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全皓月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文物涵括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其中尤其以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最為突出。
自建館以來,通過考古發掘、徵集和捐贈獲得歷史文物藏品82000餘件,精品的歷史文物有3000餘件,國寶級文物16件(組),國家一級文物720餘件(組)。東漢的銅奔馬、魏晉時期的「驛使圖」畫像磚,已分別被定為國家旅遊和郵電事業的標誌,其中收藏的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已知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劍齒象骨架化石。還有發現的亞洲已知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合川馬門溪龍古生物化石標本。
館內收藏有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字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當年開通、保衛「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畫面,又是研究中國古代中西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的佐證。博物館內還儲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複製品。
代表藏品永樂款鎏金菩薩坐像:明代,像高20.3釐米。
此像頭戴花冠及髮髻冠,菩薩面部廣額豐頤,雙目微垂,面容慈祥。身披帛巾,胸部前飾纓絡,衣紋弧線流暢優美,下裙寬大貼體,結跏趺座於深束腰仰覆蓮臺座上。蓮座底上陰刻「大明永樂年施」銘文,當為明代朝廷賞賜給西北地區藏傳佛教領袖的貢品。
菩薩像整體結構勻稱,雕刻細膩精製。雖然還儲存著元代以來阿尼哥「梵像」的影響,但造型已趨向於嫵媚,標誌著內地漢化藏傳佛教藝術的成熟,是一件耐人尋味的珍品。 複道三角紋圜底彩陶罐:
齊家文化,蘭州市八里窯崖頭出土,口徑9.5釐米,高22釐米;甘肅省博物館藏。夾砂橙黃陶,通體施紫紅彩。
口沿內外各繪一圈倒三角網紋,耳部繪折帶紋,腹部兩面分層繪複道三角紋,各層之間用平行線分隔,腹兩側繪菱形網紋。圖案皆由平行線組成,繁縟而不亂。 葫蘆形網紋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半山型別(距今2023年前)蘭州市花寨子出土 高46.7釐米,口徑12.2釐米,底徑16.
8釐米。施紅、黑彩,頸部繪網紋,肩、腹部繪六組葫蘆形網紋,間飾鋸齒紋。 旋渦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半山型別(距今2023年前),蘭州市花寨子出土,高22.5釐米,口徑14.1釐米,底徑10.
6釐米。罐身施紅、黑彩,口沿內彩,有橫豎平行條紋相間排列,腹部繪紅、黑彩多條相間旋紋五組。 彩繪木博戲俑:
西漢,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人高29釐米。兩位老者在玩博戲,這是戰國到漢代非常盛行的一種娛樂形式。匠師以簡單明快的藝術造型,刻畫了兩位老者全身貫注的博弈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對弈時蓄勢待發的場面。
銅奔馬,東漢,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通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1釐米,重7.
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賓士狀。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組騰空、一足超越飛鳥的剎那瞬間。
絹底平繡人像:西漢,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高7.2釐米。
紅色絹底,用絳、淺綠、淺黃、黑色絲線平繡二人像,作對話狀。
2樓:沸騰吧涼白開
是指裡面的驛使圖畫像磚麼
在國家寶藏的27個寶藏裡面包括這個
而且還在qq瀏覽器的專題裡面看到過
現在用裡面的識你所見功能,還能直接識別該寶藏顯示詳情
大同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保利藝術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3樓:沁兒小姐
2023年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讓世人瞭解到青州是北朝晚期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一大中心,而且藝術水平位居當時全國前列。與此同時,關於青州北朝佛教造像的收藏與研究,在海內外漸成熱點。在國內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幫助下,保利藝術博物館徵集到一批青州北朝佛教造像,為搶救保護祖國珍貴文化遺產又做出了新貢獻,並使之成為除青州市博物館外,國內收藏青州北朝佛教造像最集中、最系統的博物館。
粗略計算,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的40餘件石造像中,青州造像佔了三分之二。其中,既有背屏式三尊造像和帶背光佛立像,也有單體佛立像及單體菩薩立像,更有罕見的半跏思惟菩薩像,類別頗為齊全。它們的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及隋代,涵蓋了整個青州佛教雕塑藝術的顛峰期。
其中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比丘尼法想造彌勒三尊像,為已知有準確紀年的、時代最早的青州造像,較以往學者們關於青州造像約始於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的推測提早了10餘年,而且它所體現出的形制為背屏中間立主尊彌勒佛,主尊兩側為脅侍菩薩,背屏上方雕作捧塔、彈奏箜篌等姿態的伎樂飛天,主尊與脅侍間分別雕翔龍,翔龍口吐蓮莖、蓮蕾,上出蓮臺,蓮臺之上即立脅侍菩薩。這種形制與時代稍晚的青州背屏式三尊造像大體相同,結合其嫻熟的雕刻工藝,我們有理由相信,早在公元6世紀初,青州佛教造像藝術即已大體成熟。
千餘載的風風雨雨,特別是以「三武滅佛」為代表的大規模毀佛運動,使留存至今的北朝佛教造像大都殘損嚴重,特別是單體造像完整者為數極少。即使是青州龍興寺窖藏所出石佛像,絕大多數均殘斷成若干碎塊,有些僅剩下身軀,甚至是手、腿等區域性。保利藝術博物館所展出的這批青州佛教造像,也有一部分未能躲避當年的「法難」,但經拼接、粘合,現已基本完整,有的僅是手臂等個別部位殘缺。
更為難得的是,其中一尊通高達118釐米的北齊佛立像,通體未見任何殘損,纖細的雙手依然完好,表面貼金彩繪亦大部分保留下來,甚至連底座亦原樣儲存,堪稱罕見的奇蹟,在所見的北朝青州單體佛造像中,此件佛立像當屬儲存最為完整者。想來,當是由虔然的佛教徒,不惜冒生命危險,違抗詔令而將之偷偷埋藏在地下,才有瞭如今的完整。佛教講「有緣」。
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這些佛像能夠完好地儲存到1400多年後的今天,也確實與今人「有緣」。
閩臺緣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4樓:手機使用者
精品展設在一樓西臨時展廳,集中展示描建與臺灣丁藝美術界歷年來創作的工藝精品,展示閩臺民間文化交流活動的盛況,並現場製作展示,讓參觀者參與互動。
展品由泉州市民間丁藝美術家協會各會員單位提供,展品種類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泉州木偁、泉州刺繡、德化瓷器、永春漆籃、泉州脫胎工藝品、神將盔帽、泉州花燈、竹編工藝、銅製器具。臺灣工藝美術品取設有金門陶藝、琉璃工藝、交趾陶藝、木偶、宗教、木雕、石雕、琉璃。還有閩臺民俗宗教展品,有神將陣頭、盔帽、陣仗、銅器、繡仗、文轎、武轎、神像等,以及宗教慶典的各類道具。
二樓「閩臺緣」主題館
第一部分:遠古家園———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連,閩臺兩地原始文化密切聯絡,共同開闢了遠古的家園。
第二部分:血脈相親———閩臺兩地同根同宗,血脈相連,骨肉相親。
第三部分:隸屬與共———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
第四部分:開發同工,數以百萬計身強力壯的福建移民,渡臺把寶島從荒蕪之地開發為富庶之區。
第五部分:文脈相承———今天台灣的方言、祭器、民間工藝、手工技術等,仍保留著濃郁的閩南和客家傳統。
第六部分: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臺,帶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臺灣民間供奉的各種神靈,絕大部分由福建傳入,其祖廟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風俗相通———臺灣與福建尤其是閩南,風俗相通,習慣相同。
在這七部分前還設定了序廳,展示了古(清)代閩臺的地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還通過「前言」對該館所要展示的內容以及閩臺兩地深厚的「五緣」關係進行提示。在主題館共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文獻,這些珍貴的文物文獻見證了閩臺兩地深厚的歷史淵源,將再現閩臺骨肉親的種種歷史場景。
三樓「鄉土閩臺」專題館
「鄉土閩臺」專題展面積1500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個時節,通過全場景式的陳列手法,展現閩臺兩地共同的民俗風貌。臨時展廳面積1500多平方米,可舉辦各類臨時展覽及活動,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動的平臺。
著名畫家作品展
竣工開館慶典之際,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三樓東展廳將集中展示餘承堯、沈耀初、李碩卿、魏傳義、黃達德、王武龍、蔡金章、陳一峰、張自生、方照華、唐敏達、蔡國強、郭寧等10多位閩臺著名畫家100多幅作品
良渚博物館中的文物介紹,良渚博物館裡的文物各叫什麼名字?
從序廳右轉便進入第一展廳,這裡概貌地介紹了良渚文化的內涵 分佈範圍。整個第一展廳,在以良渚文化時期古老的原始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畫場景中,復原了當時的快輪製陶和先民紡織的生動場面。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時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石犁 石鏟 石刀 破土器 石鐮以及當時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
湖南省博物館有什麼好看的湖南省博物館有什麼文物
湖南省博物館常設展覽有馬王堆漢墓文物 商周青銅器 歷代陶瓷 明清書畫。其中馬王堆漢墓陳列最為精緻,馬王堆是西漢時期家族墓葬群,出土文物300多件,還有一具儲存完好的女屍。文物數量之多,儲存至完好是罕見的。我去過的這麼多博物館裡面,湘博真的是數一數二的硬體設施很不錯的。而且免費對市民開放 相當不錯了 ...
中國博物館文物收藏共計多少,除了中國的博物館,哪些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精品最多
截止至bai2013年末,中國國家博物du館總建zhi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dao國博藏品數量內為100餘萬件,容展廳數量48個。中國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簡稱國博,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