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除魔護道
沒有,只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
2樓:匿名使用者
挖的是定陵,萬曆皇帝神宗朱翊鈞的
明十三陵為什麼偏偏就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
3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歷史上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從永樂七年(2023年)開始修建長陵至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葬入思陵(2023年),前後歷時230多年,共有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多個妃子以及2名太監。明十三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墓最多的一處帝陵建築群。
可是,明十三陵為什麼偏偏就把萬曆皇帝的定陵給挖了呢?
最早提出挖掘古代皇陵計劃的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還有郭沫若等一批相當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也力主挖掘。
挖掘計劃於2023年春開始,原本是打算先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給挖了,但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於是,考古隊最後決定先拿的定陵來練練手。倒黴的萬曆皇帝,在死去幾百年之後,卻成為明代唯一一個被挖墳掘墓的帝王。
定陵的挖掘工作從2023年5月開始,到2023年7月底基本結束。雖然期間過程一波三折,但最終還是完成了挖掘。
定陵的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無樑架,為石拱券,相當高大。地宮中有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
地宮中又分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築完全一樣。中殿原狀陳列著祭器,那裡三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後殿的棺床上停放著朱詡鈞和兩個皇后的棺木,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
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經過仔細清理分類,共發現各種金器數百件,其中尤以皇帝皇后的金冠、鳳冠最為珍貴;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達600多件,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更是精美絕倫。
定陵被開啟後,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都已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可嘆的是,這三具帝王皇后的屍體竟然在「文革」中,被紅衛兵以打倒封建帝王和牛鬼蛇神的名義點火燒的粉碎。萬曆皇帝怎麼也想不到,在幾百年之後,自己竟然會被一群毫不相干的人,挫骨揚灰。
皇帝皇后三口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本身質地堅固,雖然歷經幾百年,仍然完好無損。但卻在定陵挖掘不久之後,被當時一群無知人員當成廢棄材料,拋至寶城之外的山溝中。據傳,這些珍貴的木頭被扔到山下之後,都被當地的村民當做好東西留了起來,有的做成了自己的棺材、有的加工成了衣櫃。
但是,撿到這些木頭的村民,最後死因都非常離奇。
最為可惜的是,定陵挖掘出的許多文物都因當時技術條件和知識水平的不足,保護不到位,以至於造成了永久性的毀壞。有了定陵挖掘的教訓,國家後來出臺了「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寢」的規定。萬曆皇帝在死後幾百年,以被挖墳掘墓,挫骨揚灰的代價,終於換來了其他帝王陵寢的長治久安
十三陵哪一個皇帝的陵墓被挖起來了
4樓:邱宇強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
2023年,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被紅衛兵洗劫,他們要砸爛這封建王朝的老窩。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抬到廣場上,周圍堆著畫像和**等實物「罪證」,組織人員批鬥,大家高呼「打倒保皇派」,然後用石塊投擲屍骨,砸到七零八落,隨後一把火將三具屍骨燒掉。
望採納~
十三陵有幾個陵葟已被挖或者盜墓的呢?
5樓:紙墨成殤
有兩個,一
個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明定陵」進行了考古挖掘。一個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明思陵」被盜掘。除此之外,大多數陵墓都沒有被盜或挖掘。
「明定陵」在建國後進行了考古挖掘,但發掘後因政治運動和保管技術原因,大量文物被毀,造成不可估量損失。於是我國以後非必要搶救性挖掘,不再主動挖掘皇陵。
「明思陵」屢逢劫難,殘毀十分嚴重。地下墓室曾先後兩次被當地土匪盜發。2023年,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又大規模地拆毀陵園地面建築。
擴充套件資料
明思陵約建於2023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
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帝、康熙帝亦曾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其貞忠殉主。
清朝滅亡後,思陵屢逢劫難,殘毀十分嚴重,地下墓室曾先後兩次被當地土匪盜發。思陵已是滿目淒涼,只有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作為珍貴文物儲存下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思陵得到應有保護。明思陵,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殿宇樓臺,但古陵殘碑,松濤陣陣,仍別有一番意境。特別是殘存下來的石雕藝術品,構思奇妙,雕工精細。
6樓:獅子座肥團團
下三濫 缺德 挖人祖墳 郭沫若要求挖的萬曆陵
7樓:霸中
定陵建國後進行考古挖掘,思陵被盜,實際上明武宗康陵也被盜過,但是未遂
除此之外,大多數陵墓都沒有被盜墓,真實的原因是,到了**年間,大多數人已經不知道明代帝陵的地宮基本構造了,拿清代陵墓對比可知,明代帝陵和清代帝陵的共性是主要建築都在同一中軸線,但是區別是明代帝陵的寶城遠較清代的高大,另外雖然明代帝陵和清代帝陵的地宮也都在寶城中軸線上,不同的是,清代的墓道也在這一軸線上,從明樓過洞地表向下只需要拆下一些磚石就可以直接開啟金剛牆進入地宮,而明代的墓道都是偏向寶城一側的,且幾十米長的墓道完全用土夯實,這樣在龐大的寶城上尋找地宮入口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明代的妃嬪墓(包括十三陵陵區內的)還有藩王墓大多被盜,而帝陵獨存的主要原因。
關於定陵的挖掘有這樣的說法,原準備挖長陵的,但沒得手,改為選明後期皇陵練手,算萬曆倒黴,在位時間最長,國家經濟最繁榮,於是選定他了。但發掘後因政治運動和保管技術原因,大量文物被毀,造成不可估量損失。於是我國以後非必要搶救性挖掘,不再主動挖掘皇陵了。
明十三陵都是誰的陵墓?剩下的明朝三個皇帝陵都在哪兒?
8樓:匿名使用者
編輯本段明朝十六帝為何只有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明朝歷經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之意)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編輯本段明十三陵簡介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
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2023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9樓:匿名使用者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
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南麓,區域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明朝遷都北京後,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稱十三陵。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
明十三陵中,從永樂七年(2023年)營建的長陵,到清順治初年營建的思陵,時間跨度長達二百餘年。建造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長陵和定陵。此間共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一名貴妃和數十名殉葬宮人。
十三陵有那個陵沒有被盜過?
10樓:匿名使用者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
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
明十三陵坐落於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北行,驅車約需四十分鐘。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
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2023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
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寢建築中儲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系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蹟,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2023年,北京市**公佈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十三陵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公佈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
2023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2023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因為墓道是不規則的,突破了墓道通過中軸線筆直的通往墓室的常規,而是從邊上繞了過去,這一繞就把人給饒迷糊了。
還有明陵地宮很深,磚石結構的墓室又很堅固,並不好盜。所以明十三陵基本沒有被盜過。
明十三陵為什麼就挑萬曆的定陵挖,明十三陵為什麼偏偏就挖了萬曆皇帝的定陵
在挖掘計劃中復,規模最制大 儲存最完bai整的長陵 永樂帝 原本du是首選目標,這 zhi次挖掘dao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要找到下落不明的 永樂大典 然而,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鑑於長陵勘探毫無線索,所以擔任考古隊長的趙其昌 剛從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 向上級請示,找一座規模稍小的陵...
明十三陵在什麼地方明十三陵位置在哪裡?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這裡自永樂七年 1409 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 七座妃子墓 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 二十三位皇后 二位太子 三十...
十三陵內定陵地宮的構造是什麼,明十三陵定陵地宮裡有什麼值不值得買票下去參觀
長陵的墓室至今沒有發掘,但從定陵我們可以見到明陵地宮的基本風貌。定專陵是明神宗和他兩個皇后的陵屬墓,經6年才建成,規模較大,但是地面上的建築幾乎破壞無存,只剩下後面的方城明樓與寶頂兩個部分。定陵地宮位於寶頂下面27米深處,由前 中 後殿及左右兩間配殿組成,共5個墓室。整個地宮全部用石料建造,各個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