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揚我國威,為什麼帶一群老嫗?

2025-02-20 00:40:20 字數 4763 閱讀 1460

1樓:洞若觀火人世間

首先,鄭和下西洋並不是鄭和乙個人說了算的事情,而是需要皇帝的詔令和安排。鄭和下西洋帶著很重的任務,主要目的是與別國進行交流合作,並且張揚大明的實力。並不是鄭和想帶誰上船就可以上船的。

而且海上行程路遠枯燥,單調無味,如果帶少女上船,容易造成船員情緒波動,造成管理困難,甚至有可能出現翫忽守職或者犯罪事件的發生。這對於遠洋形成來說是大忌,所以為了方便管理,嚴肅紀律,是不能帶少女上船的。

但是在遠洋航行當中的船員也不能全部都是男性,還是需要女性來承擔一些工作的。比如負責船艙內的衛生打掃,給士兵的衣物進行縫補和洗刷。但是由於不能帶年輕的女性上船,這些工作自然就只能交給年長的女性了,這些女性在古代就被稱為老嫗。

同時,老嫗在鄭和下西洋當中不僅僅是負責這些簡單的體力勞動,還擔負著向落後地區輸出明朝先進技術的責任,這也是鄭和下西洋揚國威的目的之一。慈祥的女性老人能夠讓人們感到踏實和信任,可以讓當地的人們更容易接受明朝帶來的先進技術,讓人們對於大明更加尊重和崇拜。

這些老嫗當中不乏有著豐富出海經歷的人,她們有的時候甚至可以給鄭和的船隊提供一些「技術支援」。而且老嫗當中也有些醫術高明的人,也可以為漫長的海上航行提供一定的醫療支援。同時,這些經驗也會作為大明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向鄭和船隊所到之處進行傳播,成為大明展示國力的一些縮影。

總之,鄭和下西洋帶老嫗出海絕對不是隨隨便便就決定的事情,而是經過明朝廷和鄭和的智慧慎重考慮的事情。這些老年女性和鄭和船隊上威武高大的士兵一樣,都為下西洋揚國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樓:幸福小豬豬

因為這是一趟不知道結果的征程,不知道他們在這趟旅程當中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和意外,所以帶了一群老嫗作為先驅者。

3樓:夢裡孟

鄭和下西洋揚國威,但是在途中很有可能碰到以劫掠地方少女為樂的野蠻部族,一群老嫗平時的工作主要負責船艙內的衛生打掃,給士兵的衣物進行縫補。

鄭和下西洋揚我國威,還要帶著老嫗,這是為什麼?

4樓:彩虹巧克力糖豆

因為他需要這些人照顧他的生活,為他洗衣做飯,所以我覺得會帶著這些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5樓:蘭寶貝

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海軍當時也是必不可少的乙個戰隊,讓我們看到海陸空三個戰隊,也是我國比較培養的一些戰隊,我們不可以為別的地方做出什麼,我們只為自己走祖國做出榮耀驛站。

6樓:蕾蕾

因為帶上這些人可以為自己解決做飯問題,還可以照顧自己,給自己做衣服等等。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

7樓:九州風雲傳說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鄭和傳》中記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二、尋找建文帝。

有關明代的多種文獻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1.《明史·鄭和傳》中記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

2.《西山雜誌·三寶太監下西洋》「永樂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鄭和、王景弘、張文等造大船百艘,率軍二萬七千餘」。

3.顧起元《客座贅語·寶船廠》:「寶船之役,時有謂建文帝入海上諸國,假此蹤跡之」。

三、包抄帖木兒帝國。

鄭和下西洋是針對帖木兒帝國,聯合印度包抄帖木兒帝國後方,牽制其東進。明初,帖木爾帝國進攻明朝,因此從海外包抄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發展海外**。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包括朝貢**,官方**和民間**。

8樓:娛樂圈人物解讀

回答首先:鄭和依附的皇帝,到京都發動叛變,自立為皇稱成祖,改年號為永樂。當時被篡位的惠帝削髮為僧,亡命海外,一說是暴病而死,但是屍首不見。

成祖總是寢食不安,所以就委派鄭和到海外緝訪。

其次:日本古稱「倭奴國」,常常到中國沿海來騷擾擄掠,史稱「倭寇」,明帝下旨命鄭和下西洋,以兩萬多的兵士,登上寶船,浩浩蕩蕩地出海,以軍威鎮服倭寇。

你好,以上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原因。

提問好的,謝謝!

9樓:李春玲

明成祖命鄭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招致各國來朝來貢。其次,也是為了發展海外**,尤其是朝貢**,讓各國以朝貢的形式來中國做買賣。或說鄭和航行的目的在於追尋建文帝的蹤跡。

當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沒有疑問,使鄭和兼有這樣的動機也未可定,然而這決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鄭和奉命出使西洋,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樂三年(1405年)冬至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樂五年冬至永樂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樂七年九月至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樂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10樓:冰飛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種巨集偉目標的指引下,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諸國,為實現世界「大同」與「和諧」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在處理與海外國家關係方面,始終是站在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立場上,致力於在亞非沿海諸國之間建立持久的和平局勢,並通過提高一些比較落後的東南亞島國的文明程度,推行睦鄰友好、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方針。

鄭和下西洋,除了用發揚中國的文教禮儀的方式之外,還通過發揚海外國家中優良的傳統文化和禮俗的方式來「敷宣教化」,充分尊重各國固有的文明,並給予發揚光大。

其次,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發展和擴大海外**。中國周邊的海外國家大多分佈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這一地區,尤其是南洋一帶,散佈著眾多的島國,南洋與大陸的空間不協調,地理的分散、不連續,缺乏進一步聯結的基礎。海洋空間上的限制,國與國之間難以溝通,是造成海外各國關係不協調的重要原因,也是鄭和下西洋致力於建立中國與海外各國間和諧友好關係的障礙。

正是通過大力發展海外**,以經濟交往為紐帶,將分散於大洋中的各個國家和地區聯結起來,為鄭和使團致力於中國與海外各國關係的協調發展,找到了一條現實可行的途徑。鄭和下西洋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在人類歷史上進行的從未有過的偉大和平實踐。——中新社。

11樓:無為徐生

主要是奉永樂帝之命尋找建文帝。

其次是宣揚大明國威。

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樂三年(1405年)冬至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樂五年冬至永樂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樂七年九月至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樂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七下西洋。

12樓:**輕騎兵

一說:明成祖的帝位是從侄子建文帝手裡搶來的,屬於來路不正。需要向天下人證明其合法性,如能「萬國來朝」,其自然合法。為**則有些站不住腳,七下西洋共耗費了六百萬兩**,是賠錢的;

二說: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以絕後患。

13樓:網友

鄭和原名馬三保,又稱作三保太監在一次戰役中幫主永樂皇帝反敗為勝,後賜姓鄭,他下西洋有兩個目的,第乙個是去宣揚大明的國威另乙個是去秘密的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永樂皇帝在內地派了當時的禮部尚書胡瀅,在海外則是派了鄭和。

14樓:天池鯉

1.尋找建文帝,有確切線索證明建文帝后來出海。

2.宣示國威,標明正統。朱棣得位不正,希望天下萬國來朝,側面證實自己的合法性。

15樓:依依永久

1、為了促進中國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係。

2、宣揚明朝的國威。

3、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16樓:煙雨的心扉

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

鄭和下西洋時,船上為什麼帶了一群50歲的老婦人呢?

17樓:尤尤老師

因為在當時的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並且女性每個月都會有月經,這樣的話在船上也不是很方便,再加上當時的古人多少都會有些迷信的,而且女性如果來月經的話,那麼也就是會見血了,所以會被認為不吉利。同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船上的,生活難免會有些枯燥,而船上大多都是一些血氣方剛的男子,在男女不斷的相處中,難保不會生出其他的情誼,因此為了避免麻煩,所以鄭和下西洋的船隻上大部分都是50歲的老婦人。

其實,對於鄭和來說,因為在船隻上的人都是要幹活的,而那些年紀比較大的老婦人幹活是很利索的。如果選擇將年輕女性帶上船的話,其實幹活並沒有老婦人好,而且有時候遇到圖謀不軌的女子,甚至還會在船上製造麻煩。

在船上的生活雖說是枯燥乏味的,但是這些老婦人都是有事情可做的,因此也不會生出什麼異心。而船上的男子看到老婦人的話,即便是寂寞難耐,也是不會對老婦人下手的,所以說,鄭和這樣做避免了很多的麻煩。

其次,船的承載力有限,無法帶上更多的人,於是在選擇人手的時候,其實考慮更多的會是乙個人的基本生活能力。而年輕女子在生活上只能進行一些縫縫補補,其他比如做飯洗衣服這樣的活是不願意乾的。而老婦人就不一樣了,不僅可以見到很多之前沒有見過的東西,同時幹起活來也是很利索的,根本不需要鄭和操心。

其實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還帶上了太醫,而這也是為了房子有人生病,以及路過其他國家的時候,可以在醫術上交流,有利於傳播中華文化。

鄭和當年為什麼要下西洋

不用想了,肯定是去找朱允文的,看還活著就做掉他。朱棣才不管什麼環遊世界的壯舉呢,揚我國威最多是順便,他就是想把帝位坐穩了。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 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 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 印度 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 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誌。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 同時也有 耀兵異域 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 蘇門答臘 蘇祿 彭亨 真蠟 古裡 暹羅 阿丹 天方 左法爾 忽魯謨斯 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 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 航程之遠 持續時間...