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的解釋,《為學》的字詞解釋

2022-04-23 11:17:05 字數 6559 閱讀 1487

1樓:光運蓬清韻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翻譯: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

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學習,那麼困難的也容易了;不學習,那麼容易的也困難了。

四川的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的一個貧窮,其中的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麼樣?」

富和尚說:「您靠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靠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僱船而往下游走,還沒有能夠去成。您靠什麼能去!」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顯出了慚愧神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因此,天資聰明和敏捷,雖然可靠卻也是不可靠的;自己仗恃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那就是自毀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好像會限制人,卻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侷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了.

2樓: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

只要學習,那麼困難的也容易了;不學習,那麼容易的也困難了。

我天生資質愚笨,趕不上別人;我天生材質平庸,趕不上別人。只要天天去學習,長久不懈怠,到了有成就的時候,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愚笨平庸了。我天資聰明,比平常人高出一倍;我反應敏捷,比平常人高出一倍,捨棄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沒什麼不同了。

孔子的學問是由天資愚鈍的曾參流傳下來的。既然如此,愚笨平庸,聰明敏捷的作用,哪是固定不變的呢?

四川的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的一個貧窮,其中的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麼樣?」

富和尚說:「您憑藉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憑藉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僱船而往下游走,還沒有能夠去成。您憑什麼去!」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顯出了慚愧之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裡遠,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卻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3樓:匿名使用者

為學[清]彭端淑

【概況】現屬於試驗版六年級8課《為學》,原題目為《為學一首示子侄》,無刪節。

【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 。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譯文】

天下的事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去做,困難的事也變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變困難了。人們求學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

只要去學,困難的事也變容易了;如果不學,容易的事也變困難了。

我的天資昏昧,不及別人;我的才能平庸, 不及別人。只要每天認真學習,長久堅持毫不鬆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資聰明、才能敏捷,超過別人幾倍。

如果摒棄不用,就與昏昧和平庸沒有區別了。孔子的思想言論,最終是靠天資遲鈍的曾參傳下來的。以此而論,昏昧平庸與聰明靈敏的功用,難道是有常規的嗎?

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窮和尚告訴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著什麼去呀?」窮和尚說:

「我有一個盛水的瓶子和一個盛飯的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一直想僱船沿著長江往下游走,還沒去成呢。

你憑著什麼去呀?」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把事情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慚愧的神色。

西邊的蜀地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裡遠啊。有錢的和尚不能到,沒有錢的和尚卻可以到達。人們要樹立志向,難道還不如蜀地邊境的和尚嗎?

所以聰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就會失敗。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學習的人,會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字詞解釋:

為學:做學問,求學。

資:天資,資質。昏:頭腦迷糊。逮:到,及。材:才能。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怠:懶惰,鬆懈。

倍:超過。 屏棄:摒棄,捨棄。

聖人:指孔子。道:思想,言論。卒:終於,最終。魯:遲鈍。

用:用處,功用。豈:難道。常:不變的,固定的。

鄙:邊境。

語:讀四聲,告訴。

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屬浙江省舟山群島)。何如:怎麼樣?這裡是商量的語氣。

缽:和尚盛食物用的一種器具。

買:花錢僱用。下: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慚色:慚愧的神色。

【作者資料】

彭端淑(約1699一約2023年),字樂齋,號儀一,四川丹稜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並稱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從小聰慧穎異,十歲即能文。他與弟彭肇誅、彭遵泅於紫雲山下「相為師友」,同窗苦讀達六年之久。他後來的成就並不是靠先天的才氣,而主要是得力於後天的踏實勤學。

他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為學一首示子侄》,說四川有一窮一富兩個和尚,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朝聖。」富和尚問:

「你憑什麼前去?」窮和尚回答說:「我帶一瓶一缽就夠了。

」富和尚說:「幾年來我想僱船去,還未能實現呢,你憑什麼去得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去告訴富和尚。

富和尚深感慚愧。這個故事,生動扼要地論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難與易、主觀與客觀之間有著辯證的關係,特別強調它們是可以轉化的,轉化的條件就是人們主觀上刻苦努力、頑強奮鬥的精神。彭端淑正是從立志苦行的僧人那裡,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

從而工苦力學。他說:「天下事有難易乎?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4樓:匿名使用者

為學:做學問。   乎:

嗎?   之:代詞,代指天下事。

  之:無義,取消句子獨立性。   之:

代詞,它,指知識。   亦:也。

  則:那麼。   者:

…的事情。   蜀:四川。

  之:助詞,的。

鄙:讀(bǐ)音,邊遠的地方。   語:

讀(yù)音,告訴,對…說。   於:對。

  欲:想要,要。   之:

到…去,往,到。   何如:如何,怎樣,怎麼樣?

  子:你。   何:

怎麼樣?這是商量語氣。   恃:

憑藉,倚仗,依靠。   往:去。

  缽:佛教徒盛飯的用具。   足:

足夠。.   數年:幾年。

  買舟:僱船。   下:

順流而下。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自:從。   還:

回來。   以:介詞,相當於「把」、「拿」、「將」。

  慚色:慚愧的神色。色:

神色,臉色。   去:距離。

  南海:此指普陀山。   至:

到達。   焉:加強語氣的助詞。

  顧:難道。   哉:

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

《為學》的字詞解釋

5樓:曉龍修理

字詞解釋:

1、為學:做學問。

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63538

2、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亦:也。

4、矣:了。

5、則: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資:天資

8、庸:平庸。

9、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14、鄙:讀(bǐ)音,邊遠的地方。

15、蜀:四川。

16、何:怎麼樣?這是商量語氣

清·彭端淑《為學》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

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白話釋義: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

只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譯為:每天不停地學習,)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

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您憑藉著什麼去呢?」窮和尚說:

「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僱船沿著長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

你憑藉著什麼去!」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侷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作者簡介:

彭端淑(約2023年-約2023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縣)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稜萃龍山的紫雲寺讀書。雍正四年(2023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2023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試同考官。

文章賞析:

文章著重論述做學問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賦才資並非決定學業有否成就的條件,只有通過主觀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講為學的難與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可相互轉化,轉化的條件在於人的主觀努力:「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平庸與聰明的關係也可轉化,如孔子的學說卻由天賦不高的學生曾參相傳。接著講了四川邊境貧富兩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僱船而不能實現,貧者苦行一年而返,說明天下無難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點出立志為學這一中心命題。

結尾指出,自恃聰明而不學者必敗,愚庸者能勤奮學習則必有成就。全篇採用以虛帶實,就實論虛的寫法,兩僧對比,例證生動,觀點鮮明。

寫作背景:

清代乾嘉時期,學者們潛心問學,不務聲名,治學嚴謹樸實,形成一代學風。於是作者便為他子侄們寫下這篇文章,希望他們能繼續發揚這種風氣,同時勸勉子侄讀書求學不要受資昏材庸、資聰材敏的限制,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解釋解釋

就本人半生的蹉跎體驗來說,老子的兩句話,實在無上的至理名言。這句話有二層含義 第一層 為學是日益的,增長知識需要每天學習。為道是日損的,想獲得人生終極大智慧,需要每天觀心以去執。簡而言之 為學要日益,為道要日損。第二層 知識增加的同時,你的道行往往是損減的。簡而言之 為學日益了,為道就損減了。為學日...

文言文中解釋為已經的詞,文言文中解釋為 都 全部的詞語有哪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多年的歷史,當時被人們稱之為 簦 簦 d ng 古代有柄的笠,類似現在的傘。簦,笠蓋也。從竹,登聲。說文 今之雨傘也。你好!已,息,止,既,休,罷,了,終。文言文中解釋為 都 全部的詞語有哪些?1.皆 2.俱 具,有時通的 3.一 比...

「雖」在古文中只解釋為「即使」嗎

雖有四義 1 雖然。秦兵旦暮渡 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戰國策 燕策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孟子 梁惠王上 2 即使 也 縱使 雖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 秋聲詩自序 先王之法,經手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呂氏春秋 察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