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呢

2021-08-10 00:06:36 字數 5937 閱讀 9394

1樓:

炎帝是黃帝的前輩。

正確答案請看以下文章:

炎帝和黃帝

《周易·繫辭下傳》說:“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之後眾多史籍幾乎是一致採用這一觀點:炎帝和黃帝是前後相承的關係。《漢書》、《白虎通義》幾乎都是原文照抄地記載:

“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越絕書·計倪內經》則說:

“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東漢蔡邕撰《獨斷》載:“《易》曰:

帝出於震。震者,木也。言宓犧氏始以木德王天下也。

木生火,故宓犧氏沒,神農氏以火德繼之。火生土,故神農氏沒,黃帝以土德繼之。土生金,故黃帝沒,少昊氏以金德繼之。

金生水,故少昊氏沒,顓頊氏以水德繼之。水生木,故顓頊氏沒,帝嚳氏以木德繼之。木生火.故帝嚳氏沒,帝堯氏以火德繼之。

火生土,故帝舜氏以土德繼之。土生金,故夏禹氏以金德繼之。金生水,故殷湯氏以水德繼之。

水生木,故周武以木德繼之。木生火,故高祖以火德繼之。”蔡邕在這裡以五行說來解釋朝代的更替,從伏羲一直排到漢。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東漢,炎、黃的傳承關係是沒有爭淪的,是比較一致的。

當然,史籍中也還有別的說法。

一為“兄弟說”。這主要是由於《國語》的一段記載所引起的。《國語·晉語》說: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乍看起來,黃帝、炎帝是少典與有蟜氏生的兩兄弟。其實不然。《帝王世紀》在關於黃帝的文字中是這樣記載的:

“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末,少典氏又取附寶,……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

”這就把因《國語》敘述不明白地方說明白了。

二為“同代說”。這主要是由於《史記》的那段記載所產生的歧義:“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軒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等等。

對於《史記》表述的不精確,以後的許多史籍都給予了訂正。《漢書·律曆志》載:黃帝“與炎帝之後戰於阪泉,遂王天下”。

這就是說,炎、黃阪泉之戰並非黃帝與炎帝之戰,而是黃帝與炎帝之後之戰。《三皇紀》曰:“炎帝之後凡八代,五百餘年,軒轅氏代之。

”炎帝、黃帝並非同時代的人,應該說是說得十分清楚的了。

綜上所述,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的關係是同源共祖、前後相繼的關係,他們各自代表著一個時代,既非父子,亦非兄弟,更非異族。炎黃之間的戰爭,是部落聯盟內部兼併與反兼併、控制與反控制之爭,是領導權即盟主地位之爭,是內戰,而並非民族戰爭。他們的逐漸融合、統一,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民族,今天,我們億萬萬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同源同祖,血濃於水,共一箇中華,情重於山,我們要攜手共進,同謀發展。

2樓:匿名使用者

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一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才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一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家人、一族人。

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才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在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複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係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血緣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對"炎黃子孫"之稱反對最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2023年5月,我們在上海會晤**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無共祖(共同的祖先)。

"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因此,他認為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場合裡,不要使用"炎黃子孫"一語。

2023年8月,筆者到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考察,聽到一些彝族學者提出了"中華彝族"的說法,覺得此說值得肯定,值得讚賞。因為其中的"中華"二字是指文化傳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緣關係,"中華彝族"就是接受了中華文化的彝族子孫,其含義既簡單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於"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一箇中心,逐漸傳佈四方。

歷史真相真是如此麼?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

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東夷的伏羲與出身南蠻的神農都比出身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向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身於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身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不論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總是徹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

3樓:兆瑞靳冰蝶

炎帝和黃帝不是同一時期的人,炎帝比黃帝要早11世.

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後代即為黃帝軒轅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孫,因此可以說,炎帝和黃帝之間相差11世。

所以就要說炎黃子孫.正如父子父子而不能說成子父也.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樓是**下的啊,我看幾行就暈了。

原因很簡單的,以前的‘帝’都是民心所向而產生的,即使戰敗威望仍在,而炎帝年齡大於黃帝,成為‘帝’要早些。雖然他敗給了黃帝,但後世仍習慣於把他放前面,以保持足夠的尊敬——象勝者黃帝對他一樣。

5樓:【緣分天空

黃炎沒有炎黃更好聽,是音節的問題。

6樓:月朗風青

都可以,可能因為炎帝年齡大於黃帝,國人尊老愛幼吧

7樓:母憐友新榮

念著順口,你要是想說黃炎也可以。反正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8樓:黛妮

一、原因:

1、“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遊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

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

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沖突。黃帝族打敗了炎帝族,由西北進入了中原地區。

黃帝與炎帝,又與居住在東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化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

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2、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語出《國語·周語下》。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

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二、定義: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

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

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9樓:

可能因為炎帝年齡大於黃帝吧!!!!!!

10樓:

歷史只是現代對過去的一種考證.

誰也不知道過去到底是怎樣

為什麼常稱“炎黃子孫”而非“黃炎子孫”?

11樓:醉意撩人殤

常稱“炎黃子孫

”而非“黃炎子孫”是習慣使然,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華夏民族的自稱。

“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

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12樓:潘璠的家

其實炎黃,黃炎都可以的,都是黃帝和炎帝的簡稱,縮寫。但是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在公共場合說黃炎別人會笑話你,那是為什麼呢?

原因一,中國人一直喜歡對稱的事物,因為中華文明是建立在伏羲的八卦圖之上的,包括後面的道家,儒家……這種性格使得中國人的語言也講究這種對稱美的思維,所以中國產生了詩詞,產生了押韻。

如果把黃帝放在前面那麼就是黃炎,從聲音學的角度來說,黃的聲調高,炎的聲調低,這樣不押韻,一般中國人習慣把聲調高的放在後面,也就是黃應該在後面。

所以從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就喜歡叫炎黃。

原因二,中國人的黃姓很多,如果把黃字放到前面就使人感覺黃炎是一個姓黃叫炎的人,炎黃其實不是黃帝和炎帝的意思,炎黃其實是炎帝和黃帝部落的意思。而且如果叫黃炎感覺是一個人,這樣聽起來不舒服,對祖先的不尊重。

在年代上,炎帝早於黃帝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則因為炎帝是三皇中的神農氏,而黃帝則為五帝之首(該版本認同較多),地位上炎帝高於黃帝,必定我們是農耕文明。

(對於那段依靠口口相傳記述的歷史,肯定會有不同觀點,而且還不會少,但我是這樣認為的,我對你的所有回答,都是我的一家之言)

司馬遷的《史記》前後的記述是有很大不同的,《五帝本紀》部分,完全沒有年代的劃分,《夏本紀》和《殷本紀》有了年份,但跨度較大,並不詳細。《周本紀》中的斷代就比較明確了,《十二諸侯年表》開篇第一句“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則說明了太史公對無法明確斷代的無奈。

而最後的《孝武本紀》年,月,日,以及改元都有。這說明太史公在記述歷史的時候,如果沒有明確斷代及年份的部分,乾脆放棄,留給後人考證,也證明的他的嚴謹。(比我們早2000多年的專業人士,都無法對那個年代明確斷代,我們有這樣的爭議不足為奇的。

所以,有些東西不必苛求。)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 我的理解是:炎帝,被尊為神農,之後歷代都自稱炎帝,同時也稱為神農氏,因此他們是一個朝代。

到了黃帝的時候,神農氏已經衰落,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

漢代賈誼《新書》雲:“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 對於這個,我對這部書沒有看過。因此不好回答,就說一個不靠譜的觀點吧:

我們知道,堯舜禹之間是禪讓的關係,而炎帝時代,是否是禪讓關係呢?如果是,那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炎黃決戰則演繹成了末代炎帝與黃帝之間的兄弟奪位。(不過我認為你找的那個書的觀點,本身或許就不靠譜。)

為什麼中國人說自己是炎黃子孫

炎 指炎帝 yan emperor 以姜水成 今寶雞市境內 黃 指黃帝 yellow emperor 以姬水 今陝西武功漆水河 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

為什麼說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是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

炎黃 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專 族的首領。他們自西屬方遊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 今河北省 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姬 號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 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 發生了三次大沖突。黃帝族打敗了炎帝...

孫策為什麼叫江東小霸王而不是叫江東霸王呢

孫策被稱為小霸王與他的性格有關。孫策很自信也很具有政治頭腦,從他不盲從袁術稱帝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但是孫策的缺點就是喜歡殺人並且死要面子,這與項羽很像。有史料記載 孫策知道一個文人叫高岱,於是想與他倫學問,但是高岱對於孫策的問題皆回答不知道,孫策又聽信小人所言,認為是高岱瞧不起他,於是將高岱關押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