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明朝時期的「東林黨爭」,究竟在爭什麼?

2025-01-12 23:30:10 字數 1890 閱讀 9115

1樓:愛貓咪的葉子

我認為他們是在徵得統治者,因為他們這麼做只會向大家證明誰才是更厲害,誰才可以得到明朝皇帝的關愛,因為他們是在爭這個。

2樓:鑫森淼焱垚

我覺得他們爭的是在朝堂的話語權和掌控權。東林黨是以東林書院為中心形成的集團,他們實行改良時政,以民為本。但是他們的理想主義卻是不切實際的。

3樓:只吃魚頭

東林黨之爭是在爭後宮西廠和東廠的主導地位,就是古代爭寵的一種方式,想讓自己的部門獲得更多的權益。明朝東林黨之爭,死了很多人。

怎麼看待明朝的東林黨?

4樓:蛋蛋獸影視娛樂

東林黨人出現在中國明朝晚期**,絕對不是乙個偶然,孤立的歷史現象,它是資本主義在當時中國萌芽後,表現出來的乙個代表資產階級萌芽勢力利益的政治團體。

5樓:大象漫步桃花島

乙個個如此攻擊他,我就不服了,都是歷史虛無主義,反正我相信教科書,東林黨,沒有那麼壞,我自己也參與,相關明史研究,明朝滅亡,東林黨不是主要原因,為,魏千歲,也救不了大明朝,誰也救不了,是朱元璋重生,也不過是,延續明朝,二三十年三四十年而已,

6樓:你好不好看

非常看好,我覺得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無論做事還是說話,都有著自己的見解,所以非常欣賞明朝的東林黨。

7樓:75山炮

崇禎清楚了魏忠賢黨,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無人制衡,後來更是代為清除異己…可以說,明朝沒了,是因果迴圈,報應不爽。

8樓:神說要有光火於是就有了土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罪人,但以團體論的話。

最該滅絕的家族:司馬,以一家之力差點毀滅了漢族的存在,沒有這一家很難想象歷史會怎麼發展。

最該死絕的組織:東林黨。或許有人說東林黨也是有好人的,,,呵呵,日本還有反戰的呢。可以說沒有東林黨就沒有滿清**。

9樓:阿笨貓

萬曆皇帝廢除了張居正改革,是明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張居正改革在朝廷、官僚地主、農民三者之間的利益取了最大公約數,在保證朝廷賦稅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減少了對士紳階層利益的損害,和保障了農民的利益。改革的廢除,再也沒有人有能力,有毅力,有權力,有時機重新改革了。明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10樓:幹尋春

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我只相信乙個原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出身於哪個階層,不自覺的就會為哪個階層服務,也許身處其中的人並沒有這個認識。東林黨裡有沒有志向崇高的人,有!但是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個人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明朝未必亡於東林黨,未必亡於閹宦,但一定亡於朱明皇室,這個殆無疑問。

11樓:枚韋兆

我沒什麼文化,技校,說不出高深的道理,我認為黨就是乙個政治團體,有著自己的理想跟目標,封建王朝的黨就決定了它只是服務於小部分統治階級跟自己,好不到哪去,現代社會的黨基本都考慮自己的政治利益為第一,唯乙隻有共產黨是為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考慮的,有了這麼多的擁護者,才能長盛不衰,國家也會越來越強大,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是畢然能實現的。

12樓:鷹隼

客觀來講,鍋不應由東林黨一家來背。明朝的主要問題是從仁宣開始的,是整個文官集團整體的腐化墮落!從整個中國史來看,漢人政權的衰落史又恰恰文官集團的上位史,由此能看出什麼,諸君自品!

13樓:種花家兔貞

為了權利不擇手段,翻看歷史,你會發現那個時期這群東林黨為錢為權各種誣陷,而國家破碎之際沒有乙個東林黨為國捐軀!往往有東林成員是最早投降的!

14樓:魔光冰塵

記載歷史的文人會對同黨少記甚至不記缺點錯誤。

對於出彩大肆宣傳。

監督他們的部門已經其他思想相反。

阿凡提是那個國家的,故事背景發生在那個時期

阿凡提,又譯阿方提,是維語 先生 的意思,阿拉伯文 朱哈 或 納塞爾 丁 是一位活躍在西起摩洛哥,東到中國新疆伊斯蘭諸民族中的奇人,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一是神學 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 二是兵學 曾經率軍大破蒙古西征軍,使蒙古不再西進 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軍,鬼...

明朝時期的「遼」是現在什麼地方,明朝時期的「遼」是現在什麼地方?

1 遼 歷史上有阿保機建立的遼帝國也叫契丹帝國,907年 1125年,都上京臨潢府 今內蒙巴林左旗 東臨北海 渤海,西至金山 今阿爾泰山 流沙 今新疆白龍堆沙漠 北至克魯倫河 鄂爾昆河 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 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2 北遼 1122年,遼末帝,天祚帝被金兵...

明朝在位時期最短的皇帝

光宗朱bai常洛 泰昌元年 du 1620 光宗朱常洛可能是zhi明代歷史中最不幸的dao皇帝。在他39歲的回生命歷程答中,前20年是不受寵愛的皇子,後19年過的是戰戰兢兢的皇太子生活及短暫的一個月的皇帝生涯。他的一生,始終處於宮廷陰謀漩渦之中。他的父親神宗偏愛他的異母弟福王朱常洵,而他則成為文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