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是怎樣理解的 談談你的你的見解

2021-05-05 12:27:14 字數 3565 閱讀 8171

1樓:小紅子的童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2樓:冀海瑤

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應該合理處置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自私吧,我是這樣理解。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逼迫別人去做,可是現實生活工作中還少不了這樣的事,不自私怎麼成就自己呢,不通過別人的力量怎麼能完成自己的心願呢,所以要有度,所謂的度就是找能完成自己心願的人,不能完成的人也別耽誤自己的時間了,如今不是有句話嗎:時間就是金錢。

就說到這吧哈哈

4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5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於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6樓:哈倫

我理解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就是多考慮一下別人

7樓:心射線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裡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係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係卻未必如此。

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

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8樓:糾正歷史錯誤

出自《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指行為上的就有一定的準確性,而後來儒家所指思想,觀點的就不對.行為上你不想做的事,而強加給別人,那是不公道的,然而思想與觀點你想的,別人又未必這樣想,你認為你想就要強加給別人是你個人做不到的,如此後來儒士們為達到思想與自己的觀點所欲而要求別人也這樣所欲目的,化身與封建統治者一起形成的儒教利用政治上的強制,抑制其它思想觀點,刪改虛造前人經典,歷史失去嚴肅性,文化失去多元思想的開放性,導致思想禁錮,人性扭曲.而且目前一些崇儒者還是接著在做這苟且之事.

思想與觀點自己欲就要強求與別人與自己的一樣,還推到政治去執行,失去爭鳴使文化理論難以創新,惹及子孫萬代.

9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做不了的,不要讓別人去做。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理解。

10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

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裡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

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係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係卻未必如此。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

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這些可以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你現在這種行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哈哈哈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施於人什麼意思和含義

拼 音 j su b y w sh y r n 釋 義 欲 想做的事 勿 不要 施 強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反義詞彙 禮尚往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 論語 就如同西方的 聖經 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己所不欲,勿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 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出自於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

聯絡生活實際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將來你想當一個領導,想象一下你會怎麼當好一個領導,當領導你都會做什麼,你會要求你的手下做什麼.你要求手下做的東西,你也應該有能力要做好.比如你喜歡你辦公的地方乾乾淨淨,所以要求你的員工每天都要打掃衛生,把窗戶擦的很亮,但是你自己卻不喜歡幹這種活,嫌髒,嫌累.那麼,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這句話就是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