙、附體、冤情債主等都不是佛教的,親債主這種說法不是佛教的說法,是道教的說法,和民間大仙兒的說法,這個不能那麼講。因為這個冤親債主的說法使很多人產生幻覺,這個不應該說。

另外,這個招請的方法,也是大仙兒的說法,這是不正確的。因當下「冤親債主」及「附體」一說過於氾濫,令眾生執迷,師觀機逗教,為破幻境,故此處嚴格界定此非佛教說法。

過去殺過蛇,或是你過去、你上一輩供過什麼仙堂,你親屬來找你了……用這些恐懼和恐嚇,和子虛烏有的一些東西來迷惑一些眾生,使眾生不但不能解脫,反而病情更加重,產生了一種迷信的行為。所以這個冤親債主的說法,對目前來說確實有問題了,所以這個不提倡。

其次,學佛需要依教奉行。

對於初學佛的人應該注意,要先學習戒律,這是學佛最關鍵的一步。這步如果走錯了,將來就會步步錯。如果這步做對了,將來修行上就會很順利。

我們知道,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我們怎樣去依法不依人?只有能夠從戒律開始,只有按戒律的標準去要求一切事物,我們才有了標準,我們才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哪條路不是正確的。

這個就很重要了。所以,學佛最主要的應該注意戒律。

再一個要注意的,我們學佛以後,剛開始學佛時,因為還沒有選擇法門,一定要注意,頭一條就要五宗平等弘揚。不要有分別心,說我是淨土,我是禪宗,我是密宗,我是學教的,我是學律的,如果有了這種分別,就遠離了佛法。

首先要注意這個。剛開始,我們可能有些不習慣。有時對某個法門,我產生熱情。

不管怎麼產生熱情,好和壞,一定注意自己的心態,一定要五宗平等弘揚,這樣我們才擺正位置。不受我們的激情,不受我們單方面的知見而左右。因為我們的知見,往往都產生於我們喜歡和不喜歡來決定。

佛法是遠離知見的。我們應該五宗平等弘揚,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得到佛法。

有的人為什麼進入一種法門以後,就不能自拔了呢?就因為剛開始學佛時,他沒有五宗平等弘揚。沒有五宗平等弘揚,而且認為修行佛法必須進入一個法門。

進入法門後,他執著這一個法門,是唯一的一個法門。所以說,他就遠離了整個的佛法。這個法門他也站不住。

佛法法門,是法法平等,都是讓人成佛的。如果我們執著了哪個法門好,我們就會產生自己的知見,以少為足,最後遠離了佛法。

這也是一個初學佛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的事情。特別在末法時期,這點就特別可怕。昨天還來位居士,他想發心,要投資兩個億建立一個唸佛堂,要建十幾層樓,純粹唸佛,有現代的管理等等。

但是一聽,發現他這個說法和想法,都是一種錯誤的知見。我說,你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一個你辦不到,另外天時地利,對你來講都不合適。另外知見也不正。

我說,你要想念佛,應該踏踏實實,有一個人我一個人念,有倆人兩個人念,不管人多少,不管環境好和壞。而決定我要從當下唸佛開始,這就對了。至於將來、明天怎麼樣,那是明天的事情,不要管明天的事情,就管今天我能不能把這句佛號念出來,這是主要的。

後來他也許接受,也許不接受。

另外,初學佛,再選擇適當的書。楞嚴咒、金剛經、心經、大悲咒等。特別學《金剛經》,這個很主要,因為開悟的《金剛經》。

《金剛經》學完了以後,你才可以學密,學淨土,否則的話,就墮落相里去了,這也是很可怕。

2樓:因緣法

佛教=佛學

佛教的真實含義就是佛學。因為,佛教實際上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學科;或者可以說,佛法是讓凡夫通過修學以達到佛的境界的一種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學。

佛教=教+證

佛經對佛教的定義就是兩個字:『教』和『證』。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傳講的,或是經過釋迦牟尼佛加持和開許,然後由菩薩們寫下的經論,如藏傳佛教的《丹珠爾》7和《甘珠爾》8;證,是指個人的修證,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三部分。

也就是說,教證這兩個字代表了整個佛法。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字,也可以全面概括佛法的定義,那就是『智』和『悲』。我們今天就從智悲兩方面來談談佛教。

佛教=智+悲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內容,都可歸納於智悲當中。智悲雙運,是整個佛教的精華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雙運;所謂學佛也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那麼,燒香、磕頭、唸經等等是不是學佛呢?是學佛的一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內容。

佛是什麼呢?唐卡中畫的面色金黃、結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義的佛。

大乘佛法認為:佛的化身與報身,是佛陀為了度化凡夫與十地菩薩而分別顯現的形象。佛為了能與凡夫溝通,就必須顯現化身9。

雖說每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10,但由於沒有證悟,因此佛的法身對我們還無法起到作用。要想證悟,想走解脫道,就必須依靠化身佛與報身佛的引導。然而,化身與報身都不是真正的了義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

所謂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雙運。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智慧與大悲。所謂的成佛,就是指斷盡所有的貪嗔痴煩惱之後,所顯現出的本自具足的如來藏之所有智慧與大悲,此外無他。

藏傳佛教寧瑪派的高僧榮森班智達11曾說過:佛教永不改變的定義,就是智與悲。除此之外,其他任何解釋都不足以完整地表達佛法的內涵。

他認為:學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個方法都可以。譬如:

淨土宗的唸佛是方法之一;禪宗的打坐參禪也是一種方法。但不能認為除了唸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學佛。同樣的,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這是兩種方法;不能認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認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

密宗有氣脈明點的修法,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成佛之道,不修氣脈明點照樣可以成佛。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無,佛教並沒有限定非用哪一種方法;但唯一不變的精髓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與大悲,就不能成其為佛法。

雖然這是榮森班智達的論點,但卻是顯宗密宗都認同的。

總而言之,如果從智悲兩方面來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佛法?則可回答說:佛法就是智悲。學佛是什麼呢?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學佛網

3樓:匿名使用者

徐玉成先生在《宗教政策法律知識問答》中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如下兩種情況:一種是把正常的宗教活動誤認為是迷信活動,從反對迷信活動的立場出發,禁止、抵制或打擊正常的宗教活動,從而干涉和侵犯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另一種是把迷信活動誤認為是正常的宗教活動,認為制止迷信活動就會干涉和侵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這兩種認識都是不正確的,因為宗教與人們通常所說的不屬於宗教範圍的迷信是有嚴格區別的。

第一,宗教一般有悠久的歷史,有創立本宗教並由信仰者崇拜的教主;宗教有自己成文的經典、系統的教義及規範化了宗教儀軌,並且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迷信一般是由巫婆、神漢、算命先生等從事的抽籤、打卦、算命、看相、看風水、驅鬼、跳大神等活動。它本身沒有教主,沒有成文的經典、系統的教義及規範化的儀軌,沒有固定的場所。

是由神漢、巫婆、風水先生等因時因地因人而從事的比較原始和低層次的巫術活動。

第二、宗教都有信教者組成的宗教團體和宗教組織,團體和組織有宗教教職人員主持,宗教教職人員有嚴格的戒律和教階制,各宗教並且還開辦各種形式的宗教院校。迷信活動沒有嚴密的組織系統,沒有**認可的團體和組織;對於從事迷信職業的人員來說,沒有嚴格的戒律和教階制;更不可能開辦院校;迷信業者沒有固定的場所,呈現單個分散和遊擊式活動的狀態。

第三、宗教是一種世界觀,有一套系統的教理、教義和哲學理論;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對社會科學如哲學、文學、藝術,對自然科學如醫學、天文、建築等和人們的道德觀念有很深的影響。迷信活動不是一種系統的世界觀,沒有系統的哲學理論,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們的道德觀念是相悖的,是一種滯後於時代的思想意識。

第四、我國當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教等多種宗教,宗教活動,如「拜佛、誦經、燒香、禮拜、祈禱、講經、講道、彌撒、受洗、受戒、封齋、過宗教節日、終傅、追思等等,都由宗教組織和宗教信徒自理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第63頁)而迷信活動是國家法律和政策所反對、禁止和取締的行為,不受國家法律和政策的保護。

慈誠羅珠堪布在哪個寺廟?那寺廟叫什麼名字謝謝回答

慈城羅珠堪布現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每年在成都放生一百天。時常應邀到深圳 北京等地 系列著作 慧燈之光 現有八冊,還有一些單行著作問世,如 前世今生 等。不定時在網路 慧燈之光講堂 講課。大師22歲時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剃度出家 附簡介 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於一九六二年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的爐霍縣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