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
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
明十三陵坐落於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北行,驅車約需四十分鐘。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
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2023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
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寢建築中儲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系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蹟,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2023年,北京市**公佈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十三陵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公佈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
2023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2023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樓:匿名使用者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的遵化縣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2023年)開始修建。
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台兩山對峙,形戌寬僅50公尺 的谷口,俗稱龍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於昌瑞山南麓,均由宮牆、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 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
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里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裡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
雍正八年(公元2023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
3樓:阮大戲凝夢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縣境內的
天壽山南麓,離北京市50公里。陵區
為一面積約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峙而
立,中有曲水環抱,山清水秀,不愧是一
塊「風水」勝境。
眾陵以長陵為中心,有一公共神道自
南端陵門直達長陵。在長達7公里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宮門、碑亭、華表、石像生、龍鳳門
等建築。這些不僅是皇威的象徵,由此也用以造成謁陵氣氛。
十三陵中以長陵建築最為巨集偉,它與定陵一起,同為主要參觀物件。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
寢建築。定陵是明神宗帝朱翊鈞的陵寢,定陵地宮已於1956-2023年被科學發掘,現已修建成定
陵地下博物館。
4樓:蔡永電
地下宮殿——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內,距京50公里,方圓40裡。2023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區前有一漢白玉雕成的石牌坊,建於2023年,結構巨集偉,是我國現在石牌坊中最大最精緻的一座。
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後合葬的,如長陵;也有一帝二後合葬的,如定陵;還有一帝三後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並有一個有帝無後的陵—德陵。目前,十三陵開放的景點只有四處:神路、長陵、定陵和昭陵。
神路兩旁的石像生是一組大型雕刻群,始建於2023年。有獅子、獬 、象、麒麟、馬各二立二坐,石獸後有武臣、文臣、勳臣12尊。在800米距離內,共有18對面面相向石像生,氣宇軒昂。
長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規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長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構架而成,是我國古建築中罕見的珍品,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殺北京地區儲存下來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築。
定陵為中等陵墓,規模次於長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細,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
新開發的昭陵,重修於2023年。與其他陵的不同處在於它有一個進深8.1米,高6.
75米形同新月的全封閉式月牙城,俗稱啞巴院。據說建陵初期,修建的工匠、民工都要等陵建成後到此處被迫吃藥,變成啞巴,以免洩露地宮祕密。
朋友 祝你好運了
明十三陵位置在**?
5樓:好快樂的小豬
明十三陵位置: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
名稱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6樓:蔡永電
地下宮殿——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內,距京50公里,方圓40裡。2023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區前有一漢白玉雕成的石牌坊,建於2023年,結構巨集偉,是我國現在石牌坊中最大最精緻的一座。
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後合葬的,如長陵;也有一帝二後合葬的,如定陵;還有一帝三後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並有一個有帝無後的陵—德陵。目前,十三陵開放的景點只有四處:神路、長陵、定陵和昭陵。
神路兩旁的石像生是一組大型雕刻群,始建於2023年。有獅子、獬 、象、麒麟、馬各二立二坐,石獸後有武臣、文臣、勳臣12尊。在800米距離內,共有18對面面相向石像生,氣宇軒昂。
長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規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長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構架而成,是我國古建築中罕見的珍品,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殺北京地區儲存下來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築。
定陵為中等陵墓,規模次於長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細,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
新開發的昭陵,重修於2023年。與其他陵的不同處在於它有一個進深8.1米,高6.
75米形同新月的全封閉式月牙城,俗稱啞巴院。據說建陵初期,修建的工匠、民工都要等陵建成後到此處被迫吃藥,變成啞巴,以免洩露地宮祕密。
朋友 祝你好運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北京明十三陵
自明成祖起,明代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形成一個佔地約80餘平方公里的陵墓區。這十三座陵墓共用一個神道,習稱「十三陵」。
十三陵的主體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七年至十一年(1409~2023年)所建的長陵,其他十二陵是逐漸依附於長陵而建的。陵墓的選址完成於永樂七年,經「車駕臨視」決定,並欽定山名為「天壽山」。永樂二十一年(2023年)冬死於北征韃靼途中的明成祖歸葬於長陵。
明宣宗宣德二年(2023年),長陵工程全部完工。以後又經過百餘年的增建,形成了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神道。其間有宣德十年(2023年)置的碑亭和石象生,嘉靖十九年(2023年)建的石牌坊。
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萬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親自經營三十多年的壽陵,所以規制恢巨集豪華,其他九座陵墓——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後才動工興建,修建時間不過半年,比之長陵、永陵、定陵的規模相差甚遠。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數萬,耗銀一二百萬兩。
至於崇禎帝,因是亡國之君,沒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所以規制卑隘,極為簡率。
十三陵的形制基本上都是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冢區。祭享區前有正門「裬恩門」,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門,中為陵殿,稱「裬恩殿」,殿前左右分列東西配殿和焚帛爐。裬恩門前左右分列神廚、神庫、宰牲亭等建築。
墓冢區在內紅門以內,其佈局為圓形、長圓形或長方形的墳丘,周圍有城牆環繞,稱為「寶山城」或「寶城」,寶城前設方城明樓,有甬道可通前後。有些陵仿孝陵之制在寶山與方城明樓之間設有小院,稱為「啞巴院」,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螢幕障(應是地下寢宮的屏障)。方城明樓之前多設有五供石桌及二柱門。
二者都是南京孝陵之所未有,是從明長陵開始設定的,目的在於增加地下寢宮前的屏障層次,這是北京明陵佈局上的新發展。
在每座陵墓的陵門前都有一座碑亭,亭內立碑,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但從明仁宗為其父朱棣寫了一篇三千五百多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各陵都成了無字碑。
在上述主體建築之外,各陵都設有相應的附屬機構,包括祭陵時參祀人員用的朝房、守陵太監用的神宮監、貯存祭器樂器用的祠祭署、飼養馬匹的神馬房、駐守軍隊的衛所、陵戶所居的村落等。陵戶都由昌平遷來,承擔陵園林木、果樹管理及各項雜務。環繞這片廣闊的陵區外圍,還有長約40餘公里的外陵牆沿山勢蜿蜒。
此牆的正門就是大紅門,沿牆另有關口十處,設有敵樓,駐兵把守。
十三陵的神道佈置和南京孝陵基本相同,而稍有增益。神道最前方是五間十一樓的石牌坊,這是南京孝陵所沒有的。此坊面闊約29米,高約14米,是全國最大的一座石坊。
石牌坊內是大紅門,門內約600米即是碑亭,內立碑,刻明仁宗所撰「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碑亭四隅各立漢白玉華表一座,也是比南京孝陵碑亭增益的設施。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
碑亭以北是石柱一對,再北石象生十二對,依次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臥立各一對,再次為武臣、文臣、勳臣各四尊,其間比南京孝陵多勳臣四尊。石象生之北是櫺星門(亦稱龍鳳門)。
過櫺星門後約5公里,越過二座五孔橋和一座七孔橋後才到達長陵陵門。整個神道長度約為南京孝陵的五倍,規制依舊而氣勢巨集偉多了。
陵殿 陵殿是舉行祭禮的場所。嘉靖十七年(2023年)改稱裬恩殿。各陵裬恩殿規制以長陵為最大,重簷九間,左右配殿各十五間;永陵次之,重簷七間,配殿各九間;其他陵五間,配殿五間。
長陵殿柱全用巨大楠木,至今殿宇完好,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明代木構建築。
方城明樓
方城明樓是明代陵墓的創造,也是陵區的重要標誌建築之一。它的雛形是鳳陽皇陵內陵城四面的城樓,到了南京孝陵,明樓只剩下正面一座,內陵城改為寶山城。此時明樓仍為木構,平面仍長方形,而樓下門洞已由三孔改為一孔。
再到北京十三陵時,明樓平面已成方形,並採用磚石結構,甚至斗拱、樑枋都是石制(如永陵、定陵)。明樓之內增加了一通皇帝廟諡碑。此時的明樓已成了一座碑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定陵的明樓取消了樓下的通道,已完全不同於城樓的概念。但其位置緊靠墓前,樓下有「靈寢門」,有的還在墓前啞巴院內設定琉璃照壁,種種跡象表明,明樓仍是作為地下寢宮的神靈出入口來處理的。
地宮 十三陵地下寢宮至今只發掘了一處,即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定陵地宮的主體是由三個分別代表「正殿」和東西「配殿」墓室組成的「院落」。在這個庭院前還有兩個庭院作為前導。
各墓室都用石拱券築成,總進深約90米。
北京十三陵在什麼地方,明十三陵位置在哪裡?
昌平區一帶,挺不錯的!有空去看看,明十三陵位置在 明十三陵位置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 名稱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 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炆 建文帝 因其叔父朱棣以 靖難 為皇帝解除危難 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 這在明朝...
明十三陵旅遊明十三陵好玩嗎
明十三陵,明代帝皇的墓葬建築,坐落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自永樂七年五月 1409年 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皇后 2位太子 30餘名妃嬪 1位太監,是全球儲存完整皇陵墓葬群,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概況明朝...
明十三陵把嘉靖皇帝陵挖了沒,明十三陵為什麼偏偏就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
沒有,只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挖的是定陵,萬曆皇帝神宗朱翊鈞的 明十三陵為什麼偏偏就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 明朝歷史上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所以稱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從永樂七年 1409年 開始修建長陵至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葬入思陵 1645年 前後歷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