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孫臏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2021-08-11 02:12:47 字數 5011 閱讀 7345

1樓:匿名使用者

縱觀《孫臏兵法》十六篇,在繼承孫、吳軍事思想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和延伸。 首先,孫臏在《威王問》中闡述了戰爭是政治鬥爭工具的戰爭觀。他明確地說,戰爭不是什麼別的,而是先王傳佈"道",即政治的工具。

先王不是不想要"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為社會創造和平的生活環境,但是,依靠空口說教辦不到,所以才"舉兵繩之",用戰爭的手段禁止爭奪。然而,戰爭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並不是可以經常使用的。戰勝固然可以"存亡國,繼絕世",而一旦戰敗,則會"削地而危社稷"。

所以,對待戰爭"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戰爭的國家一定滅亡,貪圖勝利的人一定受辱。孫臏的這種戰爭觀顯然比《司馬法》所說的"以戰止戰"的思想更加深刻。

戰爭作為布"道"的手段,進行戰爭一定要合於"義","戰而無義,天下無能固且強者"。經濟是戰爭的基礎,只要有充足的物質準備,小城照樣能鞏固堅守。在《強兵》篇,孫臏又進一步提出,要想強兵,當務之急在於"富國",明確揭示了戰爭對於經濟的依賴關係,在理論上發展了孫武所提出的"因糧於敵,取用於國"的論題。

其次,發展了孫武"任勢"的軍事理論,明確提出了"因勢而利導之"的作戰原則。《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孫臏貴勢",這指明瞭孫臏兵法的特點。

勢是戰爭態勢,是敵我雙方軍事實力(包括兵力、**裝備、軍事物資等)的佈局。孫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勢",即駕馭戰爭態勢的思想。孫臏則在"任勢"的基礎上,提出創造和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的各種原則。

他在《威王問》中說:"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而士的鬥都應當在創造優勢的條件下進行。如齊威王問:

敵我兩軍實力相當,兩軍將領相望,陣勢都很堅固,誰也不敢先動,應該怎麼辦?孫臏回答:先派少量部隊,由賤而勇敢的將吏率領去試探攻擊,接戰後只許敗,不許勝,把主力部隊隱蔽地布好陣勢,待敵軍分兵追擊我小部隊時,我軍從側翼攻擊敵軍主力,就可獲得大勝。

在應付"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戰爭態勢時,孫臏提出要"讓威"。即避開敵人鋒芒,隱蔽好後續部隊,以便使我軍能隨時轉移。主力部隊將持長兵器的戰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戰士排在後面,選派弩機手援救危急。

等待敵人攻擊能力下降,再行反擊。這也是充分利用敵我雙方的條件,造成有利於我的態勢,以扭轉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要及時抓住有利戰機。

孫臏把弓弩比喻為"勢",也正在於說明戰爭就是要爭取發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間。孫臏還注意利用各種地形創造有利的態勢。他在《官一》篇說:

在山險中作戰,要放開谷口,把敵人引出山谷來交戰。在雜草叢生的地方作戰,要虛設旌旗,誘敵深入,進行消滅。"易(地形平坦)則多其車,險(地勢險阻)則多其騎,厄(山陵狹谷地帶)則多其弩。

"自己要搶佔有利地勢,攻擊處於不利地勢上的敵人,這叫做"居生擊死" 總之,孫臏主張把握有利戰機,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創造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態勢,以爭取戰爭的勝利。其三,孫臏指出了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戰》篇中說:

"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現。中國的人文思想導源於春秋,戰國時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在人不被當做人看待的**時代,孫臏能指出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無疑是進步的。從人文主義的論題出發,孫臏與孟子一樣,也提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

他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所謂"人和",就是得眾、得人心。

"得眾者,勝","不得眾者,不勝"。孫臏的這種以人為貴的軍事思想,顯然也是由繼承《司馬法》的"仁本"思想而來的,但提法又超越了《司馬法》,是戰國時代人文思想在軍事學理論方面的重要表現。其四,孫臏在軍事學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陣法。

春秋時,由於盛行以車兵為主的方陣作戰,陣法大多以"三陣"、"五陣"為主。戰國時,由於形成以步兵為主,車、騎兵為羽翼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又出現了大規模的野戰和圍城戰,所以軍陣的陣法更加複雜化了。孫臏在《官一》篇中,指出了十幾種陣法,如:

索陣,用來進剿敵人;囚逆陣,用來疲憊敵人;危□陣,嚴兵以臨敵;雲陣,以弓弩與敵對射;羸陣,圍困敵人;闔燧陣,用來消滅敵軍前鋒;皮傅陣,用來強攻救援;錯行陣,聲張軍威;刲陣,攻擊高陵之敵;雁行陣,適合擺在蜿蜒曲折而多荊棘的路上;錐行之陣,適於火燒敵人的輜重糧草及接應的戰車,等。這就大大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軍陣陣法。孫臏還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陣作戰的理論,"用陣三分,每陣有鋒,每鋒有後,皆待令而動。

鬥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這就是說,用八陣作戰,可以把兵力分為主力、先鋒、後續部隊三支。作戰時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敵,而以其它三分之二作為機動兵力蓄勁待敵。

如果敵人弱而亂,就用精銳的部隊擊潰它;如果敵人強而嚴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誘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後,再行進攻。孫臏對於運用八陣作戰的說明,是經典式的說明,這可以使我們從中瞭解古代軍陣作戰的奧祕。 這是他多年統兵作戰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其五,孫臏在一系列戰略戰術上也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指導原則。如:他提倡堅持積極進攻的戰略原則,在《威王問》中說:

"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張打擊敵人沒有設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處。這個說法顯然繼承了孫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思想。但孫臏並沒有簡單地吸收,而是把它從一般策略原則昇華為戰略原則,使它變成整軍經武的急務。

孫臏還發揮了孫武"攻其所必救"的軍事原則,把這一原則與"批亢虛"、"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結合起來,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對於孫武"我專而敵分"、以寡敵眾的戰術原則,孫臏也有創造性的發展。他提出對強敵要避開鋒芒,而引誘迷惑敵人,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我卒並而擊之"。

孫臏在軍隊建設上提出選拔將帥的原則是"知道者",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在國內得民之心,在國外知敵之情,上陣知八陣之經;見勝利敢於戰爭,不見勝利敢於進諫。他還提出了一套軍事教育法則,即五教法:處國之教,行行之教,處軍之教,處陣之教,利戰之教。

並主張在軍中選拔一批勇武的戰士做選卒,以他們為衝鋒陷陣的主力。他認為,具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國家才會"戰勝而強兵,故天下服矣"。(《見威王》)當然,《孫臏兵法》作為二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會有侷限和不足。

例如:它雜有陰陽五行的神祕成分,認為日月星辰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有時對於戰爭中的地形等物質條件看得過於片面和絕對。

但這些缺點和不足並不影響它的價值。它是戰國時期戰爭實踐的理論總結,繼承了前輩軍事家的優秀成果,又對這些成果進行了發揮創造,在我國的軍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樓:匿名使用者

孫臏是我國戰國時齊國人,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他曾與龐涓一起拜師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到魏國當上了將軍,他嫉妒孫臏的才能,於是以同學之名將孫臏請到魏國,可暗中卻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

結果魏惠王把孫臏治了罪,在他臉上刺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以致孫臏終身殘廢!

3樓:匿名使用者

孫臏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同時孫臏作為遊戲形象出現在網頁遊戲《大將軍》中。

中國歷史上十大傑出的軍事家是哪些 10

4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著名的軍事家主要有:

1、孫武。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著有《孫子兵法》一書;

2、孫臏。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3、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李牧、白起、廉頗、王翦。

4、漢朝的霍去病、衛青等

5樓:沉思中焚燒

孫武孫臏

孫臏,戰國時軍事家。在今山東鄄城人。孫武后代。

身長七尺約為(1.86米)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祕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

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2023年銀雀山出土,有一萬一千餘字。

白起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漢族,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李牧李牧(?—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戰國四大名將。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

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

韓信韓信(?—前196年),漢族,字重言,淮陰(時稱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楚州區留有與胯下之辱相關的“胯下橋”遺址,並在鎮淮樓東側建有韓侯祠紀念。西漢開國功臣,初屬項羽,後歸劉邦。

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

衛青衛青(?~公元前105年),漢族。字仲卿,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東平陽(今中國中西部山西臨汾西南)人,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

衛青父親鄭季,是一個縣吏,在平陽公主家做事時,和婢女衛媼私通,生下衛青。後來,衛青的同母異父姐姐衛子夫入宮得到漢武帝寵愛,所以他們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衛。

劉裕劉裕是在戰術上敢於創新的軍事家,即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巧妙佈陣,利用優勢彌補了自己的短處,使“卻月陣”成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戰術,充分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李靖李靖(571—649),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初傑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民族英雄。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

岳飛岳飛(1103.03.24-1142) 民族英雄、軍事家、抗金名將。

字鵬舉,諡武穆,後改諡忠武。岳飛19歲時投軍抗遼。紹興十一年(2023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2023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有《**穆集》。

戚繼光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

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司馬懿是傑出的軍事家嗎?諸葛亮不是傑出的軍事家嗎

樓主說的 我個人認為有些偏頗 首先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說過 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益州疲敝 這表明西蜀不是個長久之地 而那裡是長久之地呢,東吳和曹魏,因為諸葛亮的政策是聯吳抗曹 所以東吳是沒有可能得,目標只有曹魏,但是 司馬懿這邊皇帝在這裡 都城在這裡,經濟農業發展的很好,所以呢諸葛亮是力求一戰,而司...

為什麼說英阿馬島戰爭讓世界軍事家大開眼界

國防動員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國防動員,又稱戰爭動員,是指國家採取緊急措施,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統一調動人力 物力 財力為戰爭服務,通常包括武裝力量動員 國民經濟動員 科學技術動員 人民防空動員和政治動員等。國防動員直接影響到戰爭的程序和結局,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國防動員按規模可分為總動員和區域性動員...

鄭板橋是清代一位有名的書畫家。他一生最傑出的成就,是在詩書畫

最擅長的畫竹,創造了鄭體 書表示詩詞,墨書以及書法等。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朝的一位書畫家。他一生最傑出的成就,是在詩書畫方面獨樹一幟,堪稱 60 寶貴的財富是指他一生的 作品,在詩書畫方面傑出的成就,那些不朽的作品,以及某些作品專體現出屬的氣節和品質,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的財富 他的作品大都來著於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