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梧桐灰原
豪放派、婉約派。
宋詞兩大詞派分別是豪放派與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時期的溫庭筠和李煜)。
豪放派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巨集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於狂怪叫囂。南渡之後,由於時代鉅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陳與義、葉夢得、朱敦儒、張孝祥、張元傒、陳亮、劉過等人承流接響,蔚然成風。豪放詞派不但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影響詞林後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而且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使詞能像詩文一樣地反映生活,所謂「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狹窄。
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
2樓:權成秋梵
宋詞分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大流派。婉約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晏珠、歐陽修、李清照。
豪放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岳飛。婉約派以豔詞為主,多描述離情別緒,才子佳人,兒女情長。
豪放派以龐大氣象為依託,常描述戍邊生活,邊塞情懷,憂國憂民。
宋詞不同派別的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
3樓:zh朱麗戲
宋詞分為兩大流派:婉約派和豪放派。
1、婉約派 代表人物:李清照、李之儀、歐陽修、柳永等李清照的《漱玉集》、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李之儀的《姑溪詞》,歐陽修的《六一詞》,踏莎行。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2、豪放派 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張元幹、張孝祥、岳飛等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江城子·密州出獵》
辛棄疾:《西江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
張元幹: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
4樓:匿名使用者
宋詞:1、婉約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彥、李清照等。
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周邦彥:
蘭陵王 (柳陰直)、蝶戀花 (月皎驚烏棲不定)、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2、豪放派 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張元幹、張孝祥等。
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江城子·密州出獵》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張元幹: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
宋代詞壇分哪兩大派它們的代表詞人分別有誰
5樓:網友
宋代詞壇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兩種。
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張專元幹、張孝祥、陸游、屬陳亮、劉過、劉克莊等。
豪放詞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巨集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
婉約派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
6樓:一舟教育
宋代詞壇的兩大派,一是婉約派,二是豪放派。它們的代表詞人分別是:
一)李清照,柳永。(二)辛棄疾,蘇軾。
宋代詞人有兩大流派,各具有什麼風格?
7樓:網友
婉約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 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
豪放派。代表人物為蘇軾、辛棄疾。
兩宋時期詞人在風格上可分成幾派,分別是什麼?
8樓:肥餃
兩大派 豪放詞派和婉約詞派。
宋詞主要分為哪兩大流派宋詞主要分為哪兩大流派?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 婉約派 包括花間派 豪放派兩大類。1 婉約派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 張先 晏殊 晏幾道 歐陽修 秦觀 賀鑄 周邦彥 李清照等 ...
電影的兩大流派,蒙太奇和長鏡頭的區別
蒙太奇 就是一個把一個連貫的情節 分割成幾個 小的段落然後吧這些小段落 打亂,但是不破壞故事的完整性。就像寫作文的插述倒述。長鏡頭就是電影中一個連續的情節,用一個鏡頭或者比較長時間的鏡頭來拍完,就是說這個鏡頭中間不cut,在拍攝的時候是一次性拍完。蒙太奇 是影片的剪輯技術。長鏡頭更多的依靠的是導演對...
京劇流派有哪些京劇的幾大流派分別是什麼?
京劇中國戲曲劇種 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 一說形成於道光年間 是中國最大的劇種。形成 清初,京師梨園的崑腔與京腔 又稱高腔,源出弋陽腔 並盛。乾隆四十四年 1779 秦腔演員魏長生自四川進京,以 滾樓 一劇名動京師,京腔大為減色,竟 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揚州的三慶徽班進京,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