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中說的「大學之道」是指什麼

2025-01-14 14:30:09 字數 3671 閱讀 9153

1樓:網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發揚自身的德行,造福社會),在親民(親通新,啟發民智),在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為追求至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為立足於追求美好)。

而要做到這些,是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別為格物。

研究事物的極限或者邊界,瞭解事物的全貌)、致知(弄清事物的本末即來龍去脈,知道一件事情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誠意(因為致知了,所以取巧、僥倖等心理沒了,去偽存真,做事情會越來越誠於本意和初心)、正心(逐漸摒除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之心)、修身(心正了,各種偏執成見。

就少了,不會因為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而矇蔽雙眼,影響對事物的準確判斷)、齊家(正心、修身之後可以齊家,家如小國,家都治不好,不可以治國)、治國以及平天下,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後面幾個就離我們比較遠了,所以君子需立下追去美好的初心,通過學習(格物致知),不斷的正心修身,以此為本,漸至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

2樓:虛空濟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是幾年級的課文

3樓:星月談教育

大學之道是高二年級的課文。

大學之道」是儒學經典《隱消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原本是《禮記》

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

孟子》、《中庸》

相配合,坦叢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大學》是孔子。

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 「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

其中「經」一章灶信知,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

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 「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大學之道。

如何解釋「大學之道」?

4樓:小樂學姐

讀解這裡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

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的。

《大學》: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 「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

其中「經」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 「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怎樣理解大學之道?

5樓:餘夢似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發揚自身的德行,造福社會),在親民(親通新,啟發民智),在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為追求至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為立足於追求美好)。

大學之道講述的就是如何做到這些,這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別為格物(研究事物的極限或者邊界,瞭解事物的全貌)、致知(弄清事物的本末即來龍去脈,知道一件事情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誠意(因為致知了,所以取巧、僥倖等心理沒了,去偽存真,做事情會越來越誠於本意和初心)、正心(逐漸摒除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之心)、修身(心正了,各種偏執成見就少了,不會因為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而矇蔽雙眼,影響對事物的準確判斷)、齊家(正心、修身之後可以齊家,家如小國,家都治不好,不可以治國)、治國以及平天下,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後面幾個就離我們比較遠,所以君子需立下追尋美好的初心,通過學習(格物致知),不斷的正心修身,以此為本,漸至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

如何理解大學之道?

6樓:大愚若智

大學之道》全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全文翻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 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

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何謂「大學之道」?

7樓:網友

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此隱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1)大學之道。

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

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乙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乙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行咐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森帶廳惡從善。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8樓:網友

大學之道即以明明德教人自明而又明人肆改,明裂派判明德的道理就在格物。而雅釋詁:「格、至也。

釋言:「格、來也。」格物就是來物,或是物至。

吾人明德,本來光明,本無一物,但因自心妄生物相,為妄相所轉,遂使光明變為昏暗,因而不明事實,不見真理。羨纖妄生物相就是格物,也就是孔子在周易繫辭傳裡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繫辭傳又說: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梅花魂的課文中說梅花代表的是中華民族英雄的什麼精神呢

我國以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其中以詠梅為最。梅,詠其不畏寒霜的堅貞 高風亮節。中華民族一向提倡堅貞 堅毅的民族精神,所以對梅特別鍾愛。在 梅花魂 該篇課文裡,梅實際上是代表中國 祖國。對於身在異鄉心在祖國的外祖父來說,梅花的品格,是多年來一直支援他奮鬥的品格,所以對他彌足珍貴,梅花,也成了祖國的象徵,...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課文中說說談遷為什麼名垂青史?快快快。現在就要

國榷 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談遷為世人樹立了在厄運面前不放棄 不氣餒的榜樣。因為談遷為了寫國榷而不惜一切代價,長途跋涉,因為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立志要編寫一部詳實可信的明朝編年史。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終於寫成了國榷。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家非常貧窮,這樣更能體現出談遷的精神。因為談遷為了寫國榷而不惜一切代價,...

我不能失信課文中宋慶齡說的這件事指什麼

上個星期天,我和弟弟約好第二天上午九點去公園玩.並約定不見不散 帶著這個約定我高興地回家了.第二天一早,我剛起床,突然接到一個 我拿起 問 誰呀?哦?原來是爺爺 爺爺笑呵呵地說 大孫子,爺爺買了許多小鳥,你過來,你不是說要那隻鴿子嗎?今天我準備送給你 我眼前浮現那隻雪白雪白的羽毛,紅紅的爪子,黃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