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古代哲學中的一個矛盾,其實分析開來也並不複雜。首先應該知道這些古代道德思想是被建立來維繫社會秩序的,也就是大眾所公認的。那麼其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維持社會穩定和禮制,所以忠、孝、仁、義被擺的很高。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其實就是親情人倫的一種體現,本身作為親孝思想是符合人性的。但是顯然這和律法所代表的忠義有衝突。這時候就爆發出忠孝難兩全的矛盾,如何取捨其實是有依可循的。
前面說了,古代道德和哲學是為了社會秩序而維護的,當一切順利時自然要鉅細無遺樣樣兼顧,而當小範圍利益觸及大範圍利益時,就會優先廣泛的秩序。因為所謂社會是由多數人組成的,少數服從多數是社會凝聚的根本,而人類是群居生物,這種本能的社會性是無法去除的,所以小義遇上大義時,必定是優先考慮大義。所以大義滅親更符合社會需求。
古代有的人面對忠孝難全之類的兩難境地時,會選擇有限大義然後儘量彌補小義的做法,比如殺死作惡的親人然後為之斂葬,舉報犯罪親人然後又陪伴其受難赴死等,實現兩全,就會留下美名了,因為這的確是不容易做到的。
當然現在來看是不提倡了。
2樓:一中理科班
對兒子來說,父親和君主衝突的時候,兒子不能為了忠君就在君主面前出賣父親。只能苦苦哀求父親不要做錯事,做錯之後只能跟父親一起被砍頭。兒滅父不是大義滅親。
對父親來說,忠君遠遠比愛子要重要。所以如果兒子犯錯了,父親或者自己懲罰,或者請君主去懲罰,都是可以的。父滅子才是大義滅親。
既然只有父滅子才是大義滅親,我們就只用討論父為子隱這一句了。孔子的語境是和外人相比,要求父為子隱,不是和君主相比。因此兩者不矛盾。
儒家是主張「親親相隱」呢,還是「大義滅親」?
如何看待古代的親親相為隱
3樓:酥油餅木有
「親親相為隱」是指,人們為親屬利益而知犯不舉告、掩蓋犯罪事實、通報訊息、幫助逃跑、藏匿人犯、幫助窩髒、銷髒、隱藏和毀滅證據等,本文簡稱為容隱制。人們通常認為,「親親相為隱」是中國封建宗法主義法律傳統的特有原則之一,是中國傳統法律倫理的最大體現,因而也是封建主義垃圾,與現代民主法治制度水火不容,一概予以否定。傳統的容隱制固然有其糟粕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容隱制也包含著一定的合理價值。
親親相隱制度在中國的法律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道德原則,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法律中的一項重要制度。親親相隱制度在彰顯孝道的同時,又反映了「禮法合治」的人倫精神。它不僅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有利於對親情的保護,也有利於對人權的保護。
但是這項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奉行了幾千年的法律制度和倫理原則,在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封建主義垃圾和明主法治的障礙被掃進了垃圾箱。然而,親親相隱制度在不同是社會制度和不同的法系國家中存在,從古至今,也未曾消逝過。該制度包含著一定的合理法律價值,對今天的法治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孔子為什麼提倡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4樓:橘說娛樂
孔子提倡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顯然有問題,即真理正義與親情的關係。但儒家也提倡「大義滅親」,對於國君或上級也不主張絕對的服從。因此對於孔子的這句話,我們要具體分析,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為其迴護,也不將其全面否定。
其實這就是個度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不是大是大非問題,還是儘量在家庭內部解決為好。尤其有一些事情是非難明,俗語「家醜不可外揚」,是符合情理和人心的。如果家族內部發生矛盾,發生爭執,還是儘量調解為好。
正確做法是將其消極影響縮小到最小限度。如兒子發現父親偷人家的羊,可以規勸父親送回去,也可揹著父親自己偷偷送回去,這是最正確的。如果隱瞞甚至幫助銷贓,則不可原諒。
一般非原則問題均應採用這種方式。親情要顧,正義更要顧。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其實一點都不提倡大義滅親 從古至今能做到大義滅親的那些人雖然有那麼一點流芳的意思 但是也沒怎麼被人津津樂道 甚至當事人最後紛紛都落個悽慘的下場 這證明中國人的人情中就容不下這樣的事情 呵呵 好難抉擇好糾結的一件事情
6樓:匿名使用者
該隱應為隱括之意,隱括為矯正邪曲(的器具),父錯子糾,子錯父糾,而不是對外舉報作證。所以孔子說「直在其中」。
7樓:
這裡的「隱」不是「隱瞞」的意思,而是矯正的意思,這個可以對比同時期的作品得出。比如《晏子春秋》中的「隱」和「栝」連用,表示輮制車輪。詳情在知網有一篇**講了。
如何理解「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8樓:徐天來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
葉公告訴孔子,他們那有個正直的人, 父親偷羊,他出來做證了。孔子說,我們的正直的人與他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論語中葉公與孔子關於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對話的評論,300字
9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這段記載中,葉公舉了個兒子檢舉老子偷羊的事例,以炫燿自己治理地區中人民道德水平之高,實際在自誇。這事放在今天叫著大義滅親,也是要大書特書的。但孔子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這畢競不符合人性,常人很難做到。
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才是人性的真實表現,應當允許並寬容。
《論語》中「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什麼意思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意思
孔子說 見到賢能的人 就要 努力向他 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 以他為反面教材 做自省.應該是這個意思。出處 論語 里仁 論語 里仁篇是 論語 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 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本篇是 論語 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 個人的道德...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什麼成語的原型
子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 見賢思齊 的原型見賢思齊回 ji n xi n s q 解釋 賢 德才兼答 備的人 齊 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出自 論語 里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什麼成語原型 詞來 目 見賢思齊 發 音 ji n xi n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行也,是什麼成語的原型
見賢思齊 ji n xi n s q 釋義 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 她 看齊,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回一樣。出處 論答語 里仁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近義詞 取法乎上 見德思齊 反義詞 不思進取 語法 連動式 作謂語 賓語 定語 指追求進步 提示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