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勸學中由木受繩則直與金就礪則利而最終推出的結論是什麼詩

2021-04-01 22:15:04 字數 4016 閱讀 1243

1樓:可愛的zzz聖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醒乎已,則知名而無過矣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譯文】木材經過墨線量過才能取直,刀劍經過磨礪才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會聰明智慧,行為沒有過錯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樓:萌狼nico醬

君子博學而日參醒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已

荀子在勸學中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比喻引出

4樓:飛揚的星辰之火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要人一準則行事,做一個君子。

荀子勸學中青於藍寒於水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這些比喻句說明的什麼道理啊 好人幫幫忙啊~~~

5樓:影の天

《荀子》節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節選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晒乾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穫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

登高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裡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彙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隻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節選評析

這篇文章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全文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採取的態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直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

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人只有經過"博學"(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決定作用。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

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要用"";金要利,就要"就礪",人要改造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

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於物",憑藉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利用學習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先從正面設喻:

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於"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境界。

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其次,從"舍"與"不捨"來論述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於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捨",也可以跑得很遠。

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於"舍"與"不捨"。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恆,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荀子認為"積"必須是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堅持不懈。

最後,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節選寫作特點

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例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

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荀子在《勸學》中由「木受繩則直與金就礪則利」而最終推出結論的詩句是哪一句?

6樓:a啦多夢麼麼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第

二、三段),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

2.荀子,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

3.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品德氣質,保持專一的品質,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然後保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7樓:休瑤渾鵑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醒乎已,則知名而無過矣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譯文】木材經過墨線量過才能取直,刀劍經過磨礪才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會聰明智慧,行為沒有過錯了。

荀子勸學中的所有一詞多義與古今異義與虛詞用法

博學 古義 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今義 知識 學識的淵博。參 古義 驗,檢查。例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今義 參加,參考。疾 古義 強。例 聲非加疾也 這裡指聲音巨集大 疾風知勁草。今義 疾病,快。假 古義 憑藉,藉助。例 假輿馬者。今義 與 真 相對。金 古義 金屬製的...

荀子《勸學》中「蟹六跪而二螯」的「而」是什麼意思

李治的 敬齋古今黈 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無不識者.而荀卿子謂蟹六跪而二螯.楊倞雲.跪 足也.韓子以刖足為刖跪.螯蟹首上如鉞者.許慎說文亦云.蟹六足而二螯.荀卿趙人.仕齊三為祭酒.後適楚為蘭陵令.趙 齊皆有蟹.而楚又蟹之鄉也.荀子大儒而謂蟹六跪.何耶.許叔重嘗撰五經異義.當時號為博物.而亦以蟹為六足者...

在排球比賽中,是由幾號隊員發球

在排球比賽中,是由1號位隊員發球。發球 獲得發球權的一方須先輪轉 1號位隊員在裁判員鳴哨後5秒鐘內將球擊出。發球離手後 如果球在中途觸及發球隊場上隊員 標誌杆 其他障礙物,發球不過網或球落在對方界外均為發球失誤,失發球權。在本隊未失誤前,發球隊員連續發球。每局比賽前,教練員必須將上場陣容位置表交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