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乙個廣泛的道理:
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
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乙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推薦你看看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論語》感悟!
《論語》讀後感60篇
3樓:許華斌
論語讀後感300字(一):
論語》是凝聚我們中國人智慧的一本書。四年級的時候,爸爸就給我買了一本孔子的論著《論語》,並語重心長的對我說:《論語》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夠教給我們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聽後迫不及待的翻開《論語》,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意思是說:做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就務必做到隨時隨地都在學習中,內心充滿著掌握真理的愉悅。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知。這句話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說:
要學習別人的長處,用別人的短處來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且改正。讓我明白了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是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別人的缺點呢,就用來當一面鏡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些缺點,有,就要把它及時改正。
沒有,就用來告誡自己,以後不要犯這些錯誤。這句話一向伴著我健康快樂的成長,無時無刻的給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論語》應當是階梯中十分重要的一級,學習《論語》,收穫的不僅僅僅是知識,還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4樓:潮jp牌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乙個朋友群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裡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
說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
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
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
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論語讀後感論語讀後感500字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 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 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
論語的感悟,讀後感左右,論語的感悟,讀後感 200字左右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 論語 像 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 論語 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 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 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
論語八則的讀後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 論語 八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 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