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長相有明顯不同嗎

2021-07-22 01:27:48 字數 6231 閱讀 8451

1樓:而給對方阿爾法

中國人看歐洲人,往往會覺得他們都差不多(臉盲症患者右轉→_→為什麼我們分不清外國人的臉),而一箇中國人走出省,卻很容易發現另一個地方的人有著某種不同的相貌特徵。

你可以很容易地在外貌上猜出一個人是來自東北還是廣東廣西,如果觀察力更強一點,也能大體上分辨江蘇、四川、湖南湖北。

各個地方的人真的長得不一樣嗎?

家大業大的蒙古人種

蒙古人種,俗稱黃種人,也就是你看到的絕大部分中國人所屬的人種,產生於草原和半沙漠地區。

特徵包括但不侷限於黃。

三萬多年前開始的一系列基因突變讓蒙古人種長出了鏟形門齒(門牙內側是凹進去的)、內眼角上眼皮蓋住下眼皮形成的「蒙古褶」、新生兒的青屁股(蒙古斑)、細長眼睛、沒法拍出深邃的側面照等等特徵。

以及女性變小的胸圍。

它們成為黃種人的特徵是因為在黃種人中出現比例高,而不是每個黃種人都有。如果你舔到門牙是平滑的也先不要忙著出海尋根。

蒙古人種下面還有細分:北極、北亞、東北亞、東亞、南亞五個大類。

△從上到下分別是北極蒙古人種、北亞蒙古人種、東北亞蒙古人種、東亞蒙古人種和南亞蒙古人種

看圖說話,從面貌來說,蒙古人種越往北,臉越大越平越寬、眼睛越像一條縫、顴骨越高、鼻孔越不明顯、嘴脣越薄。靠近一點能發現越往北眼珠顏色越淺,如果臭不要臉扒掉衣服,你將會發現蒙古人種越往北體毛越少。

上文提到的女性胸圍也一樣。

不瞞你說,根據**指數,黑龍江姑娘a罩杯最多,買c罩杯的前三甲是南方的廣東、江蘇、浙江。

南方大眼瞪北方小眼

農業出現後,蒙古人種的幾個型別的分佈狀況逐漸固定下來。

放到中國版圖裡,由於自然的人工的屏障,劃分範圍是這樣的:

長城以北的人多為北亞、東北亞蒙古人種。 黃河一帶屬於東亞蒙古人種。華南東南是南亞蒙古人種。

中國沒有北極蒙古人種,祖國幅員還沒遼闊到那個程度。

元朝也不算自古以來。

中科院做過一個調查,測量了一萬多個人的體質資料後,把當代中國人體質特徵分成了南北兩大類,主要區別集中在臉大小、下巴形狀、身高和鼻子上。

比如北方各地漢子的頭寬都在155毫米以上,南方漢子就都沒達到155這個坎兒。

鼻翼明顯的比例,廣東36.91%、湖北30.6%,山東29.89%。

62.6%的廣東男性有厚紅脣,湖北男性只有一半如此,這個比例到山東只有21.52%。

女性資料也差不多。

總的來說,北方人的長相特徵是眼裂上斜(丹鳳眼)、眼裂開度較窄(眯眯眼)、蒙古褶、鼻根高、鼻翼發育弱(鼻孔不明顯)、嘴脣薄、下巴寬、個子高。

2樓:

確實是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五官是有些不同的,一眼就能看出來。

3樓:法厹絢

南方人長得比較小家碧玉,會比北方人看起來瘦弱些,北方人高馬大的,毛髮什麼的會比較多,一般在身高上,北方人會比較偏高。

4樓:清風

不會,隨著經濟發展,現在的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大,南北方的差異越來越小了。

南方人與北方人為什麼長相不同?

5樓:紅玫瑰

歷史上的多次遷徙以及各地氣候、生活習慣的差異,造就了各地中國

人不同的面貌特徵。

只要沒有患上「臉盲症」,我們就可以通過不同的長相來大致判斷一個人來自南方還是北方。

那麼,這種外貌差異具體表現如何?中國人臉分為哪幾類?如何從臉部特徵判斷你周圍的陌生人從**來?

一、中國常見的人臉型別

1.東亞型(sinid)

東亞型是東亞地區佔支配地位的人群型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群分類。

他們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農業/漁獵部落,之後往南擴張,替換了當地的原住民。

近代以來,他們通過移民等方式擴散到了東南亞各地。

東亞型人群的身材大多較為瘦高,四肢較短;

臉長且平,不少是單眼皮,鼻翼不是很寬;膚色大多是淺棕黃色,黑直髮,體毛少。

2.黃河流域型(huanghoid)

東亞型的典型,得名於黃河,由黃土高原古文明的創造者發展而來。

他們常見於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在福建的河洛人(福佬)中也有分佈。

黃河流域型人群從古代開始就通過移民、**而分佈於中國、蒙古、朝鮮和日本。

3.長江流域型(changkiangid)

東亞型的子型別,得名於長江,人口極為眾多,起源於古代中國的稻作農民。

他們常見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和雲南省。

通過移民和**,數以百萬計的長江漢人如今也廣泛分佈於東南亞、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島。

4.珠江流域型(chukiangid)

東亞型人群的子型別,得名於珠江,起源於中國南方**帶地區的漁民、農夫和林中人。

如今,他們是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南部的典型人群,混合了越南、傣和孟-高棉人(在中南半島廣泛分佈的型別,我國的佤族就屬於孟-高棉型)的成分,在東南亞也有廣泛分佈。

5.安南型(annamid)

得名于越南的古稱「安南」,起源於向南方擴張的漢人與南方蒙古人的混合。

他們大多體型較瘦、眼睛細長,常見於越南中部,在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也有分佈。

6.滿洲-朝鮮型(manchu korean)

東亞型的子型別,這種型別可能起源於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扶余、沃沮、濊貊[hu m](大致對應現在的朝鮮族、滿族等)等農業或漁獵民族。

其典型代表分佈於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

7.韓國型(hosonid)

東亞型別的韓國子型別,特徵是皮下脂肪適中,身材中等;臉比較大、鼻子較寬、嘴脣較厚,膚色較淺。

8.羌人型(qiangid)

得名於中國古代的羌人,是東亞型別在青藏高原的代表。

他們可能融合了一些阿爾泰型別人群(中亞遊牧民族的型別)的成分,顴骨較高和五官分明。

其典型代表是藏族、門巴族、阿昌族等藏緬語族。

二、鄰國常見型別

1.薩摩型(satsuma)

屬於通古斯型別(中國東北部和俄羅斯遠東的人群型別)和南方蒙古型別(東南亞人群型別)的混合,以鹿兒島的薩摩地區命名。

其祖先有可能是古代中國南方以及馬來亞的移民。

如今是日本南部沿海鹿兒島、本州島、九州島的主要人群,在琉球和朝鮮沿海也有分佈。

2.筑前型(chikuzen)

這是一種特殊的日本人群,得名於古日本的筑前國(現為福岡縣)。

這一型別來自於通古斯型、南方蒙古型和阿依努型的混合,經常在日本古代的武士階層及其後代中出現。

主要分佈於九州島北部,在日本列島其他區域也有少量分佈。

3.石川型(ishikawa)

日本北部和東部的特殊型別,得名於石川地區。

他們可能是東亞人群與新石器時代島嶼上的矮小阿伊努人的混血後代。

常見於本州島中北部和東北部,在北海道也有少量分佈。

4.役人型(yakonin)

這是相當稀少的日本人群型別,與古代日本貴族及**階層有關,得名於日語「官僚」一詞。

這一人群具有歐化特徵,這可能是受到來圖蘭型(中亞的人群型別)、迪納裡型(東歐和義大利山區的的人群型別)及東亞人群的影響,但更可能是東亞型的特殊表現。

役人型在日本各地和韓國零星存在,在中國的總數稍多一些,稀疏分佈於環渤海和西南地區。

5.信越型(koshi)

得名於日本的越州地區,屬於華北型別和韓國型別的混合,混有一些古亞細亞型和阿伊努型的成分。

窄面窄鼻,身高較矮。

6.岡山型(okayama)

得名於日本的岡山縣。

他們可能起源於東亞大陸,在鐵器時代通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可能是當今日本文化的主要創造者的後代。

如今在日本岡山沿海、京都和本州島中部分佈廣泛,在朝鮮、滿洲和中國部分地區也有發現。

7.琉球型(ryukyuan)

位於日本南部和琉球群島,因琉球群島而得名。

特點是身材矮小、圓顱、膚色較淺;眼睛較大、鼻樑較高;體毛比較豐富,頭髮部分為波狀發。

8.阿伊努型(ainuid)

這些人是古代日本北部的原住民。

阿依努型人群在史前時代分佈的很廣,遍佈從俄羅斯沿海到印度尼西亞的大片區域,甚至包括加拿大西部,近代分佈於北海道、北方四島、庫頁島。

千百年來,由於日本對北海道的開拓,如今阿伊努人大多和日本人通婚,典型的阿伊努人數量已經十分稀少。

他們的特點是身材矮壯、長顱型,面容粗獷、深目捲髮,體毛極為發達。

三、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常見型別

1.通古斯型(tungid)

中亞地區的典型型別,廣泛分佈於從戈壁沙漠到西伯利亞凍土的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往中亞西部擴張。

通古斯人身材粗壯、四肢短;頭較短、臉圓而扁平、單眼皮較多;淺棕黃膚色,直黑髮,體毛少。

臉部特別扁平、低顱型、短頭顱的戈壁型別常被視為通古斯型的代表。

此外,在阿爾泰地區、日本和朝鮮也都能發現受通古斯人影響的人群。

2.西蒙古型(kumid)

通古斯型別的子型別,主要分佈於蒙古高原、哈薩克和新疆,常見於新疆地區的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等。

其特徵是頭骨低而寬、臉圓而胖,單眼皮較為常見,粗黑髮、鬍鬚稀少(但比其他通古斯型別多)。

3.圖瓦型(taygid)

西伯利亞地區的通古斯型亞型。

面部特徵類似蒙古人,常見單眼皮,擁有非常高、寬而平的臉,薄嘴脣,柔軟的直髮,棕色或黑色的眼睛,膚色非常淺。

這種型別在圖瓦人、鄂溫克人等族群中比較常見。

4.阿爾泰型(aralid)

通古斯人的西部型別,影響了中亞草原的廣大圖蘭人群。

在古代,他們可能建立了匈奴、柔然汗國、哈扎爾汗國,統治著域內的圖蘭、諾迪克和地中海型人群。

如今,他們是哈薩克最常見的人群型別,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和俄羅斯韃靼共和國的突厥語人群中也有分佈。

5.西西伯利亞型(west sibrid)

曼西人、涅涅茨人、多爾甘人等。

他們的面部特徵在於突出的鼻子和傾斜的前額,膚色較淺,髮色為淺棕色到黑色,身材較矮。

6.東西伯利亞型(east sibrid)

接近北極地區的蒙古人種型別,分佈於東西伯利亞和堪察加半島。

常見於因紐特人、伊捷爾緬人、楚科奇人、科里亞克人等寒冷地區的族群。

特徵為下頜較小、小眼睛、嘴脣相對較厚、鼻子長而窄,膚色很淺,身材矮壯。

7.黑龍江-庫頁島型(amur sahalid)

俄羅斯黑龍江流域地區、庫頁島、千島群島常見的人群型別,典型代表是尼夫赫人。

和其他通古斯型別人群相比,他們身材矮小、體毛較多、下巴突出。

這顯示出他們與阿伊努型別融合的可能。

8.因紐特型(inuit)

典型的因紐特人分佈於阿拉斯加、努納武特、拉布拉多、格陵蘭島。

這些人是最靠近北極圈的原住民,表現出人類對最極端氣候的適應。

四、東南亞地區常見型別

1.南方蒙古型(south mongolid)

南方蒙古型人群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群之一,是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佔統治地位的人群。

他們可能起源於東亞大陸,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向南方擴張,替換了當地的土著——維達人和尼格利陀人。

南方蒙古人群種類多樣,分佈於從馬達加斯加到日本甚至復活節島的廣大區域。

如緬甸山區矮壯的德昂-布朗型、瘦長的撣族型、印尼的新馬來型、東南亞群島森林的原始馬來型到強壯的太平洋型。

他們的特徵是高顱型,低面(五官在臉部位置較為靠下),棕黃色**,較寬的鼻翼和臉部,單眼皮較少。

2.原始馬來型(proto-malaid)

原始馬來型混入了一些維達型(南印度和斯里蘭卡的原住民)、美拉尼西亞型(美拉尼西亞群島和巴布亞島部分地區的型別)、尼格利陀型(東南亞矮小土著)的成分。

和後來的新馬來型相比,他們保留了更少的蒙古人種特徵。

在爪哇、菲律賓、蘇拉威西島等地有分佈。

3.達雅克型(dajk)

原始馬來人的子型別。達雅克人習俗與臺灣泰雅人類似,可能和臺灣原住民有共同起源。

分佈於菲律賓、馬來群島尤其是加裡曼丹島的達雅克人中,與亞馬遜河土著類似,十分適應熱帶生活。

這種型別在臺灣、馬達加斯加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也有分佈。

4.新馬來型(deuterium-malaid)

是東南亞群島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型別,特徵是闊臉寬下頜,後傾的額頭,扁平的鼻子和矮小的身材。

廣泛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西部和馬來西亞等地。

5.紹姆班型(shompen)

印度和緬甸之間的尼科巴群島的特有型別。

他們通常有蒙古型的眼睛、厚嘴脣,身材矮小或中等。

6.布朗-德昂型(palaungid)

7.撣族型(shanid)

他們德昂-布朗型別和東亞型別的混合,常見於緬甸東部和寮國北部,身材矮小到中等。

8.尼泊爾型(nepalid)

羌人型、印度帕米爾型和達羅毗荼型的混合類群,身高中等,常見於尼泊爾。

9.東孟加拉型(east bengalid)

南方人和北方人有什麼差異,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性格有什麼區別?

聽東北人講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地區差異,一看就是經驗之談!一是體溫上差異,二是酸鹼度體質的差異。三 顏色,四是身材相貌。五是性格特徵和表達方式不同。六是飲食口味不同。七是思維方式的不同。秦嶺淮河以南,屬於南方。中原人體溫在36.5到36.7度之間。東北人體溫最高36.7度到37.0度。屬於熱性體徵,酸性...

南方人和北方人五官有什麼不同,南方人和北方人五官有什麼不同?

南方人長得比較秀氣一點,五官比較精緻一些,北方人比較大氣一些,五官應該比較立體一些!但是現在南北方差距越來越小了!都一樣,有的地方人個子矮點,比如四川 個人觀點基本差不多,南方人個子相對矮小,鼻子問題北方人也有很多塌鼻子的。環境不同南方人 大多數很白很細膩。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長相有什麼不同?包括五官,...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的 口味差別,北方人和南方人在體質上有什麼差別?

先說區別 北方菜口味濃一些,烈一些,南方菜淡一些,清一些。而且南方人的飲食習慣很科學,每日少量多次的進餐既避免了浪費又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是一旦到了北方,不管烤全羊還是土豆燉排骨,先上一盆,讓你吃了上頓不想下頓。北方的包子顯得大氣 粗獷,單從個頭上都可以看出來,而南方的包子大多小巧玲瓏,無論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