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真的僅僅是友好訪問嗎?

2025-01-18 15:50:09 字數 3381 閱讀 8413

1樓:成典珈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兼具外交目的、政治目的與經濟目的於一身的。首先,通過聲勢浩大的船隊和陣勢,達到「威德遐被,四方賓服」的效果,招諭東南亞各國來華朝貢,以此建立中國「萬邦之主」的地位,保持明朝在外交關係上的至尊角色。

其次,還有鎮撫海外流民的政治職責。鄭和艦隊在下西洋過程中曾四次宣佈明成祖召回海外遊民的詔令,八百多流民應諭而回。同時,派鄭和下西洋也有經濟考慮。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推行海禁政策後,朝廷很難獲得異國商品和異域珍寶,明成祖為了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來往、享受「**之利」,開展了「厚往薄來」的朝貢**。這種朝貢**盡全力打擊海上私商,將中國商品以「賞賜」之名,換取各朝貢使團的「貢品」或者**收購海外番貨。

基於這三個目的的訪問理解成「恩威並用的訪問」可能更為恰當。「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只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在出使過程中,鄭和與大多數東南亞王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不過也有為達到目的而實施強力的情況。

比如,在三佛齊(蘇門答臘島上的王國)有乙個實力雄厚的華商陳祖義,「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遣人招諭陳祖義被拒,鄭和遂整兵大破陳祖義部眾,殺戮無數,並將陳祖義擒回中國處斬。」

整體來看,鄭和下西洋過程中與大多國家保持著較好關係,這個歷史事件的定位還是明朝揚國威的朝貢**與外交往來,它與英國、荷蘭等國在東南亞的殘酷殖民擴張是有本質區別的。

2樓:帳號已登出

不是的,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還有宣揚國威,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知道明朝的存在。

3樓:老劉茶社

不是。一方面是彰顯明朝國力,震懾宵小,另一方面據說是想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

4樓:網友

鄭和下西洋規模大、時間長、範圍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鄭和下西洋提高了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把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國際**推進到乙個新的水平,是可以讓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亞洲和非洲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友好關係,但是,鄭和下西洋並沒有像後來的資本主義國家到乙個地方,就在乙個地。

鄭和下西洋是去幹嘛的

5樓:網友

1、鄭和下西洋目的。

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擴充套件朝貢**(經濟目的);

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

加強同各國的聯絡。

2、簡介。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兩百多艘海船、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6樓:西瓜樹上的青蛙

1,揚明朝天威。2,尋找建文帝。3,打通到歐洲的海上**航線,發展和擴大海外**。4,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

7樓:網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是可信性較高的觀點。一說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鄭和傳》中記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一說發展**,正史稱鄭和下西洋使「國用羨俗」、「寶物填溢」。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等說法。

8樓:

鄭和下東洋聽說過沒?連下東洋都不知道扯什麼歷史?鄭和率領的艦隊先下東洋,後下西洋。為啥下東洋,也就是為啥下西洋。

9樓:聽風之小豬

1、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耀兵異域」,「教化異族」,使海外諸國「賓服中國」,同時還擔負著溝通中國與海外經濟**的任務。

2、近年來,探索鄭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變,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後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闊新的航道等。

3、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政治目的。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開啟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於是明朝與海外關係幾乎斷絕,經濟**幾乎停頓。

於是,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成祖即位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任務。

4、另外還有甚者認為明朝皇帝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朱棣派同樣是回族的三寶太監下西洋是為了「傳教」和「結盟」。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再無人出去

10樓:網友

其一,「厚往薄來」的政策最後導致國庫空虛。舉辦任何事業都要講究效益,產出必須大於投入才能持續發展。而鄭和船隊將士眾多,耗資巨大,每次出航饋贈要花大筆開銷,大量貢品免費提供皇室、貴族享用,支援鄭和船隊的明**國庫空虛。

厚往薄來」的方針實非長久之計,這種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的「蝕本」買賣是無法持續的。 其二,政治目的達到後航海活動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於海寇猖獗,影響明朝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鄭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肅清倭寇,另一目的是與西洋國保持穩定關係。

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明朝統治者認為政治目的已達到,航道已暢通無阻,因此鄭和下西洋的活動顯得不重要了。 其三,明朝壟斷海上**權扼殺私人**的發展,在國內嚴禁私人出海**,明朝法律規定私自出海**將被處以極刑。國家勢力自英宗時起不斷衰弱,國內土地兼併嚴重,人民生活困苦,許多農民「棄本逐末」,因為海外**所得復興頗厚,逐漸成為國家所稱的海寇。

這樣不但減少封建國家的收入,而且還影響其政治。這也是導致鄭和自結束第七次下西洋後再沒有進行遠洋航行,以及明朝統治者自此執行更嚴歷的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其四,鄭和船隊過於龐大,明朝**非議甚多。

鄭和所統領的官兵大約二三萬人,船舶近百艘,航程週期又過於漫長,每次往返需二三年時間,返航後不久就接著下一次航程,人員**慘重,本身就難以為繼。有人估算,在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約有二千艘,每艘造價需**七八千兩,須支動天下十三省錢糧方才夠用。對此,朝廷**批評指責頗多,施加壓力頗大,迫使明王朝終止這一活動。

其五,鄭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於官手工業,供給日益困難。在洪武、永樂時間,絲紵緞匹、瓷器製品、修造船舶等為明**所控制的官手工業,其工匠約三十萬人,屬於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強制性無償勞動,工匠的勞動積極性很低,經常以怠工、逃跑來進行反抗。由於逃民情況嚴重,故往往無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務。

官手工業的日益衰落,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質基礎,要求建造大量可供賞賜絲織品和建造可航行遠洋的海船已日見困難,下西洋活動當然難以再繼續進行下去了。

11樓:凱哥2020年

剛開始,下海政策是對的。但,手腳過大,入不抵出。真是可惜了,沒有及時調整政策。

宇宙中到底真的存在時間和空間,還是僅僅是人類的幻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比較直觀地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但一旦脫離現實生活我們將很難理解這兩個抽象的概念。不僅是普通人,科學家也是如此。人類很早就開始思考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問題,也有科學家提出相關的理論,但似乎還沒有近乎完美的答案。儘管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任何事物仍然可以大致被分為具體和抽象兩種類別。...

如何看待禁止刻意孤立學生?僅僅是口頭上的禁止有用嗎?

其實不能說是刻意的鼓勵學生,勢必給學生心理造成很大的打擊,而且學生處於成長階段,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這種打擊可能是毀滅性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更應該加強教師學生家長的教育,關愛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口頭上的禁止是沒有,足夠的執行能力了,所以這是因為如此很有必要加強監管,避免不必要的傷害,重視學生...

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 祖籍雲南 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的西洋指的是我國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地。鄭和一共帶了兩萬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還有各級 技術人員 翻譯和醫生。他們乘坐62條大船,從今江蘇的太倉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地揚帆南下。鄭和每到一個國家,就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該國的國王,並把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