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非“處世之道”,因為孔子提出這一觀點的時候,是有特定環境的。
首先來看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從**來的。
《論語》中關於這句話的原文:
1、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可以看出,孔子並不是泛泛地談做事的原則,而是有針對性的。仲弓(名,冉雍)是孔子**中寬厚智慧的典範,在孔子眼中,此人是個諸侯國君的料。所以孔子從治國方面,論述“仁”體現在,重民,寬民,愛民。
邦,是指諸侯國;家,是指大夫的封地,不是指家庭。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一則就更好理解了,子貢(名,端木賜)利口巧辭,經商有道,家累千金。在日常生活中,他當然免不了偶爾的口舌計較,孔子認為這是子貢個人修養上的缺陷,所以時常提醒他,要學會寬容。
綜上所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與其他任何一句名言一樣,並不適用於一切情況。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都是有特定的環境,萬不可以偏蓋全,斷章取義。
另外,從這句話本身來分析:
1、“己所不欲”,自己的好惡,不能等同於別人的好惡。自己不喜歡的,不見得別人不喜歡,自己樂意的,別人卻不見得就情願。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個人的品質、性格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2、“勿施於人”,那要看是什麼事情,物件又是什麼人。如果從法律的層面講,這句話根本就不成立了。因為法律對於違犯它的人來說,都是強制性的。
難道執法者真的會因為孔子的一句話而犯傻嗎。
總之,無論是誰的名言,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和語言環境,甚至還有說話者個人的好惡,在引用的時候,一定要能恰到好處,自圓其說。
2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將自己所不想要的強加給別人
孔子的論語中,寫待人接物的句子是什麼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此語出於 論語 顏淵篇 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 論語 就如同西方的 聖經 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 分二十篇,其中的 顏淵篇 主要講述了孔子對 仁 和 恕 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是指 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
請問儒家是怎麼來的,是根據什麼取名儒家的
儒。字是儒學鼻祖周公旦發明創造的。為統治階級培養 君 這個貴族學生。至於他的思想 請參看易經八卦之水天需卦。為什麼這一掛是水天,人類真正的生存,來自於這兩個字的變異。儒自此出 一家之言。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儒是指的周朝主管禮法的一些術士,後來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群體。孔子講的是禮法,自己也...
電腦是由什麼組成的電腦是由什麼組成的
準確的說法是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及功能 由運算器,控制器,儲存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五大部件組成計算機,每一部件分別按要求執行特定的基本功能。具體介紹請參考下面 計算機的硬體系統是由輸入裝置 儲存裝置 運算器 控制器和輸出裝置組成 計算機硬體系統 指構成計算機的所有物理部件的集合。從外觀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