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詩
1樓:秦子筱
牧童的詩如下:
所見:清·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我們都曾為袁枚的「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而深深折服,即使過去很多年,我們依然能記起語文課本上牧童騎黃牛的畫面。
騎在黃牛背上的牧童,嘹亮的歌聲響徹整個山林,正悠然自得的牧童忽然發現大樹上有鳴蟬,立馬止住歌聲屏息靜氣,他想把那個蟬給捉住。童年總是那樣的無憂無慮,又充滿著無窮的樂趣,那詩裡的牧童真是像極了幼時的我們,抓知了世拿,捉蛐蛐,玩螞蚱,那是夏天最快樂的事呀!
渭川田家:唐·王維,斜陽照墟落歷橡,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讀著王維的這首小詩,就好像回到最樸素最讓人懷念的小時候。
斜陽夕照,落日的餘暉傾灑在鄉間的村落,牛羊沐浴著最後的暖陽,跟隨著它們的主人緩緩歸來。慈祥的老人拄著柺杖,靜靜倚靠著自家門扉,等待著放牧歸來的小孫兒。有那麼一瞬間,彷彿自己還是個孩童,在夕陽下盡情地跳著笑著唱著,那歡笑聲早淹沒了大人們呼喚的聲音,只不過後來,那個在夕陽裡歡笑的孩子長大了而已。
厭倦了官場的詩人何嘗又不「思歸」呢?「式微,式微,胡不歸?搜爛搭」他只恨未能早點歸隱,因為爾虞吾詐的官場是孤獨,苦悶的。
最美是田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飯,卻樂趣無窮,那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曾經最無憂的歲月!
有牧童的詩
2樓:王雲鵬
有牧童的詩如下:
1、《牧童》呂洞賓。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2、《牧童》棲蟾。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漏櫻仔非頌歲。
3、《牧童》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4、《牧童》劉駕。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5、《牧童》周敦頤。
東風放牧出長坡,誰識阿童樂趣多。歸路轉鞭牛背上,笛聲吹老太平歌。
6、《牧童》隱巒。
牧童見人俱不識,盡著芒鞋戴箬笠。朝陽未出眾山晴,露滴蓑衣猶半溼。二月三月時,平原草初綠。
三個五個騎羸牛,前村後村來放牧。笛聲才一舉,眾稚齊歌舞。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騎牛又歸去。
7、《牧童》佚名。
嘔啊唱與那鳴咿,百草拈來鬥不知。日晚騎牛未歸去,指前坡笑又噓嚱。
8、《牧童》釋居簡。
蓬鬆袒跣倒騎牛,折得山花便滿頭。強使倡歌渾不聽,聽它天籟自鳴休。
9、《牧童》釋守卓。
相呼相喚又村謳,放卻牛來古渡頭。有客問津渾不顧,笑將輕葦泛孤舟。
10、《牧童》邵雍。
隨行笠與蓑,未始散天和。暖戲荒城側,寒偎古冢阿。數聲牛背笛,一曲隴頭歌。應是無心問,朝廷事若何。
11、《牧童》劉崧。
牧童驅牛行,水寒衣敢涉。相呼楓林下,吹火燒山葉。
12、《牧童》艾性夫。
櫛發吹松陰,坦腹睨岩石。細雨整短蓑,斜陽擫長笛。採花豔兩髻,挾草暖雙腋。款款跨牛歸,蒼山暮煙碧。
13、《牧童》釋正覺。
水牯老行步穩,蓑返汪郎痴歌笑繁。物外初無塵滓,胸中別有丘園。
14、《牧童》釋重顯。
嘔啊唱與那嗚咿,百草拈來鬥不知。日晚騎牛未歸去,指前坡笑又噓嚱。
15、《牧童》白玉蟾。
楊柳陰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貪草嫩,吃過斷橋西。
3樓:雀無了悅
有牧童的詩如下:
拼音:mù tóng 》塵喚笑——zuò zhě :lǚ yán 。
cǎo pù héng yě liù qī lǐ ,dí nòng wǎn fēng sān sì shēng 。
guī lái bǎo fàn huáng hūn hòu ,bú tuō suō yī wò yuè míng 。
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派含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譯文: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似乎在和晚風嬉戲。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後。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鏈培息了。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閒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迴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慾無求的生活。
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關於寫牧童的詩
4樓:憑你是救贖嗎
關於寫牧童的詩如下
1、原文: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釋義: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裡迴盪。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鳴叫的蟬,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聲歌唱了。
賞析: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讚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2、原文: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釋義: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賞析: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裡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讚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3、原文: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釋義: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閒自在。
賞析:這是一首饒有理趣,借題發揮的警世詩。該《牧童詩》與《紅樓夢》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悠閒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歸,不愁食衣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飄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過是文人學士們的「空想」之一。在一貶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賞、不與俗流合汙的心態,同時也在讚美牧童。
牧童這一句詩歌的出處?
5樓:龔鴻朗王武
1、解釋這一句詩歌螞態的出處:牧童。唐。
呂岩。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2、解釋這一句: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耐凱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3、賞析奉上,請你參考: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悶畝源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乙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乙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乙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
《牧童》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對遠離喧囂 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牧童 一bai 詩,不僅讓我們感 到了du 日出而作,日zhi落而息 的生活的dao安然與恬內靜,也讓我們感受容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
楊萬里稚子弄冰的寫作背景,牧童,湖上雜詩,稚子弄冰的寫作背景
稚子弄冰 南宋 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譯文 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盤中的冰塊脫下,提在手中。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穿林而過的響聲,忽然卻聽到了另一種,冰塊落地發出如玻璃破碎的聲音。擴充套件資料 一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六年 1179 春...
古詩牧童騎黃牛的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 歌聲振林樾 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2.釋義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3.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