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及意義是什麼

2021-03-04 07:40:35 字數 5448 閱讀 3679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理論界有一個公認的觀點,即認為馬克思在2023年1 月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所寫的序言中第一次對唯物史觀作了經典表述。其實,這一觀點是不準確的。筆者以為,早在1845——202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有對唯物史觀所作的經典表述。

這一表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確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規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為《形態》)是馬、恩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鉅著。在這部鉅著中,馬、恩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各式各樣唯心史觀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並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這部鉅著標誌著唯物史觀的創立。

作為唯物史觀創立標誌的這部鉅著,其第一卷「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的批判」第一章「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中,在論述第一個問題,即「a,一般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形態」時, 對唯物史觀作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經典表述。

為了分析研究之便,這裡先把《形態》中對唯物史觀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絡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範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態,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當然就能夠完整地描述全部過程(因而也就能夠描述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了。

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也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係,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種觀點表明:

歷史並不是作為『產生於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係,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儘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並與之作鬥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儘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臨的生活條件還決定著這樣一些情況:歷史上週期性地重演著的革命**是否強大到足以摧毀現存一切的基礎:

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末,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儘管這種變革的思想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一點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1〕

從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理解,儘管在這段文字中有的用詞借用了當時德國流行的哲學術語,但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則闡明得非常清楚。在這裡,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產力、生產關係(交往形式)、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及社會革命、人民群眾等唯物史觀的基本範疇,並運用這些範疇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形態》中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闡釋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第一,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人類社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體,其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在**呢?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看法是絕然不同的。

唯心史觀把從頭腦中產生出來的範疇、觀念做為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唯物史觀則把人類的物質生產做為歷史發展出發點。如何確定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直接影響能否正確認識極其複雜的人類社會有機體,能否客觀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說,唯心史觀是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錯誤想象,對人類社會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根本錯誤的,而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是社會有機體普遍本質的理論再現,其原因,就在於對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的理解不同。

由此,馬、恩特別重視並在對唯物史觀的表述中首先明確指出考察社會歷史要「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

第二,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係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它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社會現象是複雜的,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結成的關係是多種多樣的,而人們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生產關係,則是人類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係,決定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的性質。只有以這樣一種物質關係、經濟關係作為整個歷史的基礎,作為一種歷史觀,才能再現社會有機體的普遍本質,才能揭示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才能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對這一內容,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闡述得非常清楚的。馬、恩在指出整個歷史的基礎的同時,還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絡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和「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同等意義的概念,這不僅說明了生產關係和經濟基礎這兩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範疇之間的聯絡,而且還揭示了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唯一標準。

在上述表述中,馬、恩以「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回答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恩還明確指出,只有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原理,才能夠完整地描述其全部過程及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中,馬、恩向我們指出了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不能從範疇、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要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

這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觀念的東西,只要把它放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目;錯誤的觀念及一切唯心史觀的謬論,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推翻這一社會基礎,以致消滅由之產生的錯誤的觀念和唯心史觀的謬論。這裡,馬、恩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係,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係,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作用。

第四,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歷史的每一階段發展和特殊的性質。在上述表述中,馬、恩明確指出,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生產關係是整個歷史的基礎,而這一切,都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相聯絡。同時,馬、恩還指出,生產方式規定了歷史的每一階段的生活條件,決定了其發展和特殊的性質。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裡的環境指「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係」,即生產方式。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都是由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當然它也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是,它「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

生產方式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決定並制約著人的全部活動以及全部社會生活的領域和過程。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自身的發展。馬、恩明確指出,生產方式作為「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決不因為遭到歷史唯心主義者的反抗,而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有絲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作為唯物史觀,在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必然要論及社會革命。在這裡,馬、恩從生產力和革命群眾兩方面闡明瞭社會革命發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

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革命的爆發。因此,一定的生產力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社會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作為社會革命的主體,革命群眾起著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取代的作用。

沒有革命群眾的積極參與,任何變革的思想都沒有意義,因為革命群眾「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很顯然,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闡釋得非常明確和清楚的。

應該指出,《形態》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為了清算馬、恩以前的哲學信仰,達到自己弄清問題的目的而概括出來的。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2023年單行本序言」中曾說,《形態》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解釋,「表明當時我們在經濟史方面的知識還多麼不夠」。〔2〕正是為了克服這一不足,馬克思以後一直潛心於政治經濟學研究,併為此而付出了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15年的研究,終於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對唯物史觀作了表述。

(這一表述也就是理論界稱為的「經典性表述」)比較《形態》和《序言》中對唯物史觀的兩次表述,其差異還是存在的:前者的出發點是批判舊哲學,清算以往的哲學信仰,後者則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成果總結;前者側重於對歷史的現實基礎的闡述,後者則側重於對物質生產關係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顯:

都揭示出唯物史觀的實質性內容,強調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現實基礎及發展的基本規律,得出了要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來認識歷史及歷史發展的結論;都體現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社會革命發生的根源及物質因素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內容。從二者之間的聯絡而言,我們以為,《形態》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規定其基本內容,搭框架,而《序言》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作深刻剖析,為其提供充實的論據。因而,二者都可謂「經典」。

二者的結合,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最完整、最準確,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還需指出,《形態》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儘管沒能把唯物史觀的所有內容都概述出來,對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範疇也未作詳盡的解釋,但它仍不失為「經典」。列寧曾指出:「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更確切地說,徹底發揮唯物主義,即把唯物主義運用於社會現象,就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

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係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係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史的精確性去考察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3 〕從前面本文對《形態》中的唯物史觀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個方面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我們不難看出,以往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即:只停留在思想動機上而沒能從物質生活方面去考察歷史發展和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在這裡已完全被消除。

馬、恩從歷史發展的出發點、歷史的現實基礎、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等方面,徹底發揮了唯物主義,揭示出產生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指出了社會關係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物質根源,說明了人民群眾的推動歷史發展、進行社會革命的決定作用。這一切,足以標示唯物史觀的形成。

註釋:〔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4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8

〔3〕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作者簡介:吳曉東,2023年生,上饒師**法系副教授、黨總支副書記。發表**30餘篇,主編《西方哲學概要》、副主編《***思想體系研究》。〕

馬克思主義在什麼時候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 恩克斯創立的,為什麼要叫馬克思主義啊

1845年春bai天馬克思撰 寫的 關du於費爾巴哈的提綱zhi 確dao立了科學的實踐觀點是內包括歷史觀在內容的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 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 1845年秋到1846年下半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著作 德意志意識形態 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它是人類社會最大的謊言,它違揹人性 違背社會發展規律,只有徹底拋棄它,我們才能獲得自由 民主和希望!關於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 的若干 對待馬克思 抄主義 的襲若干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 即政權理論部分 ...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有什麼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無論是在追蹤研究還是在理論研究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也出現了值得注意的一種傾向,一些研究者不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譜系和哲學話語系統之內,而是在現代西方哲學 後現代西方哲學話語系統之內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其結果西方馬克思主義被看作是一股反市場經濟 反科技的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