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123凜冬將至
正步最初是普魯士軍隊在19世紀初期在閱兵中使用的。如今,各個地區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但行進時的主要特徵均為,每個人上身直立,兩腿繃直和兩腳著地用力,隊伍遵循一定節奏整齊前進。
2樓:網友
拿破崙時的法國,又稱鵝步。
正步是如何走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佇列行進中的三大步伐分齊步、正步和跑步慧慎。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
口令下達賣枯為:正步——走。
動作要領為:
聽到正步走的口令後,單兵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釐公尺(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釐公尺),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和左腳動作相同。
同時要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釦約10釐公尺處(著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釦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約與第四衣釦同高;著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釐公尺),離身體約10釐公尺;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釐公尺。
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部隊訓練正步是非常艱苦的乙個動作,剛開始都是左右搖擺前配敬,動作僵硬,腿疼腰痠。
經過刻苦訓練後,一切都變的自然,正步走起來非常雄壯剛勁優美。國慶閱兵的分列式相信大家都領略欣賞了我軍將士的風采。
正步走的特點是什麼?
4樓:暴走愛教育
正步走是軍隊或其他組織的佇列行進的一種步伐,其特點是像鵝那樣高抬腿向前邁步。
它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特點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當今的愛爾蘭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跡)。十七世紀起,流行於普魯士。十八世紀中,由弗里德里希大帝率先在普魯士軍隊閱兵式中採用這種民間舞蹈中的行進步法,正式稱為正步走。
此後,在普魯士(後來是德國)軍事教官的傳播下,正步走逐漸傳到其他國家,包括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國家。1920年代,希特拉在納粹黨衝鋒隊率先推行普魯士軍的正步走。 1933年希特拉在德國上臺之後,把正步走推廣成為納粹黨衛隊和國防軍的正式步法。
1937年,墨索里尼在訪問柏林期間,對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十分崇拜,回國後就決定,作為義大利向德國靠攏的乙個步驟,正式在意軍和義大利法西斯黨中實行正步走。
千百人的方隊正步走由於整齊劃一動作剛勁有力,氣勢磅礴,因而具有強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採用正步走方式通過天安門廣場。
正步走的要領:
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釐公尺(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釐公尺),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
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釦約10釐公尺處(著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釦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約與第四衣釦同高;
著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釐公尺),離身體約10釐公尺;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釐公尺。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以上內容參考 百科-正步。
5樓:夢之盼兮
正步,是指一種隊伍行進的步法,意在展現軍威,但訓練費時費力,主要應用於閱兵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中行進的軍人。正步走主要應用於軍方各種禮節性場合,如公升國旗,國慶閱兵等。動作特點,單兵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釐公尺(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釐公尺),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和左腳動作相同。
同時要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釦約10釐公尺處,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釐公尺。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6樓:夏之末
正步走特點是雙手擺得非常誇張,胳膊肘也不拐,手臂很直的甩成九十度,和地面保持平行。同時,腿也不是直接踢出去的,而是高抬一大步,像是跨越什麼障礙的動作。
7樓:全弘致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軍訓正步走怎麼才能走好,有哪些小要領要掌握?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訓時起步走轉正步,均從左腳開始。齊步、正步互換,聽到口令,右腳繼續走1步,即換正步或者齊步行進。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佇列條令》第二十條 步法變換。步法變換,均從左腳開始。齊步、正步互換,聽到口令,右腳繼續走1步,即換正步或者齊步行進。
齊步換跑步,聽到預令,兩手迅速握拳提到腰際,兩臂前後自然擺動;聽到動令,即換跑步行進。
齊步換踏步,聽到口令,即換踏步。跑步換齊步,聽到口令,繼續跑2步,然後換齊步行進。跑步換踏步,聽到口令,繼續跑2步,然後換踏步。
踏步換齊步或者跑步,聽到「前進」的口令,繼續踏2步,再換齊步或者跑步行進。
中國人民解放軍佇列條令》第十八條行進。行進的基本步法分為齊步、正步和跑步,輔助步法分為便步、踏步、移步和禮步。
正步。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口令:
正步——走。要領: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釐公尺,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釐公尺,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
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春秋常服或者冬常服最下方衣釦約15釐公尺處(著夏常服、水兵服時,高於內腰帶扣**約15釐公尺處;著作訓服時,高於外腰帶扣**約10釐公尺處),離身體約10釐公尺;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釐公尺。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8樓:天邊一朵雲水瓶
正步特點是美觀、整齊、威武、有力。
正步,是一種部隊行進的方法,在世界範圍內的各個國家都幾乎有各自的走正步的步法,但是都會有一些大致的特徵。正步的最大共同特點是,每個人上身都會直立,雙腿繃直、兩腳用力著地,並按照一定的節奏前進。
9樓:網友
正步走 正步與立定。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
動作要領:聽到「正步走」的口令,左腳向正前方提出約75釐公尺(腿要蹦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釐公尺),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 ,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釦約10釐公尺處,離身體約10釐公尺,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向約30釐公尺。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聽到「立定」的口令,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腳尖向外約30度),兩腿挺直,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成立正姿勢。
中國式正步的正步**
10樓:艾帥
解放軍最早的「正步」步伐,是從蘇聯軍隊的佇列條令中引進的。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又不能不根據我軍的實際情況作較大幅度修改。例如,蘇軍的佇列條令規定,正步行進時,戰士的目光不是向前平視,而是頭向上仰30度,充分體現自豪感;但我們歷來強調「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如果我們的戰士這樣,在中國的文化環境裡就容易被人誤讀為「趾高氣揚」。
還有,蘇軍正步走擺臂幅度很大,向前擺時,手臂一直要擺到與下巴同高;而如果我們的戰士也把手臂甩那麼高,有些老百姓就會議論:「這些小夥兒這麼誇張在幹嗎 ?」
所以,我們的正步走,學「英國皇家海軍式」不行,照搬蘇聯軍隊也不行,得有中國特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佇列條令最後規定:正步走時,頭要正,兩眼平視,手臂擺到胸前 。
11樓:小鯇
別聽下面的那個人說 是效仿德國的才對。
中國正步是誰發明的
12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中國的正步者不是具體由哪個人發明的?是參照蘇聯的樣式之後經過不斷的改良。是乙個群體智慧的結晶。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從來沒有發明過。
如果你看過開國大典的閱兵,你會發現當時的正步是用的英式正步。
後來發現英式和蘇式都不適合當時的中國人,於是就又沿用了北洋新軍的普魯士正步並進行改良有了今天你看到的。
刺繡起源於什麼時候,刺繡的起源於哪個國家是中國嗎
刺繡 又稱bai絲繡,是中國du 優秀的民族傳統zhi手工工藝 品之一dao。據 尚書 回記載在四千前 答的章服制度,就規定 衣畫而裳繡 另在 詩經 中也有 素衣朱繡 的描繪。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
保齡球是怎樣起源的,保齡球起源於哪裡?
保齡球,又稱地滾球,它是將一個球從木球道的一端,滾動至另一端已裝置好的10個木瓶上,而將木瓶擊倒的運動專案。人類很早就想到用一個球狀的物體將一組站立的東西擊倒。史學家在具有7000年曆史的埃及兒童墓裡,發現一種玩具和現代人玩的保齡球十分相似。石器時代原始人也以大鵝卵石或岩石滾向尖石頭,把石頭擊倒。根...
紅酒起源於哪裡?紅酒起源地是哪裡?
起源於早期腓尼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希望。紅酒起源地是 有許多人在提你這個問題,事實上,葡萄最早在歐洲國家,我們國家的葡萄大約是鄭和下西洋的時期從歐洲引入我國的,在我國早期種植的新疆,那個時候主要以山地葡萄和刺葡萄品質為主,後唐三藏西行,返回的時候從新疆把葡萄引如內地。 我國的葡萄多數都是從地中海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