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唐僧”去古印度取經,他為何能聽懂當地語言

2021-06-29 23:38:02 字數 4398 閱讀 2487

1樓:0雷哥真棒

說到唐僧其實大家也知道這個人對於中國佛教的重要性,他去印度取經也真的是超級辛的,前前後後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年,最後艱難回國,那麼有的人要問了,他去古印度取經最後是怎麼能聽懂當時當地的語言呢?難道唐僧懂古印度語?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分析揭祕看看!

玄奘精通三種語言,母語漢語是其一,另外兩種是梵語和波斯語。唐僧生活的時代,盛唐,這麼說吧,比現在的中國還要開放得多得多,各地外商如雲,長安街頭更是如此。

當時的外國人多到什麼程度呢,說兩個有歷史記載作為依據事例的來旁證一下——武則天的貼身侍衛中,有外國人;當時的外國人進入朝廷官僚系統是不需要改籍的,有記載的紀錄是四品。這裡說的外國人,是統稱,不僅有日本人、朝鮮人,也有中亞、南亞人。

在如此開放的大環境下,學習一兩門外語是有語言環境的。而當時的佛教經典還不多,僧侶有學習外語的需求。一心立志要前往天竺的玄奘,早在動身前十幾年就開始刻意做語言方面的準備。

為什麼是梵語和波斯語呢?梵語自不必說,佛教源地的語言,掌握第一手佛經資料所必須;波斯語則是因為從中國去天竺,必經波斯,且波斯在當時也是信仰佛教,許多佛教經典是經由梵語翻譯成波斯語再翻譯成漢語而來的(避免二次翻譯的錯訛也是玄奘一定要去親自天竺取經的最主要原因),也有波斯人為中國的佛教經典翻譯做出過極大(對的,極大,不遜於玄奘、鑑真的那種大)貢獻。

玄奘在語言上的天賦被他的佛學光環掩蓋了。玄奘取回佛經之後是親自組織經書翻譯校勘的,玄奘在天竺各大寺廟(雖然當時佛教在次大陸已經開始呈現頹勢,那爛陀幾乎也真的“爛”了,但還是有許多信眾教徒)裡開壇數年之久。玄奘精通波斯語的程度不好說,但梵語之於玄奘,幾乎等同於母語無二。

有史書記載,玄奘早年就曾經跟隨來華的西域僧人學習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麼玄奘所學習的應該就不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還會有一些西域國家的語言。而玄奘西行之後,也曾經先到了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的迦溼彌羅國進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達印度的時候,梵語應該已經說的非常流利了。

2樓:黑暗霸主霸鯊

玄奘是個僧人,需要大量學習佛教經典,而最早的佛經其實都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譯成漢文的,所以玄奘在學習時能接觸到一些原文經典,甚至學習一些梵文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所以玄奘會一些外語也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3樓:檸檬我超能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交流日益興盛,唐僧是首都人,說佛聽法,自然能懂

4樓:匿名使用者

玄奘在前往印度之前,就已經掌握了梵語。梵語是當時印度上層社會的主要交流語言,玄奘可以與他們無障礙交流。

5樓:溥晗晗

玄奘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是中國古代除了元朝之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朝代,而玄奘所生活的城市又是長安,是一個按現代標準都非常國際化的城市,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能接觸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國人

6樓:小姐姐獅子座

唐朝國家繁榮富足,是享受萬國來朝的,當時語言應該是有通用的或者有翻譯的

7樓:百度

他精通三種語言,母語漢語是其一,另外兩種是梵語和波斯語。而且盛唐時期是比較開放的,經商的等。

8樓:718來吧

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能接觸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國人

9樓:檸檬我超萌

佛法是沒有界限的,大家的佛都是一個佛,而且唐僧本身就是個有才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候的大唐國力極其強盛,而且由於唐朝極為開明的通商政策,所以在其他的地方都會有大唐的商人和僑民。這樣的話,一些交流溝通靠著這些商人和僑民就可以了。

在唐朝時,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為什麼他能聽懂本地語言

11樓:碎掉的吸鐵石

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很多佛經是音譯加義譯,就是根據讀音和含義翻譯,玄奘閱讀了很多佛經,常有不理解的地方,固生西行之念。所以他對梵文應該掌握了一些詞彙。而且唐代文化商業交流。

會有來往商旅和掌握雙語的人,也就是導遊或翻譯性質的人。這種情況在漢代通西域就有。而且聰穎好學的語言天分較高的人也會學的快。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取經?

12樓:薩摩耶好醜

原因: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1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字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

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

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正文共5119字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

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裡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麼多,怎麼辦?

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麼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裡的本原的情況。

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裡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世紀這段時間裡,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

這裡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

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

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2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70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

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太少,他要看更多的**。

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

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裡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瞭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

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進一步學習和宣揚佛法,同時擴大宗教在中原的影響力,是統治者的以宗教控制人心的方針

15樓:啊啦啦啦呀呀啊

印度?我上那個公務員的課,玄奘不是去尼泊爾取得經嗎?難道我記錯了?

在唐朝時,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為什麼他能聽懂本地語言

為什麼去印度取經的玄奘能聽懂本地語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現代歷史學界對玄奘身份的定義時,會經常將他定義成一個翻譯家,也就是說玄奘本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大翻譯官。中國古代會外語的人也很多 其實中國最早出現翻譯的年代非常久遠。早在周朝時,就有關於翻譯的記載了。古籍 冊府元龜 裡記載 周公居攝三年,越...

唐朝時國力有多強?為什麼呢?唐朝到底有多強大

唐朝的時候很多的國家會和唐朝進行 還有很多的使者會前來朝拜,在一些國外的記載中也是有著唐朝的,國外的一些中國人聚集的社群叫唐人街,就和唐朝的國力強大有很大的關係。唐朝時,國力是非常強的,在世界上也是屬於的大國,唐朝的國力是跟很多愛國人士的改革有著很大的關係。唐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甚至非常繁榮的一個...

唐朝時,為何回紇與唐朝關係密切,回紇為什麼幫助唐朝平亂

其實回紇與唐朝的關係很好,並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歷來都是瞧不起周圍的少數民族的,他們歧視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稱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為 北狄 南蠻 東夷 西戎 但唐朝一改常態,平等地對待周圍的少數民族,對他們採取 恩威並施 的政策,所以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是真心實意地想要與唐朝建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