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鳴由味
很多人都對老子所說的「無為」有誤解,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幹,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不違反自然規律。
而為。也就是說,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內在法則,順應客觀態勢,根據實際條件,採取適宜行動。
老子認為,合乎天道自然的事還是要為,但是這「為」不是盲目蠻幹,也就是不能違反規律胡作非為,如果妄為,蠻幹必然會失敗。
老子提出「無為而治」,主要是針對當時統治者的亂作為造成社會秩序混亂而提出來的。老子認為,統治者不能把個人意志強加到人與事上,不該做的事不要去做,不該管的事不要去管,不能隨心所欲地折騰。老子對「無為而治」有乙個最形象的比喻:
治大國若烹小鮮。」煎小魚的時候不要亂翻騰,佐料要放得恰到好處,火候要掌握得當,要尊重烹飪的規律,如果亂翻騰,魚不是被弄碎了,就是糊鍋底了,不是太鹹了就是太淡了,這樣做出來的魚是不好吃,甚至是不能吃的。
老子的「無為而治」雖然講的治國理念,但對普通人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他告訴我們,乙個人生活在世上,要有所作為,但是這個「為」不是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顧實際瞎折騰,而是要因時、因地、因人施策。
老子說,「自知者明。」首先,要認清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是什麼,知道自己能幹什麼,給自己準確的定位,根據自己的長處確定人生的目標。然後,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條件,看看能讓自己幹什麼,如果不顧現實的定目標,一味地拔高自己的目標,就會陷入執著,與社會叫勁,與自己叫勁,肯定是不會成功的。
當目標難以實現時,要適時地根據現實地調整目標,讓目標更容易實現。
老子的「無為而治」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做事要順勢而為。
不能盲目蠻幹瞎折騰,才能有所成就。
2樓:網友
無為而治這句話是老子思想主張,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無為而治這句話有一種消極避世態度,放在現代社會,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面對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必須要積極的去面對,不能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3樓:千奇百怪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遵循規律,只要遵循規律,順其自然,事情自然可以辦成。做了反而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無為而治,怎麼理解?
4樓:溫程
大道理極其簡單,沒有作為。
無欲則剛,無為將無所不為意思是:沒有作為核扮,所以對待任何事都無所謂,既然對任何事都無所畏懼,當然就任何壞事都做,因為他沒有什麼改肢灶害怕的。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執行,不必去幹預自然的執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做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句飢亂話只是為了展示給大家一種現象,就是無為會導致無不為。
但是,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鏡去解讀,當「無不為」成了我們的目標時,那麼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則很明顯是一種「刻意的無為」。
無為而治真正內涵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無為而治 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 無為 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無為 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樣也是佛家與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家的 緣起性空 思想與 無為 是相通的,空 與 無 的內涵是一樣的 儒家倡導積極入世,以 仁義禮智信 為...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
能做到無為而天下安居樂業的,不是舜那樣的人又會是誰呢?無為而治者 其舜也 與夫何為哉?是何意?意思是 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出自 春秋孔子 論語 衛靈公篇第十五 原文 孔子曰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譯文 孔子說 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你怎麼看待「愛之深責之切」這句話
有一句話叫做 愛之深,責之切 以前我還不太懂其中的含義,直到最近我才明白,每句話的存在都不是沒有意義的,這是前人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的智慧的結晶。這句話本是多用於形容父母對子女的關愛程度,但我想,很多時候,這句話被用在情侶愛人身上也是十分貼切了。在愛情中的女人是最蠻不講理的,很多時候都在胡作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