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到底是誰說的?東方朔還是班固

2022-12-23 18:41:20 字數 4757 閱讀 8763

1樓:夜瀹凋零

【出處】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雲:『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闢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

『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雲:

『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

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另一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待考)

徒,就是同類或夥伴的意思,譯為現在的話就是「朋友」。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他過分要求與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均符合或者滿足一己的標準,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

2樓:斂玥

應該是東方朔說的 為引用

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雲:『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闢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

『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雲:

『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班固為什麼會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3樓:匿名使用者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比喻做人應當寬容隨性,不要過於苛刻。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過分按照自己的意志苛求別人。也說「水清無魚」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還有一說,出自《增廣賢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成語】 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原文「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雲:『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闢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

『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雲:

『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今世之處士,魁然無徒,廓然獨居,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於我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酈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繇是觀之,譬猶鼱鼩之襲狗,孤豚之咋虎,至則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變而終或於大道也。」

譯文雖然如此,又怎麼可以不加強自身的修養呢?《詩經》上說:「室內鳴鐘,聲聞於外,鶴鳴於高地,聲聞於天。

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榮耀!姜子牙踐行仁義,七十二歲見用於文、武二王,終於得以實踐他的學說,受封於齊,七百年不絕於祀。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

就好像那鶺鴒鳥,邊飛翔邊鳴叫。《左傳》中說:上天不會因為人們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險峻而停止其廣大。

君子不會因為小人的喧囂而改變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謀私利。

《詩經》說:禮義上沒有過失,何必在乎人們議論呢?所以說: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來遮蔽視線,絲棉塞耳,是為了減弱聽覺。視力敏銳卻有所不見,聽力靈敏卻有所不聞。

揚大德,赦小過,不要對人求全責備。彎曲的再直起,但應讓他自己去得到。寬舒進而柔和,但應讓他自己去求取。

揆情度理,應該讓他自己去摸索。大概聖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過努力得到它;得到後,則會聰敏而廣大。

當今之賢士,才高無友,寂然獨居。上觀許由,下視接輿,謀似范蠡,忠類子胥。天下太平之時,與義相符,寡合少友,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您對我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至於燕用樂毅為將,秦任李斯為相,酈食其說降齊王,遊說如流水,納諫如轉環,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內穩定,國家安寧,這是他們遇上了好時勢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

還有一說:出自《增廣賢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4樓:冬熱夏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處:《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希望能幫助到你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格言,見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篇》。「水至清則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 「人至察則無徒」,察,就是苛察。

徒,即同類或夥伴的意思,現在就是指 「朋友」。 這引喻現實社會裡,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

6樓:亦夢之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比喻做人應當寬容隨性,不要過於苛刻;

出自  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全句   《詩》雲:『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解釋     《詩經》說:禮義上沒有過失,何必在乎人們議論呢?所以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來遮蔽視線,絲棉塞耳,是為了減弱聽覺。

7樓:天真的小蝦

【出處】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雲:『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闢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

『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雲:

『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另一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待考)   徒,就是同類或夥伴的意思,譯為現在的話就是「朋友」。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他過分要求與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均符合或者滿足一己的標準,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

【解釋】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說「水清無魚」 。   請看俗語--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的出處含義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見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當寬也寬。這就有必要議一議了。   應該承認,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

時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領導幹部沒有正確理解這句俗話的積極意義,而是把它當作「慈悲」為懷的處世哲學,在當「察」 的時候也一味寬容遷就,尤其是面對一些問題和矛盾時,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當「老好人」。殊不知,這種「慈悲」非但不能贏得多數人的好感,換來所謂的 「人緣」,反倒容易讓大家反感。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這句話諷刺的是什麼人

我給你用我自己的話解釋吧。水至清則無漁 要是水太清了,魚一下子就能看到版,那麼很容易就權 殺了。它所指的意思是 人要是太仔細了,就會 仔細 的遭人煩 所以人常說麼 難得糊塗 人到賤則無敵 它所指的意思是 人要是太不知廉恥了,那麼這個人是很可怕的 因為,沒有廉恥的人做事是沒有底線的。至於舉例子確實不好...

水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什麼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什麼?

下句是 人至察則無徒 語出 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 意思是 就是說水太清了,則沒有魚,人過於明察秋毫,就沒有朋友。拓展資料 出處 漢書 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 曰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九皋,聲聞於天 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

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什麼

人至察則無徒。出處 班固 漢書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 雲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 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闢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 天不為人之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