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拜託 快點 急用
"中國經典文學書籍"讀後感
2樓:車輔相依
《孟子》讀後感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後,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譽為亞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構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見。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爭,人性向善」。
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為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遊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覆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
仁義的準則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自然就鞏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
在關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 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展,需要做到優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在我認為,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
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得天下,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在於行仁政。
孟子是以整合儒家的道為己任的。
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
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
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
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說:
「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於人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為人們存在著內在的鮮豔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
第三,人們的行為如有不善,是由於後天的外在環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第四,對於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著意的加以培養。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在於專心致志的存心養性。
《孟子》中除了闡述其修身治國的大道理,還記錄了一些發生在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小的故事,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師友之道》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作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於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
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心,可以讓我以聖人的精神為指導,在現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經典書籍讀後感500字
3樓:愛你的茉莉花
《孟子》讀後感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於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孟子說:
「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說:「不會。」孟子說:
「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
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麼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援,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
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為本,「****」,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這句知看似現在的社會分工關係。想想看,遠在古代的人就能有這種思想,能讓人不敬佩嗎?
文學書籍讀後感中國經典文學書籍讀後感
魯濱孫漂流記 讀後感 讀完 魯濱孫漂流記 這本精彩的 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 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我彷彿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一個人 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鬥的生存...
歷史書籍讀後感,歷史書籍的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
朝讀經典讀後感《朝讀經典》讀後感800字
書,彷彿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從小迷漫在書的海洋中。開啟書本,一切不愉快都離我而去。這不,我最近又迷上 朝讀經典 這本書,它讓我徜徉在詩的海洋中。在讀詩中,我收穫到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粗線條提煉,把歷史寫薄,都需要 大言 需要俯瞰歷史的氣度與指點江山的魄力.然而問題的另一面是,物件越大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