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在實驗室中,通常是通過加熱酒精和濃硫酸(體積比為1:3)的混合物,使酒精發生消去反應而製得乙烯。在這個反應中,濃硫酸起催化劑的和脫水劑的作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h3ch2oh→濃h2so4△→ch2=ch2↑+h2o
注(1)儀器連線後,要在加入藥品之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在燒瓶中放入幾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熱沸騰時劇烈跳動(暴沸)。
(3)硫酸要用98%的濃硫酸,酒精要用無水酒精,濃硫酸和無水酒精的體積比為3:1
(4)濃硫酸與無水酒精混合時,要遵循濃硫酸稀釋的原理,按濃硫酸溶於水的操作方法混合無水酒精和濃硫酸 ,即將濃硫酸沿容器內壁慢慢倒入已盛在容器中的無水酒精中,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無水酒精和濃硫酸的混合物。
(5)加熱混合液,使液體溫度迅速升到170℃,這時就有乙烯生成。
(6)溫度計水銀球應伸入混合液液麵以下,以控制液體的溫度,有利於產生乙烯。
(7)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乙烯。
(8)實驗結束時,要先將導氣管從水中取出,再熄滅酒精燈,反之,會導致水被倒吸。
最關鍵是:加熱混合液,使液體溫度迅速升到170℃.
乙醇發生消去反應時,不用氫氧化鈉溶液,鹵代烴發生水解反應時,才用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的作用是中和鹵代烴水解生成的鹵化氫,有利於反應向水解的方向進行。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2樓:實實周鸞
除去雜質,在乙醇消去反應中濃硫酸可能會脫去乙醇的h、o元素變成c,而濃硫酸會和c加熱反應生成so2和co2,so2不除去會和酸性高錳酸鉀反應,無法確定是乙烯還是so2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所以要用naoh除去它
3樓:匿名使用者
乙醇消去反應中的濃硫酸可能會產生co2,so2,為了排除雜質氣體的干擾,才用naoh。
4樓:匿名使用者
瞅你追問的態度,粑粑食用多了吧,真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5樓:冷莜之殤
naoh用於除雜,除去乙烯中混雜的co2和so2濃硫酸將乙醇碳化:
ch3ch2oh+2h2so4=2so2+5h2o+2cc+2h2so4(濃)=co2↑+2so2↑+2h2o
乙醇的消去反應中naoh的作用
6樓:匿名使用者
你記錯了吧。乙醇的消去反應的反應條件是濃硫酸、170°c。鹵代烴的消去反應條件才是氫氧化鈉醇溶液加熱。
7樓:
除去雜質,在乙醇消去反應中濃硫酸可能會脫去乙醇的h、o元素變成c,而濃硫酸會和c加熱反應生成so2和co2,so2不除去會和酸性高錳酸鉀反應,無法確定是乙烯還是so2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所以要用naoh除去它
8樓:super學習之神
除去so2.co2與揮發出的乙醇對後面檢驗乙烯存在的干擾
乙醇消去反應的注意事項、10%氫氧化鈉的作用?
9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10%氫氧化鈉的作用是除去濃硫酸炭化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10樓:yao輸就輸給追求
我認為是由於在濃硫酸作用下,使乙醇發生碳化反應,碳與濃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氫氧化鈉的作用在於氣體除雜,出去生成氣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
11樓:焦錫茂
在實驗室中,通常是通過加熱酒精和濃硫酸(體積比為1:3)的混合物,使酒精發生消去反應而製得乙烯。在這個反應中,濃硫酸起催化劑的和脫水劑的作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h3ch2oh→濃h2so4△→ch2=ch2↑+h2o
注(1)儀器連線後,要在加入藥品之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在燒瓶中放入幾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熱沸騰時劇烈跳動(暴沸)。
(3)硫酸要用98%的濃硫酸,酒精要用無水酒精,濃硫酸和無水酒精的體積比為3:1
(4)濃硫酸與無水酒精混合時,要遵循濃硫酸稀釋的原理,按濃硫酸溶於水的操作方法混合無水酒精和濃硫酸 ,即將濃硫酸沿容器內壁慢慢倒入已盛在容器中的無水酒精中,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無水酒精和濃硫酸的混合物。
(5)加熱混合液,使液體溫度迅速升到170℃,這時就有乙烯生成。
(6)溫度計水銀球應伸入混合液液麵以下,以控制液體的溫度,有利於產生乙烯。
(7)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乙烯。
(8)實驗結束時,要先將導氣管從水中取出,再熄滅酒精燈,反之,會導致水被倒吸。
最關鍵是:加熱混合液,使液體溫度迅速升到170℃.
乙醇發生消去反應時,不用氫氧化鈉溶液,鹵代烴發生水解反應時,才用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的作用是中和鹵代烴水解生成的鹵化氫,有利於反應向水解的方向進行。
乙醇的消去反應方程是什麼?
12樓:浪浪的百鳥衣
消去反應是指有機物在適當條件下,從一個分子脫去一個小分子(如水、hx等),而生成不飽和(雙鍵或三鍵)化合物的反應。包括醇的消去反應和鹵代烴的消去反應。在中學階段,酚不能發生消去反應,並不是所有的醇或鹵代烴都能發生消去反應。
醇分子中,連有羥基(-oh)的碳原子必須有相鄰的碳原子且與此相鄰的碳原子上,並且還必須連有氫原子時,才可發生消去反應。反應一般使用濃硫酸作催化劑,使醇類脫去羥基生成含雙鍵的有機物。
乙醇可發生的化學反應
1、乙醇可以與鈉、鉀、鈣、鎂、鋁等多種活潑金屬發生置換反應。如:
2、醇的脫氫氧化反應是有機氧化還原反應中重要的一類,但在發生脫氫氧化時,必須有催化劑,也必須「有氫可脫」即醇分子中與羥基相連的同一個碳原子上必須有氫原子。如乙醇、丙醇在催化劑作用下,可以發生脫氫氧化反應,而不能發生脫氫氧化反應;
3、醇與醇可以發生分子間脫水反應生成醚,如在140℃濃硫酸存在下乙醇可以發生分子間脫水反應生成乙醚;
4、在濃硫酸存在下,醇也可以有條件地發生分子內脫水反應生成烯,即發生消去反應。但必須是「有氫可消」,即醇分子中連線羥基的碳其鄰位碳原子上必須有氫原子,如乙醇可以在170℃濃硫酸存在下發生消去反應,而甲醇分子由於沒有鄰位碳,即「無氫可消」,則不能發生消去反應。
乙醇的消去反應
13樓:匿名使用者
乙醇的消去反應可以分為兩種:分子內消去和分子間消去。
分子內消去:乙醇可以在濃硫酸和高溫的催化發生脫水反應,隨著溫度的不同生成物也不同。 c2h5oh→ch2=ch2↑+h2o
分子間脫水制乙醚(130℃-140℃ 濃硫酸)2c2h5oh →c2h5oc2h5 + h2o(此為取代反應)
14樓:匿名使用者
c2h5oh→ch2=ch2↑+h2o
注意1.反應中的濃硫酸與乙醇體積之比為3比12.反應應迅速升溫至170度,防止在140度時發生副反應生成乙醚3.加碎瓷片,防暴沸
4.應先取出導管在熄滅久經燈,防止發生倒吸
15樓:匿名使用者
【答】:
乙醇的消去反應是指分子內脫水, 分子間脫水不是消去反應,而是取代反應。
消去反應的定義:
有機化合物在適當的條件下,從一個分子脫去一個小分子(如水、鹵化氫等),生成不飽和(往往含碳碳雙鍵或三鍵)化合物的反應,叫做消去反應。
判斷一個分子內脫水的有機反應是否是消去反應,關鍵是產物比反應物增加了不飽和度(例如原來飽和一元醇生成單烯烴;單烯烴消去生成共軛二烯烴等)。消去反應的一個典型例子是乙醇在濃硫酸作用下在170℃左右分子內脫水生成乙烯。
同樣條件只是改變溫度至140℃左右乙醇分子間脫水生成二甲醚,不是消去反應。
而某些有機物分子內含羥基和羧基(如乳酸h3c-chohcooh)在一定條件下分子內脫水形成內酯,顯然不符合消去反應「生成不飽和化合物」的定義。
16樓:春日花捲
乙醇可以在濃硫酸和高溫的催化發生脫水反應。消去(分子內脫水)制乙烯(170℃濃硫酸)製取時要在燒瓶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以免爆沸。
c2h5oh→ch2=ch2↑+h2o
檢驗乙醇消去反應為什麼加氫氧化鈉
17樓:匿名使用者
乙醇消去反應的主要產物是乙烯,在乙醇進行消去反應實驗時,一般用濃硫酸作脫水劑和催化劑,在反應過程中,會出現濃硫酸使乙醇碳化發黑,反應中除了產生產物乙烯外,還有濃硫酸被還原產生的二氧化硫。在檢驗乙醇消去反應的產物乙烯時,往往用高錳酸鉀溶液和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通過乙烯使溶液褪色判斷產物乙烯的存在。由於二氧化硫也能使上述兩溶液褪色,所以要用氫氧化鈉先除去二氧化硫,再檢驗乙烯。
鹵代烴的消去反應中,naoh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加?
18樓:mk_馬克
對於大多數鹵代烴,消去反應按照e2機理進行。naoh的醇溶液中,由於強鹼的存在,會生成少量的醇鈉,即rona。ro-離子進攻氫(遵循扎伊採夫規則),形成過度態,從而把氫拿掉,即中和所生成的酸。
機理如下
19樓:慕言
中和生成的酸,使反應正向移動
溴乙烷和氫氧化鈉發生消去反應中,催化劑乙醇的作用是什麼
20樓:谷痴梅止茗
應該是利用乙醇的溶劑化效應,穩定中間產物,使得中間產物的生成更順利,從而驅動了反應
為什麼溴乙烷的消去反應需要強鹼與乙醇溶液
因為溴乙復 烷是鹵代烴的一種,制而鹵代烴發生bai消去反應的實du質是強鹼和滷代zhi烴的 h發生酸鹼反應。鹵代烴dao的 c因為和鹵素相連,所以 c帶有部分正電荷 鹵素吸電子 同樣 c有更少少的正電荷,從而使 h具有一定的酸性,在強鹼作用下 h會以質子的形式脫去。得到共軛弱酸。因為 h的酸性非常弱...
乙醇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乙醇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cu o2 加熱 來 2cuo ch3ch2oh cuo 加熱 ch3cho cu h2o 您的問題已經被源解答 喵如果採納的話,我是很開心的喲 o zz 呵呵,銅是不和乙醇反應的,但氧氣在銅作催化劑且加熱時是會和乙醇反應的 2c2h5oh o2 cu 2ch3cho 2h2o 實驗室以此製備乙醛...
乙醇被催化氧化的反應機理是什麼,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的兩個方程式是什麼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原理是什麼呢 羥基氧電負性大,由於誘導效應使直接與之相連的碳上的氫電子雲密度降低,同時羥基氫也易脫去,在cu或cuo催化下就易脫氫被氧化成醛或酮 羥基被氧化成醛基或酮基,或者叫羥基失去氫的過程。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的兩個方程式是什麼?2cu o2 2cuoch3ch2oh cuo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