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樸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德,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後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來奔喪,後來又斷髮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給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時,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
這一歷史事件在孔子看來,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三讓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讓與賢者、聖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讓位者則顯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對他們是稱讚無比的。
意在說明任人唯賢,知禮、懂禮的重要性。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懂得商務禮儀對於個人職業發展,乃至公司整體形象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2樓:網友
鄙夷奉陳:第一題的第二小題:
恭慎勇直,是為人的四種態度,是孔子所推崇的行為,但同時孔子強調,不可為了表象的恭慎勇直而一味盲在行為上體現恭慎勇直,需要以禮作為標準,用禮來衡量判斷什麼事是真正的恭慎直勇,如《泰伯》篇曰: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也,吾從眾。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此篇孔子予非禮之事不聽,堅持以禮拜見君主,可見孔子之直之一斑。
第二題的第二小題:
說明孔子以仁道至天下的理念,仁者,推己及人,泰伯之所以讓天下,執其一說是泰伯知其弟姬昌更有德才治理天下,而其父也知如能將天下交給姬昌更為適合,而其父如傳其弟,則屬無禮,然泰伯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也為讓天下人能過的更好,所以才三讓皇位,孔子為次盛讚其德行,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仁道,如論語《子罕》篇……「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教民,並不以高深理論,而在規範生活中點滴小事,使人在自然而然中,得成仁者之心,奉行仁者之道。此中之民雖不知如何為仁,卻在行為中得見於仁。
天下仁道,則人人可推己及人,人人皆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樓:小錦蓮蓮
首先,不是高手;其次,看到『剖析』兩個字進來的;最後,不是來做題的,但是大家可以交流一下思路。
第一大題中,我們可以把恭、慎、勇、直看成美德,也可以看成是禮儀的實踐,但只有禮而無節可行嗎?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恭敬而不合理,則變得場面化,大家圖生勞累罷了;謹慎而不合理,只是怯懦恐懼;勇敢而不合理,就是胡作亂為;耿直而不合理,會缺乏體諒,急切責人。
所以禮後面跟了個節字,代表著禮的合理性。
而禮節不是對他人的要求,而是君子對人對事時應該遵循的原則,不管對方怎麼樣,自己都會這麼做,起到表率的作用,並以此來影響跟自己交往的人。
那四個非,我們也可以理解成合理的要看,合理的要聽,合理的要說,合理的做,四非加四要禮由己而不由人就出來了。四非四要對應著恭慎勇直,而四非四要的實踐則對應著後面的那兩句。
那個xx理想一句話——天下為公。不以私利,為天下著想,大公無私。
說句不幹事的,很多人以大公無私為評判乙個人正義與否是可以的,但以此來判斷乙個人仁義與否卻不一定準確。最後還是要回來看『禮節』二字,有些人看起來大公無私,但做起事來未必就合情合理,最後也只能說悲劇裡的英雄往往就是這麼誕生的。
論語·泰伯篇的原文
4樓:允兒愛小豬攔璹
810 子曰:「好勇疾(1)貧,亂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亂也。」
為什麼泰妍和伯賢談戀愛,泰妍道歉就是裝逼,伯賢道歉就是暖男啊
因為時抄間,女方是事件bai剛發生時,粉絲都很慌亂 du,那時候發言zhi粉絲就會認為男方不對,dao 沒責任森馬的,男方說話的時候是事件平穩下來的時候,既不會對女方造成威脅,支援自己的粉絲也做了交代,如果不在那時說話,相信事情就不會這樣,應該會有很多人祝福 談戀愛?我不知道唉.必竟這年頭暖男叫著也...
《論語為政》的原文是什麼《論語》為政篇內容是什麼
原文 2 1 子曰 為政以德 1 譬如北辰 2 居其所 3 而眾星共 4 之。註釋 1 為政以德 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統治者應以道德進行統治,即 德治 2 北辰 北極星。3 所 處所,位置。4 共 同拱,環繞的意思。譯文 孔子說 周君 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
求英語作文我難忘的一天,求1篇英語作文 我難忘的一天 60字
你好 我在 美國上大三 有較強 水平 希望能專 以我記憶中難忘的一天為題寫一篇英語作文 today is sunday.my whole family had an unforgettable day.今天是週日.我們全家一起度過了難忘的一天.we went shopping together.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