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思

2025-01-30 06:20:30 字數 3693 閱讀 1172

1樓:疏林薄暮

問您怎麼能達到到這種境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呢,因為對人境中紛紛擾擾的俗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寧而致遠,所以雖身處鬧市,但猶居偏僻之地一樣。東籬菊事正盛,正待採菊之時,不經意見卻見到了草木繁茂的南山。

2樓:匿名使用者

問我如何能做到這般心無雜念,寂靜的心境, 在東邊竹籬下采菊,偶見到南山。

問何能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思是什麼

3樓:網友

主要描寫隱居生活的情趣,表現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桐旅厭惡,抒發了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讚歎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原詩: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釋義: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哪一首詩?

4樓:來自葛仙山踏實的彩虹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中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生活在都市的現代人,有幾人不羨慕、嚮往、陶醉於陶淵明的田園生活?

近幾年,人們對田園「歸隱」生活趨之若鶩,在城市的鋼鐵森林中,我們似乎很難找到一種真正的寄託,更多的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回到鄉村田園,迴歸自然樸素的生活方式,成了我們的心之所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對現實生活中戾氣的迴避。

在凡事必言商,人情看利用價值的現代社會,對金錢的慾望使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衡量這件事情能否給自己帶來利益或者帶來利益的多寡。親人朋友之間為了金錢利益翻臉無情的比比皆是,乙個人的家庭地位、社會地位、他人的認可,都是以金錢來衡量。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是最真實,也是最無奈的寫照。如此這般,人心浮躁。浮躁的後果就是無盡的焦慮。

我們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迴避這種戾氣。怎麼做呢?首先想到的就是迴歸田園。

也許,現實中的田園生活並非我們想象的樣子,但是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乙個自己的田園:那裡風景如畫,生活簡單,鄰里和諧,人心善良。

其次,傳統的意識的慣性使然。

中國在幾千年來一直是農業社會為主,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時間並不長。有句俗話講「往上數五代,誰都是農民」,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的父祖輩們,對農村更是有極其深厚的感情。明朝著名文人唐伯虎有詩《桃花庵歌》雲: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下坐,酒醉還需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最後,一些人對田園歸隱生活的嚮往,是對自我的放棄。

現實生活中的諸般壓力,著實壓的人透不過氣來。大部分人選擇迎難而上,堅強的生活;也有一小部分人選擇了不負責任的退卻,甚至是對自我的放棄。放棄需要理由安慰自己。

所謂的「歸隱」就是最好的藉口。

我們無處歸隱,心安即是田園。相信我們所有人,都會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盛世錦園,過上嚮往的生活。我們無處歸隱,心安,既是田園。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出自哪首詩

5樓:帥氣的小宇宙

宋代詩人蘇軾的《天石硯銘》翻譯:

蘇軾十二歲的時候,在所住的紗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遊戲。得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形狀像魚,外表色溫潤晶瑩,呈現淺綠色,裡外都點綴著細小的銀星,擊打它就發出鏗鏘的聲音。試著拿它當硯使,很容易發墨,只是沒有儲水的地方。

先父說:「這是一方天硯啊!具有硯的品質,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

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遠不再改變初衷。或以品德為高,或要保全形體。如果兩者都有,那我取法什麼?

仰人鼻息跪人腳下嗎?這樣的人世間有很多。」

元豐二年秋七月,我獲罪入獄,全家**離失所,書籍也丟失散亂。第二年來到黃州,尋找我那方硯臺,卻怎麼也找不到,我以為把它丟失了。元豐七年七月,乘船到到當塗,翻開書箱,忽然又看見了它,非常高興。

於是把它交給兒子蘇迨和蘇過。裝硯的匣子雖然不十分精緻,卻是先父親手雕刻的啊,並命匠人按硯的形狀做的,不能更換。

原文: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

表裡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

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

軾寶而用之,且為銘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復見之。

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麼理解

6樓:

摘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了詩人日常採菊還鄉的景象,表現出詩人恬淡的思想境界以及悠然自得的神態,表達出一種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境界。這句詩不事雕琢,樸素自然,擁有恬淡的趣味,表現出陶淵明不願隨世俗浮沉的超脫精神。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麼理解。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了詩人日常採菊還鄉的景象,表現出詩人恬淡的思想境界以及悠然自得的神態,表達出一種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境界。這句詩不事雕琢,樸素自然,擁有恬淡的趣味,表現出陶淵明不願隨世俗浮沉的超脫精神。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沒有別的問題的話,能否給乙個贊麼,謝謝(✪▽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麼理解?

7樓:塵心之素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

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迴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歸宿。

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曾這樣寫道:「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以雲、鳥自喻,雲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於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

本詩中「飛鳥相與還」兩句,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其寓意實為同一。

8樓:佳人醉月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

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採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飲酒·其五》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是誰的詩句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全文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什麼意思 出自南北朝 南朝 宋代詩人 陶淵明 飲酒十三首 意思是 結廬 築室。爾 如此。這幾句大意是 身處...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兩句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了句是什麼關係

飲酒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開頭四句意思是 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你如何能做到這樣?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第...

若將君心換我心,始知相憶深,「如君換我心,始知相憶濃。」有出處嗎?

這是一首詞 出自顧夏 此句可理解為 把我的心 意 換給你,你就會明白我此刻回 對你的相憶相思情意答之深 表達的是對方的深深思念,即委婉又直抒胸臆。原文 訴衷情 宋 顧夏 香滅簾垂春漏永,整鴛衾。羅帶重,雙鳳,縷 窗外月光臨,沉沉。斷腸無處尋,負春心。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沈。爭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