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迴圈、四季的變化等等是人類最早建立起來的時間觀念。人們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又需要根據時間更好地進行生產勞動。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
圭表是中國人最早創制出的利用陽光下影子移動的規律,測定二十四節氣和迴歸年長度的天文儀器。所謂「表」,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或者石柱,漢代後,改用銅製;「圭」是一根與表垂直的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漢以後,改用石制或銅製,它們共同組成「圭表」。用圭表測出表影隨著太陽的視運動在一日之內的長短變化。
中午,表影最短,落在「圭」面上,指向正北方。從正午表影長短變化的週期,可以確定一個迴歸年的長度,並能推算出「24氣」。後來幾經改進,為了使表影不落到圭外,人們又在圭的另一端立了一個相對較短的「小表」,相當於圭的延伸,叫「立圭」,冬季時長的表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來。
日晷(gui-3)是在圭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計時器,能夠更準確地測定不同時刻的時間。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針,還有一個刻有數字和分度的盤,將盤分成許多份,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我國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製的刻箭上,按其一晝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長度,分刻成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即為一刻,故有「百刻」之稱。自西漢起,用12個時辰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每一時辰合今天的2小時。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名。
從夜間十一時起到一時為子時,一時至三時為丑時,其餘類推。
古埃及人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是把白天定為10小時,夜晚定為12小時。由於四季的變化,白天和黑夜的長短不一樣,後來把一晝夜變化均勻地分為24小時,每小時為60分,每分為60秒。這種計時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全世界公用的時間計量單位。
沙漏 當水溫和水質直接影響了水鐘的使用和準確性時,人們不得不另闢蹊徑,十三世紀詹希元制五輪沙漏,是一種更高階的以沙為動力的機械時鐘,足以證明,此類較簡單的漏,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能夠製造。
公元2023年郭守敬的赤道式渾儀,雖然比2023年蘇頌的儀器更為精密,但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但他在數學、機械、天文儀器以及他在2023年製造的「大明殿燈漏」(脫離天文儀器的機械時鐘),不愧為世界上著名的元代科學家
2樓:匿名使用者
沙漏,時鐘,陀表,水嘀壺等等
人類歷史上計時工具有哪些
3樓:暮靜雨
中國古代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世界上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按歷史發展依次是哪些
4樓:匿名使用者
計時工具發展的歷史
公元前22023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2023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2023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週期,每個週期為4分鐘。
公元前2023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2023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週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2023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2023年:德國鐘錶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鐘。
公元2023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鐘聲。
公元2023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錶。
公元2023年:格里曆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2023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鐘。
公元2023年:時鐘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2023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2023年:建立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公元2023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2023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2023年:發明石英鐘。
公元2023年:發明第一臺原子鐘。
公元2023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2023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2023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2023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2023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2023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鐘,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20
5樓:賽爾皮卡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
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渾天儀:《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樑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
渾象每天轉一週,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人類最早的計時器是公元前22023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參考資料
6樓:枝梓倩哈昶
古時候,聰明的人類發明了多種利用測量影子來計時的方法,這
就是各種各樣的「日晷」。就是把一根木棍直立在地面上,周圍按一定的距離再擺放些石頭,無論太陽在天空中什麼位置,直立的木棍都會在石頭上留下影子,看了影子的位置,就知道當時的時間了。可是,這種方法在夜晚和陰雨天氣就不管用了。
所以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用水計時的「滴漏」的方法。直到2023年,荷蘭數學家惠更斯根據伽利略2023年發現的擺動定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擺的時鐘。到今天,這種鍾頗受人們的歡迎
7樓:匿名使用者
土圭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時鐘」。古人用一根杆子直立在地上,通過觀察日影來估計時間。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正午影子最短;上午,杆的日影偏向西;下午,杆的日影偏向東。
根據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可知大概的時間。
圭表 它由兩部分組成:直立的銅柱叫「表」,平臥的銅尺叫「圭」。把表放在南、北端,並同圭相垂直,測量日影長度。
這樣,不但可以測出時間,還可以根據每天上午日影的長短,定出四季的節氣。
日晷 也叫「日規」,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二十四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時間。
以日影測時的工具都是古人的「影鍾」,統稱為日晷。但都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
火鍾 就是古人用燃香來計算時間。如讀書讀了一支香,做工做了兩支香。或是點燃一盤香(形如現時的蚊香),看燒了多少,便知過了多少時間。
有時,在香中間縛一根紗線,線的一端系一個銅球,球下面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銅球便落入盤中,叮噹作響。這是古人用的「鬧鐘」。
水鍾 就是銅壺滴漏,也叫「刻漏」、「漏刻」、「漏壺」。有單壺和復壺。初壺用上、中、下三個壺相互迭置,壺底都有小孔,三個壺下面再放一個受水壺。
最上一隻壺內裝滿水後,水即逐漸從小孔流入以下各壺。受水壺內裝一個直立浮標,上刻時辰,水逐步升高,浮標隨之上升,這佯就可知道時辰。
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漏刻、圭表、香篆、輥彈等計時器的發明,使記時進入了計量化的新階段。東漢時,人們利用計時器把一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刻」開始成為計時單位,這是記時法的大變革。百刻制確立後實施了相當長的時期。
直到明末提出了96刻制的改革,至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並沿續到今天,在96刻制裡,每個小時就是四刻,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小時」和「刻」。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8樓:牙牙的弟弟
圭表、刻漏、沙漏、水運儀象臺、大明殿燈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刻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
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標誌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鐘。
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裝置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5、大明殿燈漏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鐘錶史上最為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
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歐洲鐘錶與中國宋代水運儀象臺後,曾在他的《中國天文鐘》一文中斷言「中國天文鐘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歐洲最早出現機械鐘是1320~2023年間。
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而造型似宮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之為大明殿燈漏。古文獻《元史 天文志》對它有專條記敘,試作今譯如下:
燈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製作。上部有彎曲的樑,樑的中間是一顆雲珠,雲珠二側有象徵日月的球體,日在左,月在右,雲珠之下再懸有一顆珠子。這曲樑的兩端各裝有龍頭,龍的嘴能張合,龍的眼珠能轉動,用這樣的動作顯示燈漏內的水流是快了還是慢了。
曲樑的下面有一中樑,在中樑上,一左一右有兩條戲珠的龍,它們隨著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這樣的姿態顯示燈漏內的水位是否適應執行的需要。
歷史上出將入相人有哪些人,歷史上出將入相的人有哪些
吳起生於約公元前440年,卒於約公元前381年,是戰國初期著名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衛國人。歷史上,吳起作為軍事家與孫武齊名,後世論兵,莫不稱 孫吳 作為政治改革家,他與商鞅齊名。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 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 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 相交甚...
歷史上11月份都有哪些人過生日歷史上農曆十月十二生日的人物有哪些?
1890年11月22日 政治家,作家,原法國 法國抵抗運動領導者戴高樂誕生。1811年11月22日 程長庚誕生。程長庚是京劇表演藝術家,被譽為京劇鼻祖。1898年11月22日 中國現代散文家 詩人朱自清誕生。11月23日 1527年11月23日 中國明朝思想家,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思想犯李贄出生。11月...
歷史上綽號的人有多少,歷史上有哪些人被起了有意思的綽號
只有武將和俠客這樣有武力的人才會有綽號。甚至包括一些將軍和皇帝都有綽號。具體的人,就不知道有多少了,66.79億吧,因為歷史上有多少人,有綽號的就有多少人吧!什麼問題。起碼也要加個問誰的嘛。單水滸就108個 別的更多了 很多哦,不過歷史名人中有綽號的多是敵人的蔑稱,如諸葛村夫,也有稱讚的,如江東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