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項羽的性格弱點,評價鴻門宴中的項羽的性格特點用文中話解釋

2021-08-30 04:13:37 字數 4985 閱讀 4721

1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後患。

近年來出現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這個問題,作出不同於傳統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僅此而已。(1)

學者周騁在《劉項關係與〈鴻門宴〉結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2)

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麼,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3)

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於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於商討。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看來,鴻門宴就是五個明白人陪著項羽這一個糊塗人。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舉起所帶玉塊,暗示項羽殺死漢高祖,項羽卻優柔寡斯,被漢高祖藉故逃脫。結果養虎貽患,導致漢軍勢力日後捲土重來。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能征善戰,叱吒風雲。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

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

然而,項羽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餘。

入關後,火燒秦宮。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

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離,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良言。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

所以,雖然項羽具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最終也難以避免失敗。

3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

評價鴻門宴中的項羽的性格特點用文中話解釋

4樓:匿名使用者

從鴻門宴看項羽的悲劇性格

漢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經吒叱風雲所向披靡的蓋世英雄項羽走上了絕路。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韓信十面埋伏,圍困於垓下,即現在的安徽省靈壁縣境內,後突圍至現安微和縣境內的烏江,因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劍自刎。也不知是歷史的實錄,還是後人的傳說,抑或是司馬遷在記載這段歷史時情不自禁,發揮了詩人的想象和**家虛構杜撰的才能,總之,我們看《項羽本記》中楚霸王項羽四面楚歌與美人虞姬生離死別即所謂霸王別姬的情景特別具有悲劇的色彩,且看:

項王軍壁壤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駐,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這是怎樣一個壯懷激烈令人蕩氣迴腸的場景!英雄末路,長歌當哭。這一悲壯慘痛感天動地的悲劇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絲毫不亞於古希臘任何一部悲劇。

也正因此,千百年來,楚漢相爭的故事一直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從司馬遷的《項羽本紀》開始,項羽就被塑造成一個悲劇的英雄,那鐵骨錚錚性格剛烈且極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後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與同情。如唐代詩人杜牧就曾寫下了有名的詩句: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對項羽烏江自刎頗感惋惜頗以為憾。而作為女性詩人,李清照對愛江

山也愛美人男子漢氣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讚美有加,推祟備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把個悲劇人物項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偉大!

作者在鴻門宴中雙是如何刻畫項羽的性格的?有哪些特點?

首先,項羽的悲劇性格表現為自矜功伐,自大虛榮。由於秦的主力是被項羽擊敗的,各路諸侯都聽命於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這使得項羽自矜功伐的驕傲心理更為膨脹。在項羽擁兵四十萬,進駐新豐鴻門,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形勢下,只有十萬兵員的劉邦

“欲王關中”的陰謀被告發。項羽“大怒”,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為尊嚴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別人對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場戰爭勢難避免了,卻被劉邦主動前來卑詞“謝罪”所化解。項羽聽出劉邦謙卑的口氣,感覺到劉邦非常尊重自己、無意與自己爭雄時,自大虛榮之心便得到了滿足,因而怒氣全消,不僅和盤托出告密人,而且設宴招待劉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會上劉邦的不辭而別本是禮節上的不周,但因為張良代劉邦轉獻白璧一雙,劉邦讓他滿足了自尊虛榮

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項羽的悲劇性格表現為缺乏原則性,過分仁慈軟弱。與劉邦對待告密者曹無傷

“立誅殺”的果敢態度不同,項羽對待洩露軍機的項伯卻採取聽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寬容態度。項莊以“軍中無以為樂”為由,請求為宴會舞劍助興,得到了項羽的同意後,才

“拔劍起舞”的,而項伯並不奏請,擅自舞劍,項羽對此睜隻眼閉隻眼,未加制止。在宴會進行中,劉邦的參乘樊噲“帶劍擁盾入軍門”,且將守衛軍門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說樊噲沒有資格進會場,對他的擅闖會場之舉應予制止。

但項羽並未將樊噲逐出,反以欣賞口氣連呼“壯士”,先後賜“卮酒”“彘肩”以壓驚,緩和氣氛。尤其是樊噲借項羽“復能飲乎”

的發問,指責項羽席間舞劍“欲誅有功之人”,項羽非但不怪罪樊噲的放肆無禮,反

而賜坐。所有這些,表現出項羽的過分仁慈軟弱,缺乏原則性。如果說因為項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洩露軍機的行為可以原諒,他的不請舞劍之舉可以默許,如果說因為樊噲的慷慨陳詞中把自己看得比懷王更高,且有“求賞”之意,滿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虛榮心理,便可以對樊噲格外寬容,優禮有加,那麼,可以斷定在項羽的心裡根本沒有原則性的概念。

誰能相信,無原則立場的人能夠成就一番功業呢?

再次,項羽的悲劇性格還表現為缺乏遠見,謀事不深,迂腐呆板。與劉邦入關之後為圖謀霸業而剋制“貪於財貨,好美姬”之慾相比,與劉邦拉攏項伯、卑詞

“謝罪”、在宴會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項羽缺乏遠見、

謀事不深的性格表現得十分明顯。他一聽說“沛公欲王關中”的訊息便“大怒”起來,想都不想就要下令發兵,儘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劉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進攻,項羽終因項伯的從中調停、劉邦的卑詞“謝罪”而取消了進攻計劃,反而熱情地招待起劉邦來。這就可以看出,項羽原先下令要“擊破沛公軍”的目的顯然是不明確的,發兵與否在項羽那裡如同兒戲一般,他行事是衝動的,他的決策難免有輕率之嫌。

劉邦在宴會上不辭而別,脫身獨去,項羽對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在爭奪天下的殊死鬥爭中,不多長几個心眼,目光不遠,謀事不深,怎能成氣候呢?就因為劉邦主動前來“謝罪”,就可以原諒對方,項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難道不知道放虎歸山,遺患無窮的道理嗎?

張良發覺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圖後,私下來到軍門找樊噲商量對策。樊噲進入宴會會場之後對項羽說的一番話與劉邦此前所說的話完全一個調子,即劉邦有功,應該獎賞。在緊張的宴會氣氛稍為緩和之時,劉邦藉口“如廁”,“因招樊噲出”。

劉邦獨去之時交待張良,要估計他回到軍中之後才可進獻白璧與玉斗,以拖延時間,穩住項羽。這裡一方面看出劉邦的狡詐與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劉邦與部下之間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間目的一致,認識一致,行動一致。與劉邦不同,項羽在宴會上對范增的以目示意、舉玉袂暗示都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甚至項莊席間舞劍被項伯阻撓也聽之任之。

這裡可以看出項羽與范增、項莊之間在行動意圖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間認識不致、思想不統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調呢?這裡不僅有項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項羽才智不足、謀事不深的因素在。

當張良獻上白璧一雙,項羽“置之坐上”之時,范增為痛失擊殺劉邦的良機而惱怒不已,不僅當場將張良所獻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並且壓抑不住失望與怨恨之情,脫口而嘆:“唉!子不足與謀!

”也許和司馬遷對劉漢王朝的積怨有關,我們看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儘管脾氣暴戾,殺戮成性,但卻是個有情有義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劉邦雖然多謀善斷,但卻是個背信棄義頗有些潑皮無賴相的“小人”。而且,乍看起來,項羽能征善戰,戰功赫赫,從表面上看,楚漢爭雄,劉邦遠非他的對手。可是,勝敗自有因果律,歷史到最後選擇劉邦而非項羽當然自有它的道理。

仔細分析,項羽的失敗絕非偶然。楚漢相爭,一開始項羽處於絕對的優勢,之所以到最後四面楚歌,走上了絕路,由此導致楚亡漢立,固然與項羽的狂妄自大驕傲輕敵和關鍵時刻當斷不斷以及殺戮成性不得民心等有著很大關係,但最主要的還應歸咎於他失敗的致命傷。

可是,對自己之所以會一敗塗地,項羽至死還執迷不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悲嘆:“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也。”此中原因,到是棋高一著的劉邦比他看得清,知道此中真味。

當上皇帝后,劉邦有次在洛陽南官設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熱,他問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說:“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點點頭,又搖搖頭,神色中未免有些得意地說: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是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來,歷史就是這樣無情而又有情,從來不會毫無根據地作出錯誤的選擇。

項羽是個徹頭徹尾的個人英雄主義者,這從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詩句“力拔山今氣蓋世

”中就可感受到他委實是個自高自大的“自戀狂”。中原逐鹿,沙場征戰只知道一味地“單打獨鬥”,而不知道招募英雄知人善任,即使自己“力拔山今氣蓋世”又有何用?

其最終的失敗無疑是鐵定了的。

而我們看劉邦的詩“大風起今雲飛揚,威加海內今歸故鄉,安得猛士今守四方”那種“安得猛士”、求賢若渴,盼望天下英雄為我所用治國安邦的情懷躍然紙上,感人肺腑。所以,楚漢相爭,鹿死誰手,僅僅從兩個對手吟唱的詩中就可看出端倪,找到答案。

鴻門宴後劉邦項羽結局,如果鴻門宴上項羽殺了劉邦結局會怎樣呢?

鴻門宴上,劉邦藉故逃脫回到漢營。第二天,項羽進入咸陽,燒阿房宮,分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以彭城 今江蘇徐州 為都,封劉邦為漢王,封地為巴蜀之地。劉邦入漢之時,燒燬棧道以示自己不會出川。此後,項羽忙於解決齊國田橫叛亂,被劉邦新拜之將韓信趁機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平定三秦,然後渡河北上東進,一路打到燕趙...

求《鴻門宴》評析,《鴻門宴》賞析

講那麼多幹嘛,誰有心情看完啊!鴻門宴簡單說就是對英雄,儒士,霸王,小人,無名,聰明,蠢材的很好展示。他對後來亂世人們的思想影響很大!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後裔,從24歲 前209 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 前202 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雲湧的反秦鬥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

求翻譯鴻門宴,鴻門宴的原文及翻譯

孰與君少長?你和他比起來,年齡誰大誰小?大王何來操?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麼?賓語前置句。何操 即操何。帶了什麼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誰為大王您出的這個計策呢?且為之奈何?那麼 我們該怎麼辦?而,連詞,無實意 豎子不足與謀!這種小子不值得與其共商大計!范增起,出,召項莊。范增起身出去,召見項莊。沛公不勝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