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的紋樣特點及歷史社會價值

2021-03-04 08:03:12 字數 4692 閱讀 7683

1樓:南昌志明

司母戊大方鼎是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吳培文家老墳地中發現的。這裡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約80米。大鼎出土後,因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後運出。

但是,由於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強購,當時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2023年6月抗戰勝利後,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後,先存放在安陽縣**,同年10月移到前**博物院籌備處(解放後稱南京博物院)。

202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建館,又將方鼎運到北京展出。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原鼎的複製品,真品早已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保護起來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8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

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司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傳說中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

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大鼎的腹內長壁上有三個銘文「司母戊」。關於這三個銘文如何解釋,目前學術界有三種說法:

(1)一般的解釋認為這鼎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

「司」解釋為職司、官司、典司。(2)另一種解釋認為這是一個氏族的名稱。(3)第三種解釋把「司」釋為祠。

「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還有把「司」釋作王后的「後」字的。「母戊」是誰呢?

最早的推測,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親,作器者則為文丁。卜辭記載文丁的配偶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卻不見記載,因此陳夢家同志認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據此,則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陳夢家:

《殷代銅器》見《考古學報》2023年第7冊第30頁)。另一種意見認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為祖庚、祖甲、或廩辛、康丁。

這樣,該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遺物(《考古》2023年第1期)。

司母戊鼎是我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譜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結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銅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們又對銅、錫、鉛三元素用化學分析的沉澱法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銅佔84.77%,錫佔11.64%,鉛佔2.79%,這一分析與《周禮•考工記》上說的「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記載基本是相符的。

關於大鼎的鑄造方法,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觀察分析,認為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製陶範,再把陶範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造痕跡來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塊範鑄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鑄造技術,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 我國目前已出土最負盛名的四足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

立耳,柱足,腹長方形,飾饕餮紋,腹內壁鑄銘文「司(或釋後)母戊」三字。 2023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後期王室青銅祭器,一說為商王文丁為其母而作;另一說為商王且庚、且甲為其母而作。

此鼎型制雄偉,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出土傳奇:

一九三九年三月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安陽武官村吳家柏樹林,正在修繕墳塋的吳家兄弟發現地下熟土有東西,當時日本人就住在離武官村三公里的機場,為怕日本鬼子知道眾人只好在夜裡偷偷挖掘,經過三個夜晚終於挖出了被眾人稱之為「大爐」的銅器,這天是: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司母戊鼎出土於安陽武官村西北地吳家柏樹林,後測: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重達875公斤,出土時少一耳,腹側鑄有「司母戊」。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擬將此鼎運往臺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

建國後,於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扉稜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

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

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 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

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

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

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祕,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範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河南安陽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代表著我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頂峰,被稱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

一大奇蹟,其鑄造之謎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日前,從南京博物院傳出訊息,南博將複製大方鼎,解開司母戊鑄造之謎。

2023年,司母戊大方鼎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挖掘出土,當時老百姓為了保護其不被日本人掠走,千方百計地隱藏起來,後來送給了當時的**博物院,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博物院。2023年,有關人士將其放在博物院地下庫房,用磚圍了起來。202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大方鼎被「借」去展出,成了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

「現在大方鼎已經屬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再還給我們已經不可能。明年是南京博物院成立70週年,我們希望將有關博物院的文物歸攏到一起,因此就想借機複製一個,同時,也希望借複製的機會,揭開大方鼎的鑄造之謎。」南京博物院表示,如果採用現代技術來鑄造司母戊大方鼎,大約二三十天也就成了,甚至鑄造一個幾倍於司母戊大方鼎的青銅器也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鑄造一個如此巨大,而且造型端莊、紋飾精美的青銅器有太多的困難要克服,因此,完全模擬古人的鑄造方法是最直接地瞭解當時鑄造工藝的手段,這本身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中國研究青銅器從宋代就開始了,當時稱為「金石學」,千年以來,

所有的研究者都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進行的,從青銅器研究必須具備的三個方面(藝術、文字、工藝)來看,對工藝的研究較弱,特別是對一些青銅器的鑄作工藝技術的解說,很可能將青銅器的工藝研究工作帶入誤區。司母戊大方鼎的鑄作工藝,國內進行過幾次研究,但只集中在大鼎自身反映出的現象的推論研究,並沒有涉及泥範鑄作工藝本身,在某種意義上說,複製大方鼎是在彌補青銅器研究的一種空白。

2樓:【東吳】孫尚香

司母戊鼎是商代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由王室所鑄,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郊出土,因鼎身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有後司兩字相對。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扉稜之上為牛首,下為雌雄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

耳側以魚紋(牛耳)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後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巨集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重約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開拓了青銅器時代【個人意見】

欣賞司母戊鼎這幅作品司母戊鼎特點美術方面欣賞,要300字左右

司母戊鼎特點 商代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通高1.33米,口長1.10米,口寬0.79米,重達875公斤。鼎身呈長方形,深腹平底,口角有扉稜。口沿上有兩個立耳,腹下有4個圓柱足 上部中空 鼎身四周飾以雲雷紋為地紋的獸面紋及夔紋,中間為素面。耳側面飾雙虎食人頭紋。鼎足上部飾獸面...

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

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 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平。司母戊鼎是商後期 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 鑄品,重達 832.84公斤,高達133釐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

司母戊鼎是什麼,司母戊鼎是做什麼用的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copy鑄品bai,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du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zhi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dao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832.84千克。高133釐米 口長110釐米 口寬79釐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是中bai國商代後du期 約公元前16世紀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