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認識自卑與自信

2021-06-19 13:48:50 字數 1627 閱讀 4515

1樓:漳浦鄭漢彬

1 我信任自卑者遠遠超過信任自信者。

據我所見,自卑者多是兩個極端。其一的確是弱者,並且知道自己的弱,於是自卑。這種人至少有自知之明,因而值得我們尊重。

其二是具有某種異常天賦的人,他隱約感覺到卻不敢相信自己有這樣的天賦,於是自卑。這種人往往極其敏感,容易受挫乃至夭折,其幸運者則會成為成功的天才。

相反,我所見到的過於自信者多半是一些淺薄的傢伙,他們雖不低能但也決非大材,大抵屬於中等水平,但由於目標過低,便使他們自視過高,露出了一副躊躇滿志的嘴臉。我說他們目標過低,是在精神層次的意義上說的。凡狂妄自大者,其所追逐和所誇耀的成功必是功利性的。

在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人中間,我不曾發現過哪怕一個自鳴得意之輩。

2 自卑、謙虛、謙恭之間有著重要的區別。在謙虛的風度和謙恭的姿態背後,我們很難找到自卑。毋寧說,謙虛是自信以本來面目坦然出場,謙恭則是自信戴著自卑的面具出場。

我絲毫不否認自信在生活中有著積極的用處。一個人在處世和做事時必須具備基本的自信,否則絕無奮鬥的勇氣和成功的希望。但是,倘若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自卑的時候,則我敢斷定他的奮鬥是比較平庸的,他的成功是比較渺小的。

兩種人最自信:無所不知者和一無所知者。後者的那份狂熱自信有時真會動搖我們自己的原本就不堅定的自信,使我們膽怯地以為又遇到了一個無所不知者。

5 事實上,許多偉大的天才並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幾分自卑,他們知道自己的弱點,為這弱點而苦惱,不肯毀於這弱點,於是奮起自強,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驚的業績。

6 極其自信者多半淺薄。對於那些在言行中表現出大使命感的人,我懷有本能的反感,一律敬而遠之。據我分析,他們基本上屬於兩類人,一是尚未得逞的精神暴君,另一是有強烈角色感的社會戲子。

和他們打交道,只會使我感到疲勞和無聊。

在我看來,真正的使命感無非是對自己選定並且正在從事的工作的一種熱愛罷了。遇見這樣的人,我的血緣本能就會把他們認作我的親兄弟。

7 我在兩種人面前最剋制不住傲氣,一是功名利祿之徒,二是自以為是之輩。

你們圍著他,向他喝彩,他惶恐不安了。你們**知道他心中的自卑,他的成就只是做出來給自己看的,絕沒有料到會驚動你們。

9 人應該有一種基本的自信,就是做人的自信,作為人類平等一員的自信。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人在某方面——例如權力、財產、知識、相貌等——處於弱勢狀態時,常常會產生自卑心理。但是,只要你擁有做人的基本自信,你就比較容易克服這類區域性的自卑,依然坦蕩地站立在世界上。

2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你檢視這個

3樓:吉吉維卡

這很容易區分,一個是『不行,有人說過我可能天生不能』,一個是『我當然能行的我成功過』。打個比方吧,比如你有什麼方面對自己不太滿意,往往正好別人也批評你這點,不希望面對類似的事認為自己天生不能做到,那感覺就是自卑了往往是別人帶給你的;再等幾年,你隨著時間和經歷變得成熟了,你發現有些個所謂的『你狠差勁』的想法只不過是你沒有辦法去給他人提供好處進而得到承認而已,而且你從慢慢的實踐中獲得了成功將其釀造成自信,這是你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呢!--即使你為任何人奉獻,最後的原由還是出於『真正的自我』喲,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啊!

4樓:匿名使用者

唉...我在想為什麼一個沒有懸賞分的問題,會有人願意這麼拼命找答案

如何正確認識佛教,如何學習佛教

一 認識佛教 一般宗教講神權 佛家講因果,能自己做主,自己創造。哲學講內心思辨 佛家講實踐,心物一體,又有不同。科學是傾向於物質以及在物質上的研究,佛法講心物總和,講心就有物,講物就有心,講中道實相,所以與科學也有所不同。上個世紀初曾經有個爭辯,一派認為 佛教非宗教 非科學 非哲學 另一派認為 佛教...

正確認識自己有什麼重要性正確認識自己有何意義?

1.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自我發展。2.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往。每個人都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認識和了解自己,但,到最後任然不能百分之百的認識。只是認識的程度不一樣,認識和了解自己越多,走的彎路就會越少,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愛情。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自我瞭解程度比較高的,只有認識和了解自己才知...

如何正確認識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係

享有一定的權利,就要履行一定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統一的。如何理解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係?法律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法律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範。其最主要的精神是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係,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我們在形成正確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